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俊萍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六中學)
摘 要:中國的詩詞藝術歌曲是中國傳統文化與音樂相結合的產物,具有很強的文化氣息與藝術魅力,將從它的音樂特點、文學特點、美學特點三方面進行淺顯的分析,以便探究其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
關鍵詞:詩詞;歌曲;文化藝術
詩詞藝術歌曲是一種大眾化的小眾音樂藝術——文人藝術。這類歌曲的創(chuàng)作者普遍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社會地位,文人墨客創(chuàng)作的詩詞音樂用今天的思維來考量那應該是相當有品位的。說其大眾化,是因為其中很多經典曲目被廣為傳唱;說其小眾化,是因為詩詞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者是古代文人,屬于社會上層人士,是精英文化。處于我國農業(yè)社會的文人文化是孤獨的文化,是自娛自樂的文化,是文人墨客感懷抒情的寄托,僅僅是自己的娛樂,音樂不是拿來與人分享的。
我國古代文人崇尚禮樂,并將禮樂形成“禮樂制”這種社會文化制度。“禮不下庶人”使得音樂只能在上流士大夫社會中流傳。雖如此卻覺得從事音樂者為下九流之輩,所以導致我國的詩詞藝術歌曲缺乏記譜而大量失傳,口口相傳雖保留了一部分精華,卻也讓我們看不到了其原始的藝術容顏。
詩詞藝術歌曲與歷代文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它蘊含著豐富的詩情畫意,廣泛地使用綿延起伏的旋律,形成一種耐人尋味的音樂效果。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一些特點:
一、音樂特點
1.線性思維
中國有句古語“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秦朝統一中國,“主統一,反分裂”的思想開始了為期兩千年的封建王權統治。大一統已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觀念,帝王成為天子,天之子是唯一的。這樣的思想影響著歷代中國文人,在文化上獨尊儒術。反映到音樂文化上,呈現出來的是五聲調式“宮商角徵羽”,宮為君為主。儒家的中庸思想,求“和”的思想使得音樂旋律優(yōu)美柔和、曲迥婉轉,節(jié)奏沉穩(wěn)莊重,樂句頗具韻味,為獨特的東方單線條旋律。
2.聲曲相融
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古漢語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在漢語拼音中一聲二聲為平、三聲四聲為仄。曲調則是根據聲調的平仄而產生。古代文人在吟誦詩詞的過程中,根據聲調的“平、上、去、入”產生出一個音調,這就達到了曲調與聲調的統一,即協調統一了詩的聲韻美與音韻美。
3.以曲填詞
因曲譜失傳而為古代詩詞配以其他古代曲譜,甚至借用了西方曲譜,在配調時根據詩文的特點對所選曲調做適當的調整與改動,這樣的配調在孔子為《詩經》“弦歌之”的時候就已開始。漢代樂府也有采詩入樂的工作。
“五卅”運動時期,楊蔭瀏將岳飛《滿江紅》的歌詞配以元代薩都剌《滿江紅》的曲調,夏一峰將李白的《關山月》配以古琴家王魯賓所傳琴曲《關山月》。配以其他古譜的做法還是比較容易引起共鳴,畢竟符合中國人的審美。
“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便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利用外來曲調配中國詩詞的作品。李叔同曾將李白《清平調》與《行路難》配以美國的《羅薩·李》,還將《涉江》配以英國民歌《安德森,我的愛人》,只在曲調上做一點小的改動。配以西洋曲譜其實是很新潮的做法,包括現在流行的不少新民樂,如“女子十二樂坊”之類,融合國樂的主旋律與西方流行音樂的節(jié)奏和伴奏織體。
4.民族化創(chuàng)作方式
創(chuàng)作者依據自己的理解為古代詩詞重新譜曲,對于所選詩詞少數創(chuàng)作者作了文字上的翻譯或調適,多數則直接使用原詞譜曲創(chuàng)作?!对娊洝肥俏覈钤绲脑姼杓?,從孔子開始至今,一代代人在以其詩詞為歌詞創(chuàng)作新曲。唐王維絕句《送元二使安西》當時是一首家喻戶曉的歌詩,可惜原有曲調并未流傳下來,因此出現了后來的《陽關三疊》《渭城曲》等諸多不同的演唱版本。作曲家融合古代歌曲、琴曲、戲曲、民歌、說唱、民樂的特色元素,為中國古代歌詩文辭譜寫民族特色與古典意味濃郁的曲調。作品在編曲方面主要采用民族樂器伴奏,演唱者也主要采用民族唱法,用以顯現中國古代歌詩藝術所特有的民族風韻。代表如王立平創(chuàng)作的《紅樓夢》詩詞組曲、石夫的《長相知》等。
