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石生++向晴+萬永勇
贛西北邊陲的銅鼓縣帶溪鄉(xiāng)柳溪村,蒼翠欲滴的群山逶迤連綿,澄明如練的柳溪河蜿蜒其間。柳溪河邊有一棟建于1980年初的兩層樓房,青磚墻、木質樓梯和樓板,盡管比較陳舊,卻頗為莊重大氣,這是柳溪小學的教室,學校一共有5個年級、100余名學生和6名老師。村落、田野、學?!腥绨苍?shù)氖劳馓以础?/p>
但有時這種平靜也會被攪擾和打破。雨季來臨,平日里清澈溫順的柳溪河水位猛漲,像狂怒的烈馬,不停地耍著性子。河上一座木橋,歷經(jīng)水流和歲月沖刷,雖然依舊堅固屹立,但在這種惡劣天氣下,要過這座橋仍讓人有些膽戰(zhàn)心驚。
又是一個大雨傾盆的日子,湍急的河水幾乎要漫上橋面。放學了,柳溪小學有不少住在河對岸的學生要過橋回家?!巴瑢W們,先在這里站好,兩兩牽著依次過橋。小翠、小暉,你們先過來,打好傘、抓緊老師的手,我們一起過橋?!憋L雨中,劉石生老師往返于橋的兩頭,把學生安全送到彼岸。劉石生是柳溪小學的校長,也是學校年紀最大、資歷最老的老師。在學校沒搬離這里之前,他數(shù)十年如一日,堅持在漲水時護送學生過橋。為了孩子們的安全,他還每天在河邊巡查,勸阻下河玩水的學生;每天送學生通過學校后面的一條公路。在他盡心盡力的守護下,柳溪小學幾十年來未發(fā)生一起學生安全事故,他成為鄉(xiāng)親們心目中的安全“守護神”。
[堅守38年,撐起山村教育一片天]
劉石生是土生土長的柳溪村人,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盡管生活艱辛,但父母的勤勞善良感染著他,賦予了他質樸、執(zhí)著、樂觀的特質。剛恢復高考時,他參加了卻沒能如愿考上大學。作為全村僅有的兩名高中生之一,1979年2月,他成了柳溪小學的一名民辦老師。從此,三尺講臺成了他不帶錨鏈的小船,他的教育理想開始啟航。如今,38年過去了,38年如磐的堅守,逝去的是無聲的歲月,詮釋的是對山村教育的滿腔真情。
記者走進新搬遷不久、遠離了柳溪河的柳溪小學,規(guī)整美觀的校舍、一塵不染的操場、蓬勃生長的各種樹木,就像一個溫馨的四合院,聽著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更令人心情舒暢。因為鄉(xiāng)鎮(zhèn)學校資源整合,如今的柳溪小學只剩下一、二年級兩個班40來個學生,而劉石生就是學校僅有的兩名老師之一。面前的劉老師神采奕奕,臉上掛著極具親和力的微笑,歲月風霜沒有在他臉上留下過多的痕跡。作為柳溪小學的“元老”和老校長,我們詫異于他為什么還要固守這所正在“萎縮”的村小?!拔沂橇?,在柳溪小學呆慣了,我熟悉這里的每家每戶,我想把鄉(xiāng)親們的孩子教好,在這里工作我很快樂。”劉石生的回答簡單而質樸。
1980年初,劉石生成家了,不久后便生育了一兒一女。但他只有一個已出嫁的姐姐,家里就他一個壯勞動力,一家老小都指望他一個人。從此,劉石生就奔波于三尺講臺和田間地頭,不得停歇。農忙時節(jié),劉石生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耙田、插秧、收割、挑谷子、曬谷子……嚴寒酷暑,面朝黃土背朝天,忙完田里的活,他早已汗如雨下、精疲力盡。盡管勞動繁重,但教學、學生在他心里永遠是第一位的,他既是老師,又是校長,承擔了繁重的教學和管理任務,這么多年來,他從未缺過一節(jié)課,沒有少過一次作業(yè)批改。他幾乎利用了所有的周末甚至是寒暑假,全心全意地完成好工作。
那個年代,學校教具十分奇缺。在教學中遇到一些抽象的問題,因為沒有教具,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有一次,在教學生計算圓錐的軸截面面積時,有兩個學生怎么都不理解。劉石生便用鋸子、刨子做了一個木頭的圓錐,并從中一分為二。這一來,學生立即明白了什么叫軸截面、怎么求軸截面的面積。
