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寧
(福建省福州楊橋中學)
摘 要:時代背景不同,手機電腦等多媒體觸手可及的環(huán)境,以及工業(yè)4.0的變革決定了個性化生產成了這個時代的主流,這一切的變化是如此迅猛?!案淖儭背闪藭r代對教師的考驗!借著參與學校承擔的“關注個體差異,提高課堂效率”省級課題,嘗試將微課程與差異化教學聯系起來,以期利用微課程最大限度地實現差異化教學。
關鍵詞:中學化學;微課;實驗
時代不同了,今天的學生有著與以往不同的學習特征。在多媒體觸手可及的環(huán)境中,還能指望他們安分地靜坐聽老師講課嗎?“改變”成了時代對我們教師的考驗!我借著參與學校承擔的 “關注個體差異,提高課堂效率”省級課題,試圖將微課程與差異化教學聯系起來,以期利用微課程完成差異化教學。而尊重個體差異的教學方式正好符合這工業(yè)4.0年代的潮流。如何最大限度地實行差異化教學成了時代的迫切需求,本文重點討論如何利用好微課在翻轉課堂上充分實現差異化教學!
那么在傳統課堂中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我們先來看一個片段:
這是一節(jié)關于證明直線平行的公開課,我從課堂上看到并明白了學生聽不懂課的緣由:老師在黑板上指點圖形的時候,有個孩子正好低下頭找筆;當孩子抬起頭的時候,老師的教鞭剛離開圖形。一做作業(yè),這個孩子就困難了。當老師評講時,他又正好埋下頭去做,再次錯過看懂的機會。最終,這節(jié)課的知識,這個孩子直到下課都沒懂,并且他沒有意識到自己沒懂。兩次錯過的時間,總共不到1分鐘。
這對聽課的要求有多高?他一天要聽多少個45分鐘?注意力得集中多長時間?與老師要多么默契?專心聽一天課,是件難度很高的事情,而我們都認為是件很基本的事,簡單甚至粗暴地責罵他。于是學困生就慢慢產生了!
如何找到解決方案呢?微課程顛覆了“教師講學生聽”模式。
微課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微課制作過程應用到視覺節(jié)奏、色彩、圖像、空間感及音頻,這些因素都可以給大腦有效的刺激。
微課程不但從課程設計、制作等方面開始就具有“一對一”的天然屬性特征,而且為教師騰出寶貴的時間,不用總是重復同樣的講解。騰出來的時間,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對學有困惑的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學生做課堂作業(yè)的時候,教師通過巡視或學習管理平臺,及時發(fā)現學有困惑的學生,并立即介入,給予一對一的個性化指導,從而解決“一個版本”針對所有對象講課所造成的問題,以下我就談談如何在生物教學中應用微課程來達到差異化教學的目的。實驗確定初二(2)班和對照班級初一(1)班,首先做問卷調查,了解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的學習風格類型,結果如圖:
由圖表可以很容易看出,兩個班級各種學習風格的學生都有而且區(qū)分度不明顯,視覺型略占多數53%~57%,聽覺型占30%~34%,體驗型占45%~51%,動手型占38%~44%。為了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我們應該充分尊重每個學生與生俱來的特點,提供給他們各種材料進行學習。
在實踐中,我們會在課前將微課程上傳學校網絡,提供給學生學習的環(huán)境和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反復觀看微課程,他們可以決定自己學習的方式和學習時間,我們同時設計一些過關題目,確保學生了解有關知識點,有的學生很快就過關,有的學生則需要更多的時間。
然后我們在課堂上,花大部分時間和學生互動,互動的主要內容是為本節(jié)課程涉及的生物而設計的手工制作活動,以求得學生對有關生物學概念深層次的綜合應用,即在新形式下對知識的重新整合。
當然合適的時候,我們會組織學有余力的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找出答案,組織他們圍繞有爭議的主題進行分析。比如“檢測環(huán)境中的細菌和真菌的數量”組織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并在實驗驗證過程中分析失敗原因,解讀數據,查找資料,尋求幫助合作,不斷修正設計參數,最終完成實驗。
這一過程學有余力的學生學會了在新的和具體的形式下使用已學材料的能力,包括對法規(guī)、方法、概念、原則和理論的運用以及在給定目的的情況下,判斷材料價值的能力。
最基礎層次的學生通過師生一對一的口頭檢查來評估,一對一可以及時幫助學生改正思考中出現的錯誤,讓學生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個別化指導,這是差異教學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案例:一次生物考試,吳××和林××兩人的卷面成績都是47分,課后我分別約了他們進行一對一評估。與吳××單獨談話,我發(fā)現吳同學沒有準確理解題目中圖表所表達的意思,以至于她記憶了很多生物事實,卻無法用來解決問題。之后我把重點放在解析題目意思上,及時幫助她改正思考中的錯誤,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她很好地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中考生物成績B級,這對一個從來沒考及格過的孩子而言是個了不起的進步!而我在與另一個孩子林××單獨交談后,了解到林則是另外一種情況,他沉溺于網游,生物事實極度缺乏,但閱讀能力尚可,能正確解讀圖表。針對這一情況我及時聯系他的父母,共同努力,曉之以理,幫助他樹立目標,擺脫網游,最終中考成績也是B級。這兩個同學成績一樣,但各自病因不同,若沒有經過一對一口頭檢查,我是無法做到因材施教的。
幾個月后實驗班級2015—2016學年第一學期第一次市質檢成績與2016年6月12日中考成績比較:
A級 B級以上 平均分
實驗前: 40% 75% 78.3
實驗后(2016中考) 73% 100% 90.1
對照班級 2015—2016學年第一學期第一次市質檢成績與2016年6月12日中考成績比較
A級 B級以上 平均分
實驗前: 40% 75% 78.3
實驗后(2016中考): 40% 55% 81.6
在教學中我還發(fā)現實驗班學生不但成績提升明顯,更重要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明顯優(yōu)于對照班。表現如下:(1)實驗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強。(2)自己設計活動多,在應用整合知識及解決問題等方面能力增強。
綜上所述,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微課程在差異化教學研究中所發(fā)揮的作用,用好微課程,我們可以最大限度地實行差異化教學。
參考文獻:
[1]格利·格雷戈里.差異化教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03.
[2]大衛(wèi)·蘇澤.教育與腦神經科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04.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