二、文學特點
1.詩樂一體
詩詞藝術歌曲是指以名詩名詞為歌詞,將古代詩歌與現代音樂巧妙結合的聲樂藝術體裁。在詩詞藝術歌曲中,作為歌詞的“詩”往往具有極高的文學性,具有優(yōu)美的意境。而作為現代音樂的曲,往往是將“詞”與“曲”,或者說是“詩”與“樂”的融為一體,這樣水乳交融使詩詞藝術歌曲具有獨特的藝術品位、藝術風格和藝術魅力,成為民歌、歌劇詠嘆調等聲樂體裁之外的一種藝術精品。中國古代詩文的精粹必然使中國古典詩詞歌曲藝術又深深烙著各自中華文化的印跡,使其與國內外其他形式的歌曲,呈現出風格上的微觀差異。
中國古代詩詞,作為我國最早的文學藝術形式,從其誕生以來就與音樂相生相伴、密不可分,“可歌”和“入韻”是“詩”最顯著的表征。從四言的《詩經》到雜言的樂府;從五言、七言的絕句、律詩到長短句的宋詞、散曲;幾乎各類古代詩歌都能在古詩詞歌曲中找到蹤跡。
在我國古代《詩經》中有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為國風?!对娊洝分性浴笆鍑L”為歌,漢樂府更是典型的歌詩。雅聲,楚聲,秦聲則以聲為劃分角度。唐詩中也有不少的詩樂相和的詩歌,如,李白的《清平調》,白居易的《琵琶行》《長恨歌》。到了宋朝,詞在藝術領域中占有了至高的地位,而詞更是一種可歌的詩,李清照在《詞論》中以“可歌”為基本著眼點強調了音律的重要性。及至宋元時期的南北曲,更是以散曲的形式呈現。在整個詩歌的歷史發(fā)展中,詩與樂兩者相互補充,取長補短,彼此刺激,共同繁榮。音樂使詩詞更富有音律性、節(jié)奏性。而詩詞又從文字、句式、語調、體式等諸多方面影響著音樂旋律、節(jié)奏和曲式的發(fā)展。
2.“賦比興”手法的運用
詩言志,詩緣情,緣情言志是詩歌的重要表現特征。詩人是敏感的,詩人是有情的,詩歌用模糊朦朧的意境傳達了豐富的、含蓄的情感,故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中國古代詩歌中的情感是一種復雜的情感,一方面,它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限制,內容往往含蓄內斂。另一方面,詩歌以內在的情感為言說對象,是詩人情感的宣泄過程。古代文人墨客他們“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他們述說著離愁別緒,表達著真情摯愛,感慨著個人際遇,展示著磊落胸懷。這些內容使詩歌的情感內涵呈現出多層次、多維度的風貌。而在這個過程中,詩歌越來越具有明顯的音樂化特征,詩樂一體的形式使音樂的情感直接流露功能疊加到詩歌中,使詩歌的創(chuàng)作過程更利于詩人情感的宣泄。
3.合轍押韻
古詩詞是韻律化的文字,詩詞異音相從、同聲相應、長短相間、奇偶相尋的“平仄格式”和“押韻規(guī)律”直接影響音樂的旋律走向和節(jié)奏處理。字的“平仄”和字的音高走向與音樂旋律走向呼應,而“平仄”的格式和“押韻規(guī)律”、句法劃分則是形成富有自由和彈性的韻律性節(jié)奏的依據?!捌截啤焙汀奥曧崱笔歉璩獋髑檫_意的重要手段。正如清代李漁在《閑情偶寄·演習部》中所論“調平仄,別陰陽,學歌之首務也。”
三、美學特點
古代中國獨尊儒術,以孔子為圣人。而這位中國文人的精神文化領袖卻也是屢屢受到從政的挫折,總是被“敬而不用”。但是這并不妨礙其后的歷代文人步其后塵。秦統一以后的中國進入漫長的封建專權統治時期,文人希望通過習文從政,而先賢也指出修齊治平的要求,使得文人在滿腹詩書的同時,還胸懷著天下,將個人、家庭、國家、天下緊密聯系在一起。于是社會責任感極強的歷代文人抱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等思想在“出世”“入世”的情緒上反復糾結。思想與現實的差距使中國文人屢屢受挫,在其兼濟天下的宏偉理想和遠大抱負破滅之后,產生了強烈的厭世心理及對人生、社會、存在懷疑的心態(tài)。于是,他們轉而去“回到自然”,去感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淡生活。其中不少人轉而超脫出世,在恬淡幽靜的生活中體會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古代沒落失意的文人由入世而出世,在琴歌中宣泄情感,逐漸成為文人雅士抒情言志、修身養(yǎng)性、自得其樂的一種藝術。其作用都不是為了娛樂別人,教化別人,而是為了吟心養(yǎng)性,聊以自娛。于是,在音樂上呈現出一種以“簡”為美的風格,其“簡”不是簡單,而是“簡韻”,即以樸實的簡潔的音樂手法寄托思緒,意趣,而不用繁復的音樂表現手法來演奏。正如古人所說:“簡者,簡于象,而非簡于意?!?/p>
