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前勝++曲宗霞
時代在進步,教育在發(fā)展。不少班主任都覺得而今教育學生不僅越來越難,而且收效遠遠低于期望。其實,問題的核心是班主任應該掌握好批評這一武器,講究批評藝術,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批評學生前,應心中有數(shù),有的放矢,這是提高教育實效的前提
1.以身作則的人格魅力,是批評教育學生的先決條件。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言傳不如身教”。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自己必須先做到。所以,在學生面前,我很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對事物的分析評價力求客觀公正。我常常帶領學生在全校大掃除中埋頭苦干,與他們打成一片,共同勞動,共同完成任務。這不僅融洽了師生間的關系,還提高了學生的勞動熱情,就連本班的“土匪幫”也干得“不亦樂乎”。我想,班主任也是班里的一員,是“帶頭兵”。試問,如果在學生勞動期間班主任不到場或者站在一邊指手劃腳,那有什么資格去批評學生不參加勞動呢?所以,班主任只有在行動上“先發(fā)制人”,在批評犯規(guī)學生時才能理直氣壯,以理服人,讓學生心悅誠服,自覺接受批評教育。
2.以事實為依據(jù),是批評教育學生的必備條件。批評必須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實的基礎上,否則,“理不正則言不順”,根本無法有效教育學生。經(jīng)常犯錯的學生往往精于避責,犯錯之后總是百般狡辯。如果老師沒有親眼看到,沒有事實根據(jù),這些人都會矢口否認。所以,在當班主任的每一天,我都盡我所能去注意學生的言行舉止,從各方面掌握學生的行為動向,有時甚至會為了一個小小細節(jié),花上大半天的時間去弄清楚。我曾教過一個學生叫李勉偉,性格較內(nèi)向,偶有遲到現(xiàn)象,批評他時總是低頭無語,一副唯命是從的樣子,開學前幾天表現(xiàn)還算不錯,每天都能準時到校上課。第四天開始,他每天總要曠課一二節(jié),追問原因,便說肚子痛上廁所,當然,次數(shù)多了引起了我的懷疑。于是我打電話到他家詢問,他母親說他身體很健康,也從沒聽說肚痛這回事。那么他為什么要說謊呢?在上課期間我去巡堂,再次發(fā)現(xiàn)他的座位是空的,估計又是“肚子痛”到廁所去了,我隨即到男廁所查看,原來他是在廁所抽煙。在事實面前,他不得不承認錯誤。經(jīng)說理教育,表示要戒掉不良習慣,做回學生的樣子。
3.了解學生,才能增強批評教育的實效。了解學生包括了解學生犯錯的原因,也包括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這樣,批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想,沒有學生會特意跟老師過不去,也沒有學生喜歡受到批評。那些違規(guī)違紀的學生之所以會違規(guī),都有一定的原因。我們應了解分析原因,而不是一味責罵埋怨。我班有個學生好動,散漫,經(jīng)常無故曠課,經(jīng)了解才知他父母在開陶瓷廠,無時間管束教育才導致他自由散漫的習慣。針對這樣的家庭狀況,我與他長談了半天的時間,并啟發(fā)他要利用家庭的良好條件來發(fā)展自己。在有理有據(jù)的說服下,他接受了我的建議,決心改過自新。批評學生,還要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而不能“一刀切”。比如對于性格內(nèi)向、自尊心強、善于思考類型的學生,應該有針對性地直接把問題攤開,把批評的信息傳遞給他們,讓他們自己思考、自覺改正;對于脾氣暴躁、行為容易受情緒左右的學生,應采用商討的方式,等等。
二、批評學生時,應對癥下藥,先揚后抑,這是提高教育實效的關鍵
1.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多用“表揚式”批評。任何人不可能只有缺點、不足而沒有優(yōu)點和長處,而人們往往更愿意聽到別人說自己的長處而不愿意聽到別人說自己的不足,青少年學生更是如此。如果開門見山地指出學生所犯的錯誤,學生會感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從而采取不配合甚至反抗的態(tài)度來對待我們的批評。如果這樣,則只會令原本不嚴重的事情變得嚴重起來,這也有違于我們的初衷。我曾教過一個叫陳曉明的學生,是一個善于思考的孩子,學習成績蠻好,但很有傲氣。在一次座位編排后,第二天他便塞了張紙條給我:“憑什么我得坐在最后,人又長得不高,一點也不公平……”針對這樣的學生,有的同事叫我不要睬他,有的叫我狠狠地批他一頓。但我想,這樣做有可能會激化師生之間的矛盾,更會影響他的學習情緒。思慮再三,我主動找他談心,交談中,我首先肯定了他的直率和坦誠,表揚他能夠?qū)蠋熣f出內(nèi)心真實的感受,還鼓勵他以后要繼續(xù)發(fā)揚這一優(yōu)點。而后,才有理有據(jù)地分析他的偏激想法。他欣然接受了批評,也敞開心痱和我交流有關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實踐告訴我,這種表揚式的批評,是非常奏效的教育方法。
2.找準切入口,進行“治療式”批評。班主任批評學生時,即使自己說得非常正確,也常會遇到學生的頂撞和對抗,這主要在于沒有找準批評的“切入口”。所謂“切入口”,就是學生最不能占理的“薄弱點”,只有攻破這個“薄弱點”,學生才會認錯,并減少戒心,消除抵觸情緒,教師才能施加進一步的教育,“乘勝追擊”達到預期的效果。
3.進行“期望式”批評,為學生的改錯留一片空間。批評學生時,有時要點到即止,給學生留一個自我批評、自我教育的機會。即使是該學生的違規(guī)行為會觸犯到教師本人的權益,也必須制怒,必須寬容。如果貿(mào)然怒斥甚至辱罵學生,結果不僅事與愿違,也有損教師自己的形象或人格。我教過一個學生叫陳文銓,有一次上課時發(fā)現(xiàn)他在看小說,我當場叫他起來回答問題他回答不了,就問他上課怎么可以看小說,他說:“我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你管不著?!蔽译S即“反擊”:“你不想讀可以不來,父母辛苦賺錢就是讓你讀書的?!彼f:“我是交了錢的,我為什么不能坐在這里?”聽了他這么說我頓時氣憤不已,雖然我還能繼續(xù)把課講完,但內(nèi)心卻久久不能平復。下課后我把他帶到辦公室,心中有千百種念頭,真想立刻把他直接交給學校處理算了,最后想到他還是個接受教育的學生的時候,心中的怒氣平息了許多。當我耐心地跟他講道理后,該生產(chǎn)生了深深的負疚感,主動進行自我檢討。此后,每次遇到都特別尊敬我。這件事也使我深深體會到,只有為學生留下一片改錯的空間,他們才會不斷去鞭策自己,盡量少犯或不犯錯誤。不留余地的批評最終只會把學生逼上“絕路”,我們也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三、批評后,還應繼續(xù)關注、追蹤或補偏救弊,這是鞏固教育效果的預后措施
常常有老師在批評學生后,就覺得事情告一段落,萬事大吉了。其實不然,批評之后還要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對學生進行適當安撫,消除師生感情隔膜。因為畢竟現(xiàn)在面對的都是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學生,必須防止受批評的學生有過激的行為。當然,做好批評的善后工作,并不是光跟學生講好話,無原則地解釋和調(diào)解,而是要在堅持正確批評的前提下化解誤會,使學生心理上能夠接受,從而強化批評教育的效果?!簦ㄗ髡邌挝唬荷綎|省淄博市第七中學 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