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迪
火鍋鼻祖是陶鼎
江西南昌西漢?;韬钪髂钩鐾亮艘患煨酮毺氐那嚆~器,這只距今有兩千多年的青銅器內(nèi)還有板栗等殘留物,有分析稱,此物可能為古代火鍋,此消息激發(fā)了吃貨們對中國火鍋歷史的興趣。
火鍋在古時又稱“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fā)出的“咕咚”聲而得名。這種起名方法是否讓你想起了小時候看過的動畫片《咕咚來了》嗎?火鍋何時出現(xiàn)的?有兩種傳說:一說在三國時期,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于東漢,出土文物中的“豓(yàn)斗”就是火鍋。
火鍋的歷史能追溯到新時期時代,1989年,“四足雙層方陶鼎”出于南京高淳縣固城鎮(zhèn)的朝墩頭遺址。這件夾砂陶四足雙層方鼎,文化特征與河南龍山文化相似,這件殘缺的、距今約4000多年的生活用品,依舊可以看出它“上下兩層”的結(jié)構(gòu):下一層點火,上一層鍋中烹煮食物。當時的人們以肉類為主,他們將食物通通都丟入鼎內(nèi),然后在底部生火將食物煮熟,這種一鍋燴又稱之為“羹”。
吃法各朝各異
現(xiàn)在流行的銅炭火鍋、一人一鍋、鴛鴦鍋,早被老祖宗一一試過了。
五熟釜可以算是鴛鴦火鍋的鼻祖,早在三國時期,曹丕曾讓人鑄“五熟釜”賜予相國鐘繇。這種里面分隔開來,能同時烹調(diào)各種食物的古代炊具,與鴛鴦火鍋有異曲同工之妙。
火鍋在唐代有“暖鍋”之稱,白居易在《問劉十九》中寫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紅泥小火爐指的就是火鍋。
到了宋朝,火鍋開始走平民化路線。當時的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就有火鍋應(yīng)市。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曾記載了兔肉火鍋的吃法:先將兔肉切薄片,用料酒、醬油和花椒稍腌,然后點火爐,架小鍋,待湯燒沸將肉片汆熟,蘸佐料而食,還說,此種吃法“豬羊皆可”。后來他還為此作詩:“浪涌晴江雪,風(fēng)翻晚照霞”。于是這種有著山野氣息的火鍋有了個好聽的名——撥霞供。
要說最奢侈的火鍋宴,大概要算嘉慶皇帝登基時的“千叟宴”,一次宴會就搬出銀質(zhì)、錫質(zhì)和銅質(zhì)火鍋1550只。乾隆四十八年正月,清宮舉辦了一場大手筆的火鍋宴,530桌火鍋的宗室家宴,盛況空前。
無論是皇宮還是普通百姓,火鍋顯然是中國人的大愛。當然,也有個別的。比如清代著名文人、美食家袁枚就特討厭火鍋,在他的《隨園食單》中還特別列出一條“戒火鍋”,熱氣騰騰的火鍋不僅“對客喧騰,已屬可厭”,而且“物經(jīng)多滾,總能變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