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
如今,因為有各種交通工具,想要出個門是再方便不過了。但出門這件事,放在以前還真不容易,像徐霞客走完大半個中國,就用了整整34年。當然古人也是有交通工具的,就是現(xiàn)在看起來很奇葩。
最牛的車,是牛車
今天可能很難想像,很長時間以來,牛車都是古代中國的主流交通工具。在歷史中,馬車和牛車差不多是同時期的產物,起源于商代。但相比牛車,馬車的地位顯然要更高,畢竟跑得快,打仗用得上。但這么一來馬匹的消耗就很大了,仗打到了西漢初年,馬匹奇缺,連皇帝出行都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馬拉車,官員們就只能乘牛車出行了。
牛車一是走得太慢,二是牛還要兼職耕田,不體面。所以經(jīng)濟一好轉,大家還是要換上馬車。東漢章帝時,有個叫謝夷吾的太守,甚至因為坐牛車出巡,丟了朝廷的臉面,被刺史劾奏,直接貶為縣令。
但到了魏晉時期,牛車又成了好東西。這是因為那時的名士整日空談,吃藥喝酒,不干正事,也不趕時間,那么牛車速度慢的致命缺陷也就無所謂了。更何況,當時道路條件差,速度慢的牛車坐起來也比較舒適。因為速度慢,所以不用學習專門的駕駛技巧?!爸窳制哔t”之一的阮籍,就經(jīng)常一個人駕牛車出行,走到?jīng)]有路了,就放聲痛哭。這要是馬車,早就翻車了。
木牛流馬,運糧也能運人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恐怕都會對諸葛亮發(fā)明的“木牛流馬”很好奇。在小說中,這是運糧利器,能順利穿越險惡的蜀道,把軍糧運到前方。
在現(xiàn)實中,木牛流馬究竟是什么,雖然有些爭議,但說它是獨輪車,大體是不錯的。獨輪車俗稱“雞公車”,漢代就有了,當時叫“轆車”。漢代井上汲水多用轆轤,是一種輪軸類的引重傳動器,而這種手推車就是由一個輕便的獨輪向前滾動,形似“轆轤”,所以稱其為“轆車”。
諸葛亮的木牛流馬,應該就是從轆車改制而成的?!澳九!闭f的是這車像一頭不吃草的牛,“流馬”說的是獨輪轉動靈便,運行輕快,如同能流轉疾奔的馬。
在道路不發(fā)達的古代,獨輪車是南方丘陵地區(qū)最理想的交通工具,它比肩挑手提省力多了,哪怕走山路也是平穩(wěn)輕巧。車夫還會把一條布條系在兩個車把上,推車的時候就把布條掛在肩上,這樣能保持平衡,也能利用肩膀來分擔一些重量,省些力氣。
最大的轎子,要幾個人抬?
宋代之后,轎子開始流行。當然,如果是武職官員,他們要帶兵打仗,坐轎子就說不過去了。在轎子極盛的明清,都有明文規(guī)定,武職官員不準坐轎,哪怕是王爺。順治年間,有官員就平西王吳三桂等各路王爵乘轎一事請示,朝廷上諭回復說:各王在鎮(zhèn)守的地方可以乘轎,到京師則須騎馬。乾隆年間,甚至還有滿洲籍文職大臣禁止坐轎的規(guī)矩,只有60歲以上、身體確實不好者才能例外。
但大將軍??蛋簿汀袄狻钡糜悬c過分了。他不僅平時坐轎,連打仗也是坐轎子,他手下常備有三十六名轎夫。這么多人,并非都是一起來抬轎子,而是輪流抬,所以??蛋驳霓I子速度極快,跟騎馬也差不了多少。那些替補的轎夫呢,每人也要備幾匹好馬,騎著馬跟著轎子行進。
但史上最夸張的轎子,還是張居正的32人大轎。那時的張居正是內閣首輔,他奉旨回湖北江陵老家,為父親辦喪事。那時皇帝年幼,張居正權傾朝野,所以他的轎子“超標”得厲害:32個轎夫一起抬,內分臥室和客室,還有兩名小僮在內伺候。算重量,這個轎子超過一噸,算體積,驛道都可能不夠寬。所以張居正這一路,途經(jīng)州縣都是大興土木,修橋鋪路。
羊皮筏子,也叫船么?
關于羊皮筏子,有個很有趣的新聞:2011年,甘肅羊皮筏子開始按船舶來管理。此前,羊皮筏子屬于“浮動設施”,不算是船。羊皮筏子看起來也不像是船,但在古代,像羊皮筏子這樣的“革船”,還真的就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革船,也就是皮革做的船。史載匈奴以馬革制船,此外還有牛皮船、羊皮船、魚皮船。早期的革船,就是用皮料裹住草或者動物毛發(fā),縫起來當漂浮物。宋代以后有了“渾脫”——將山羊皮浸水、曝曬、扎口、灌入食鹽和香油,就是一個不漏氣的氣囊。為了安全和增大載重量,若干個渾脫相拼,就有了羊皮筏子。
制作羊皮筏子需要人用嘴吹氣,使其脹滿,所以蘭州人見到有人夸海口,說大話,往往以“請你到黃河邊上去”來嘲諷,意思是讓其去吹羊皮囊或牛皮囊。據(jù)說,“吹牛皮”的說法就來源于此。
但羊皮筏子再神奇,也不如木船靠譜。在中國古代,無論載人載貨,木船才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明清兩代的京杭運河成為國家經(jīng)濟命脈,就是因為運河上的漕船運送著幾百萬石的糧食,附帶大量白銀和各種商品,還有往來的官吏、客商。北京的官去四川上任,看直線距離肯定是走陜西最近。但其實走京杭運河,到揚州換江船,沿長江逆流而上,才是最佳選擇,又快又舒服。
在水網(wǎng)密布的江南,除了在城里或山上是用轎子以外,普通代步是用烏篷船,再走遠一點的就是白篷的夜航船,夕發(fā)朝至。睡一覺就到了,想來就安逸。
(摘自《看歷史》2017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