自此,他一發(fā)不可收,用木頭制作了120多副教具。因為能將抽象的數(shù)學直觀化,所以他的教學效果非常好,他所教的班級每年都是全鄉(xiāng)第一,全縣前五名。在銅鼓縣還未普及義務教育時期,他所帶的小學畢業(yè)班,每次升學率都達到95%以上——那時小學升初中的平均升學率只有50%。1991年柳溪小學畢業(yè)班是劉石生帶的,24名學生有23個考取了初中,后來有8個上了重點高中,4個考上了大學。
帶溪中心學校胡偉校長說:“劉老師在38年的從教生涯中,時時以一名優(yōu)秀教師的標準要求自己,勤于學習,學以致用。在教學中,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突破。他的公開課多次在市、縣競賽中獲獎。他輔導學生參加全縣數(shù)學競賽,曾十余次進入全縣前五名?!?/p>
劉石生說,教育必須先教學生學會做人。為此,每天第一節(jié)課前,他都要用3分鐘左右的時間,給學生講一個做人的小故事。很多學生畢業(yè)幾十年了,都能記起劉石生給他們講過的故事。
[用愛與溫暖點亮山村孩子的未來]
“劉老師為了學校的發(fā)展和孩子們的成長,獻出了自己的全部。這么多年來,鄉(xiāng)親們早就把他當成了自己的親人,孩子們也都把他當成‘爸爸、‘爺爺!”對于劉石生多年來的默默付出,當了20年柳溪村書記的鐘幸昌感慨地說。
1997年,因為家庭收入微薄,度日艱難,妻子勸劉石生放棄教學工作,外出打工。然而,劉石生實在舍不得那方傾注了他全部熱情的講臺,舍不得渴求知識的山里娃。為此,妻子與他鬧起了別扭,甚至拋下正在上初中的兩個孩子,獨自去沿海打工。從此,照顧家庭和學校的重擔都落在他一個人身上,每天都忙得團團轉。面對這一切,劉石生沒有絲毫的怨言,他知道,山村教育需要他,山里的孩子需要他。
2005年的一天,二年級學生周國龍和同學在操場上開心地玩耍,突然一個趔趄,猛地摔倒在地。把手摔骨折了,而且關節(jié)外露。同學們見狀都嚇呆了,一個個慌了神。劉石生聞訊趕來,連忙抱起周國龍,叫上另一位老師騎摩托車送去縣醫(yī)院。村子離縣城有30公里,為了減輕顛簸,防止周國龍傷勢加重,劉石生小心翼翼地抱著他。一路上都托著他的手臂。一會兒,劉石生的手就酸麻不已,汗流浹背,加上本來就有腰肌勞損,承重讓腰背挺直更為困難。周國龍病中和出院后,劉石生對他都關懷備至,不僅幫助他恢復身體,還輔導他落下的功課。周國龍和他的父母都感動不已,都說劉石生就是最親的親人。
學生張顏麗、張建利姐弟的父親患了尿毒癥,家庭十分困難,劉石生為他們交納雜費,給姐弟倆買鞋、買衣服。目前,學校有3名貧困學生,劉老師每天為他們提供免費午餐……38年來,他給學生花了多少錢,捐助了多少東西,連他自己也記不清了。
劉石生用父親般的細致和耐心關愛著自己的學生,他將學生的點滴都記錄在本子上,建立了學生成長檔案,對學生家庭背景、健康狀況、性格特點、特長和興趣愛好、學習狀態(tài)等都了如指掌,做起思想工作來總能對癥下藥。從教38年來,劉石生所教的學生從未出現(xiàn)過心理健康、安全等問題。
如今,劉石生在縣城買了房,兒子、兒媳都到縣城做生意去了,妻子也過去帶孫子孫女,劉石生就一個人住在學校,兩個星期才回一次縣城,平時利用周末去學生家家訪。
由于長期超負荷的工作,劉石生患上了腎囊腫、腰椎間盤突出等好幾種病,時常感到腰痛難忍,每次到醫(yī)院檢查買藥,醫(yī)生告誡他:“一定要注意休息和保養(yǎng),否則后果會很嚴重?!彼睦锊恢雷约旱牟∏橛卸嘀兀皇窃谒睦?,學生分量更重。
劉石生愛好拉二胡、書法,他也常常把藝術之美傳遞給山村的孩子,讓他們受到美的熏陶,看到更廣闊的世界。他的學生鐘贛敏在書法上的造詣頗高,為了表達對恩師的感激,還專門送給他一幅字,是包含劉石生名字的藏頭詩:“點石成金披肝膽,愛生如子見真情?!?/p>
“我這一生就做一件事,就是在這養(yǎng)育自己的山村教書?!币驗檫@份執(zhí)著的信念,再多的困難,劉石生也泰然處之;再多的挫折,也只是他人生路上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