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
童年時最大的愿望就是被流放到一個孤島上,有堆積如山的書和面包。對于1970年代的孩子來說,面包,不是主食而是零食,潛意識中,我把書當成了主食。
渴望是因為欲望,更因匱乏,那是一種穿過精神荒漠而滋生的饑渴。年少需要生存技能時,我的求知欲滋長,在成熟后具備了生存技能時,求知欲卻淡化。
求知欲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心里依賴,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會從依賴別人發(fā)展到依靠自己,從學生依賴老師、年輕人依賴閱讀發(fā)展到獨立觀察、獨立思考,再到認識你自己或者反求諸己的層次。
書本是什么?它不過是我們在探索精神世界時的拐杖,當我們精神的軀體還不夠強壯時,我們借助于書本這根拐杖遠行,可以有所發(fā)現(xiàn),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求知欲。但是,這也可能造成對人的致命傷害,那就是我們離不開拐杖,而變成了書呆子,成為殘疾人,這樣的人特征之一就是喜歡掉書袋,并很能唬人。
人需要扔掉書本這根拐杖,這樣,你才能逼著自己站起來,逼著自己使用雙腿,然后像阿甘一樣健步如飛。但人又離不開拐杖,沒有人生下來就會走路,我們需要嬰兒車,需要拐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書本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對大多年輕人來說,需要讀足夠多的書,才能在精神上變得強大,才能有一天獨立思考,獨自旅行。
所有的書本都是他人的體驗和思考,都只是對這個世界的不完全歸納,是這個無限豐富世界的一個個精神案例。即便你活著的每一秒鐘都在閱讀,你也只能接觸到這個世界極其有限的個案,你對世界的認識永遠是碎片,對自己的認識更談不上,讀書多比讀書少的人的優(yōu)勢,無非是碎片略大。
自古以來,對世界的認知就有兩種路徑,一種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種是格物致知。前者是接受和消化,后者是生產(chǎn)和創(chuàng)造。當你讀別人的書時,你在別人的邏輯前提下被導入和進行思考,加上寫書的人大多有自圓其說的能力,多數(shù)情況下你會得出與作者類似的結(jié)論。這很正常,當一個人在別人規(guī)定的情形中,進行沙盤推演時,自然容易得出與創(chuàng)作者一致的看法。
進入閱讀狀態(tài)時,讀者的內(nèi)心是開放的,隨時準備接納作者的敘述。這時,讀者不自覺地處于消費者地位。面對書海,有選擇地扔掉一本書,換另一本書。久而久之,形成消費惰性。作者的體驗可能跟你不一樣,甚至有可能你具有作者未曾擁有的經(jīng)歷和體驗。有些事,對你來說司空見慣,對作者來說則是聞所未聞。當你沉迷于書本,處于消費惰性中時,有可能忽略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或者觀察到了卻沒有愿望去深思和表達,從而失去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機會。
讀書,是一個讓人類兩難的事情。不讀書,你連起碼的知識都不具備,就不可能有獨立思考和發(fā)現(xiàn),但讀書到一定程度,又會讓人依賴讀書,在作者的籠罩下,失去自由,也不能有獨立思考和發(fā)現(xiàn)。
對于愛讀書的人來說,人到中年,認識這個世界的工具基本已具備,再去攢更多的工具已經(jīng)缺少意義,重要的是使用工具,讓以前攢下的工具為我所用,在向未知世界掘進時,發(fā)揮作用。這時,不僅不要為世俗所累,也不要為書本所累,人需要高度自由。讀書很像古龍小說里武俠的境界,一開始是手中有劍,劍招嫻熟,然后是手中無劍、心中有劍,最后進入自由王國,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劍我兩忘。創(chuàng)造力來自于忘記而不是記憶!
是不是人到中年就不需要讀書呢?也不是。有時,也需要讀書。當我們向未知世界掘進的過程中遇到阻礙時,手里面所有的工具都突破不了阻礙時,這時,需要靜下來讀書,需要尋找新的工具?!簦ㄗ髡邌挝唬褐貞c市涪陵區(qū)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