1.凝練簡達
簡意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主要美學特征,這在許多古代詩詞藝術歌曲中都有充分體現。封建社會中的文人要達意卻不愿被社會被政治打擾,因而,其意為簡意,點到即止,表達非常含蓄,進而體現為情的“淡化”,追求意境與弦外之音。從有關文獻中我們可以發(fā)現,文人音樂特別強調“以得意為主”。要“音從意轉,意先乎音,音隨乎意,將眾妙歸焉”《溪山琴況》中所講的意境,正是意統帥下的情、理、形、神的統一。
琴歌“簡淡”的風格猶如參禪,要有像和尚修道那樣的靜坐功夫。經過歲月磨煉,才會產生悟性,無所不通。“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p>
明代著名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況》中強調:“弦上之取音惟貴中和”,認為具有靜、遠、淡、逸的品格才能“臻于大雅”。他要求“麗從古淡出”“從清靜中發(fā)為美音”,贊美孤高岑寂的情趣,追求淡雅、飄逸的風格,主張“使聽之者,娛樂之心不知何去”,要求演奏者修身養(yǎng)性,使自己“淡泊寧靜,心無塵翳”。徐上瀛的音樂審美觀正是以儒家傳統的“中和”審美觀為基礎,同時吸收、融合道家崇尚自然,追求“淡泊”之精神。
2.虛實相間
文人創(chuàng)作的詩詞藝術歌曲僅以古琴伴奏,古琴的制作,以桐木與樟木膠合,使之構成一個大的共鳴音箱。面板較厚,面板本身就是指板,出音孔開在底板上,謂之“金石之聲”。聲音清雅,古人稱之為“雅琴”。古琴音量較小,那細微幽靜的琴聲,用于伴奏,最能映襯出琴歌之“淡”。古琴沒有碼或品,而有徽。其琴弦在彈撥樂器中較長,撥彈一聲,波動時間久,宜于緩緩奏立。這一切恰恰能深刻表現文人的深厚情懷。其簡淡的意蘊之下是澎湃的激情,如同對待不爭氣的孩子的母親,打罵不是目的,盼其爭氣成才才是目的。從這個處處可見功利的花花大千世界里退避到另外一個更為闊大、浩瀚,然而卻寧靜又和諧,空明又無惱,且悠遠無盡,千秋永在的自然界中,進而達至忘我的道境、靜境、虛境,以取得人生的自由和永恒,這與當時社會的封建統治形成鮮明對比。
3.以詩詞而言心境
詩詞藝術歌曲是文人音樂的杰出代表作品,以“中和”為核心思想。歌詞意境高遠、格調高雅、寓意深刻、文學價值很高的詩詞,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底蘊。曲調優(yōu)美細膩,音樂的節(jié)拍節(jié)奏雖不可考,但文人作詩那么注重韻腳,顯然節(jié)奏節(jié)拍也與詞的語言韻律密不可分。其樂曲音調、詞的格律與詞韻相互協和?!霸娨匝灾?,文以載道”,中國古詩詞大都具有審美和道德教育的功能。儒家積極進取的精神使中國文人吟詩作詞不只是消遣娛樂,而是借助詩詞抒發(fā)各種情感。中國古詩詞往往含有豐富的情感內涵、深刻的道德、政治寓意。在中國古代,“詩樂舞”本是一體,古詩詞通常都是可以吟唱的,近現代作曲家則以另一種形式把古詩詞又唱了出來。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者,也是常常借助古詩詞內容來表達曲作者或家國之痛、或離亂之愁、或相思之苦,借古喻今,表現對國家命運、現實生活的關注。這使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曲作者與古詩人、詞人在情感表達上產生了共鳴,是古與今的對話。
總之,中國的詩詞藝術歌曲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它的藝術魅力及其價值值得所有音樂工作者去研究,去挖掘,并不斷繼承和發(fā)揚光大,使它的藝術生命永遠蓬勃。
參考文獻:
[1]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01.
[2]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音樂卷)[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10.
[3]張前.音樂表演藝術論稿[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1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