莫讓“人窮”變“志短”
近日,云南某高校在評定助學金時,讓學生上臺演講“比窮”,引起輿論嘩然。據(jù)報道,“比窮會”上,有的學生面紅耳赤,難以啟齒,有的則因人緣不濟而“落選”敗北……更讓人咋舌的是,相關老師不以為然地認為:“上臺演講只是教育目的,希望學生敢于正視自己,有勇氣有信心面對自己?!逼鋵崳氨雀F”選貧困生,真不是“敢于正視自己”這么簡單。如今,我國已建立起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蓋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資助貧困生成為常態(tài),但把好事辦好,絕非易事。一方面,要讓最困難的學生得到資助,杜絕讓不相關的人動了貧困生的“奶酪”;另一方面,要盡最大努力保護學生隱私,呵護他們的自尊。
(選自《人民日報》2016年11月24日)
素材解讀
1.扶貧先扶智。國家資助貧困學生,這體現(xiàn)了教育制度的人性化,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更要透明、公開,做到“扶貧先扶智”。其實,“扶貧”只是一種手段,而“扶志”才是最終的目的,絕不可“比窮傷志”,誘導學生把貧困當作資本甚至談資。如果助學金讓學生填飽了肚子,卻失去了“精神之鈣”,那將是教育的徹底失敗。
2.保護隱私。我們不難想像“比窮會”的初衷,但也不能讓窮學生在眾人面前丟掉臉面。每一個人都有隱私,而保護學生隱私也是學校和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倡導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但更要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老師不能為了省力,而讓助學金失去了扶貧勵志的本來溫情。
不能把學生當造假工具
前不久,在貴州省甕安縣全民健身中心舉行的一場業(yè)余足球比賽中,主辦方為湊人數(shù),組織高中生到現(xiàn)場觀賽。結果,體育場上出現(xiàn)了極具諷刺性的一幕:萬名高中生在足球場邊不看比賽,而是忙著做作業(yè)。這一“壯觀”,對應的是一些人的自大與自私。一場本就沒有多大吸引力的業(yè)余足球比賽,有必要為了撐場面找人充數(shù)嗎?即便主辦方和當?shù)夭块T領導固執(zhí)地認為,只有炮制“萬人空巷”的虛假繁榮才能彰顯賽事的成功,也斷不能讓學生充當工具。現(xiàn)實中,要所有學校領導和教師都清高獨立,可能要求有些過高,但無論何時,也不能把學生當造假的工具,這是最起碼的要求。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只顧面子,無視學生,又有什么資格站在教書育人的講臺上?
(選自《光明日報》2016年11月24日)
素材解讀
1.求真還需務實。一場所謂的“空前賽事”,竟然鬧出了笑話,其原因是什么?就是主辦方和教育部門沒有求真務實,而將學生作為造假的工具。學生本無心看球,于是“身在球場、心在課堂”,讓一個弄虛作假的把戲曝光。其實,無論做什么事,求真務實都應放在首位,只有端正態(tài)度、腳踏實地,才能事半功倍。
2.身教重于言傳。學校領導也好,教師也罷,抑或和學生并不直接打交道的領導干部,他們都肩負著言傳身教的使命。無論言談還是舉止,都應該起到表率的作用,怎么能讓學生們?nèi)ヅ撟骷倌??這種為湊人數(shù)而強制學生觀賽的行為,不僅不能讓學生感受到足球帶來的快樂,反而會使他們產(chǎn)生厭煩情緒。這種形式主義,對于學生有百害而無一利。
粵菜進校園是教育好調(diào)料
廣東最近出臺的《中小學地方綜合課程指導綱要》,把了解廣東菜系、品鑒和制作廣東美食納入中小學課堂的學習中。目前,雖然尚無關于粵菜的教材,誰來教、如何教也處在摸索階段,但已有不少中小學開設了相關的烹飪課、煲湯課,有些學校的課外活動也將粵菜作為廣府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組織學生進行學習了解。學習烹飪課或許會對部分學生的未來產(chǎn)生積極影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學霸,都能考入事業(yè)單位,都能成為金領、白領,也許有學生無心學習,可在烹飪上卻有特殊的愛好與天賦,說不定學校普通的烹飪課能讓學生更快樂,更自信。地方菜系、飲食文化進校園對孩子大有裨益,是教育的好調(diào)料,值得各地借鑒和推廣。
(選自《燕趙晚報》2016年10月12日)
素材解讀
1.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F(xiàn)在,非遺、民間藝術等進校園已比較常見,但烹飪課進校園倒不多。不過,這也說明了學校教育的內(nèi)容越來越豐富了。相對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即使有音樂課、美術課等,烹飪課仍彌補了其單調(diào)、乏味的缺欠。烹飪課具有極強的操作性,并能在較短時間內(nèi)讓學生看到成果,所以學生們都愿意參與。若學會做幾道菜,回家給父母露一手,也未嘗不可。
2.提供鍛煉空間。一般來說,學習的目的就是用理論指導實踐,充分發(fā)揮個人的聰明才智。而且,每個學生都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他們總有一天要單飛。因此,有必要給他們補上自理課、勞動課、科學課等。烹飪課就是一個實用性的科目,為學生提供了鍛煉的空間,培養(yǎng)自立自理的能力。掌握了做菜的基本要領,即使父母不在家,自己也不會餓肚子了。而且,烹飪課還起到了活躍和放松的作用,緩沖了緊張的學習生活。
“奇葩”校規(guī)也是校園暴力
前不久,有媒體報道青島濱海學院多名學生反映校規(guī)過嚴,學校不僅限制校園中男女生正常交往,還會強制要求捐獻縣志。青島濱海學院是一所民辦高校,學生入學時絕大多數(shù)都已成人,牽手、摟抱是他們的權利,任何人無權干涉。至于強制捐獻縣志,更于法無據(jù),任何人無權施以壓力。另外,學校還要求學生一律為黑色直發(fā),不符合的學生要向班主任開一份“頭發(fā)證明”,如發(fā)質(zhì)受損嚴重、染不上色、染黑掉色、自然黃等,否則在檢查時會一律作扣分處理。雖然規(guī)矩繁復,動輒觸犯,但學校也“人性化”地留有救贖之門——捐獻縣志可減分。當然不可隨意購買,每個班級所對應的購買縣志的地區(qū)均不同,并列有可購買該縣志的書店店名。
(選自《光明日報》2016年10月27日)
素材解讀
1.教育要人性化。如今,一些過于奇葩的校規(guī),也具有暴力傾向,這不僅說明校規(guī)過嚴,也折射出學校管理手段的隨意化。學校依靠自身的權威,給學生制定了形式各樣的規(guī)定,稍碰紅線便會受到嚴懲。也許學校是出于好意,但教育也應人性化。出臺缺乏科學研究與意見征集的校規(guī),是對學生的不良限制,甚至與個人的基本權利相悖。因此,學校應杜絕奇葩的校規(guī),還學生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
2.尊重每個學生。教育與被教育是一個統(tǒng)一體。學生要尊師重教,老師也要一視同仁,尊重和培養(yǎng)每一個學生。二者只有處于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體中,才能實現(xiàn)教育成果的最大化。當下,一些奇葩校規(guī)有蔓延之勢,從小學到大學都有存在。其實,這類校規(guī)的背后,是對個人權利的漠視,以及對人格的不尊重。教育中,學校不能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而應把學生置于人格培養(yǎng)的主體地位,使其被認可,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