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君
提到以色列,好像不會有人對它不感興趣,米德拉西·坦胡馬曾把它譽為“世界的中心”,而它的圣城耶路撒冷則被稱作以色列的中心。在地理位置上,它連接了歐亞非大陸,在宗教世界里,耶路撒冷的地位更是至高無上,它是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核心和沖突所在,《圣經》便被看做是這座城市的編年史: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
情愿我的右手忘記技巧!
我若不記念你,
弱不看耶路撒冷過于我所最喜樂的,
情愿我的舌頭貼于上膛!”
——《圣經》詩篇137:5-6
這個國度這個民族從未停止過改變這個世界,就算拋去歷史和宗教的光環(huán),它也一直在世界舞臺上熠熠發(fā)光,正如西蒙·蒙蒂菲奧里所說,“耶路撒冷的歷史是整個世界的歷史”?,F(xiàn)在在搜索引擎中搜了關鍵詞“以色列”,漫天的信息都是關于類似新能源、創(chuàng)新電子產業(yè)的新聞。這個曾被貼上戰(zhàn)爭與宗教的民族在悄無聲息的增添自己在世界大舞臺的角色。
初見以色列,它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
去以色列走一遭是個很臨時的決定。那時是2013年的四月份,本來是打算只去一趟埃及,可翻看地圖時猛然間發(fā)現(xiàn),這個常因武裝沖突占據(jù)各大新聞版面的地方竟與我要去的目的地如此接近。于是,簽證行程一股腦搞定,我的埃及-以色列之旅便開始了。
我計劃從埃及、以色列、約旦的交界的一個小城——埃拉特入關。還未到以色列,開羅到埃拉特的這段旅程卻也足夠驚心動魄。我坐大巴一路經過蘇伊士運河,亞喀巴灣沿岸,路程長達10幾個小時途徑七八個小城,最終到達埃及的邊境城市塔巴,這里是巴士的終點,然而,這個終點距離埃拉特長達數(shù)十公里。而且,這里是穆斯林國家,全程車上也只有我一個女性,雖然在埃及的這段日子里我已經習慣了因性別而招致的異樣目光,但那時那刻內心還是抑制不住的緊張。當時夜幕已降臨,紅海岸邊寂靜無比,前面是無盡的沙漠,手機GPS全程也并沒有好用過。終于,在顛簸了幾公里后我看到了不遠處的亮光,那便是埃拉特了。謝天謝地,我到了。
踏入以色列國土的那一刻,已經是半夜11點了,可越往里走,越感到安心:寬闊平整的柏油路、明亮的路燈、燈光照映下的樹影、不遠處潺潺的海浪聲、深夜聚會中年輕人的笑聲……現(xiàn)在,我終于可以靜下心來看看夜色中的紅海和頭頂上這片同時覆蓋了沙漠和綠洲的天空。
零距離觸摸圣城,它遠比想象中光芒萬丈
在埃拉特小住一晚,第二天便啟程去圣城耶路撒冷,途徑內蓋夫沙漠沙漠,看到零星的“小鏡子”,當?shù)厝私忉屨f這是太陽能發(fā)電板。而現(xiàn)在,以色列將大規(guī)模發(fā)展太陽能,計劃在這片沙漠里圍繞阿沙利姆太陽能發(fā)電站安裝5.5萬個“小鏡子”,預計2017年完工。
約摸三四個小時的路程中,路過幾個檢查站,都有軍隊嚴格檢查。對面的路上偶爾也能看到幾個不同顏色的車牌,是隔壁巴勒斯坦的車。常年來持續(xù)交戰(zhàn)的雙方竟也在以某種方式共同生活。
車開始爬坡,迎面走來幾個穿黑色禮服戴黑色禮帽的當?shù)厝耍屑氁磺?,很多男生在鬢角處會扎有小辮子,摘下高高的禮帽,頭頂會有一個圓圓的小氈子,花式各樣。我去的時候是夏天,據(jù)說冬天他們會把高高的禮帽換成厚厚的毛氈帽子。
當天恰逢猶太教的齋戒日,當?shù)厝送V癸嬍扯鍌€小時,從當天日落到第二天的日落。因此,我要在太陽落山之前找到未關門的商鋪買點吃的。見天色還早,我便坐下來要了一份披塔,這是一種類似馕的面餅,柔軟、空心,填上一種叫做胡姆斯的鷹嘴豆泥,別有一番風味。接下來還要撐一整天,我便買了幾個猶太白面包卷帶走,既充饑又便于存放。后來查了一下這種面包卷的信息,原來大有來頭,說是制作猶太白面包三股面象征著真理、和平和美好。
填飽肚子之后跟前臺大概溝通了一下第二天的古城一日游,他們的答案簡練到讓我覺得我做錯了什么事情一樣。他們這種狀態(tài)在第二天導游的介紹下找到了答案:這里常年經歷戰(zhàn)爭,現(xiàn)在生活在這里的每一代人都曾經歷過生離死別;家里必備的東西是防毒面罩;每個滿18歲的孩子都要服兵役,他們的肩膀上扛著每個戰(zhàn)友的生命;這種不安全感和使命感促使他們一直在尋求一種高效、直接的交流方式,所謂的服務精神和客套話在他們看來是浪費時間的事情。
邊走邊聊,導游帶著我們一行人走到一條鐵軌處,他告訴我們,在鐵軌右側是猶太區(qū),左側是穆斯林區(qū),一個黑色,一個白色。兩個宗教的教徒不會共處在同一個區(qū)域,不會越界,但有一個地方是例外,那就是耶路撒冷老城。
老城東鄰橄欖山,南靠錫安山,這個僅一平方公里的小城內分為四個區(qū)域,從順時針方向看:猶太區(qū)、亞美尼亞教區(qū)、基督教區(qū)和穆斯林教區(qū)。城內一切照舊,有著不同信仰的教徒在這里和平共處。導游帶我們從高處遠眺金頂教堂、銀頂教堂、哭墻……數(shù)千年的文明和血淚封印于此。走過“耶穌受難路”來到圣墓教堂,時間仿佛穿越到千年前,來自世界各地的教徒紛紛觸摸門口的磚紅色石棺,那是耶穌升天的地方,往里繼續(xù)走,看到更多人在排隊進入耶穌曾睡過的小房間,親吻他留給這個世間的一切,我看到他們眼睛里滿含淚水。
不安全感造就他們的性格,他們的性格造就新的風向標
正如開頭提到的,現(xiàn)如今以色列人在創(chuàng)新科技和新能源方面已經遠遠走在了世界前列,他們把沙漠變成了搖錢樹,新能源、畜牧業(yè)、蔬菜、甚至花卉都可以遠銷海外,這個國度在復國不到70年中貢獻了百余位諾貝爾獎得主,在納斯達克交易所有一百多家上市公司……這些成就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考察團紛紛赴以色列學習。
成就他們現(xiàn)代輝煌的正是常年戰(zhàn)爭帶來的不安全感,就像以色列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切哈諾沃在一次采訪中說的:“因為我們有一個危險的鄰居,我們就不得不超過它,領先它,這種力量敦促我們前行。在某種程度上,我們要感謝我們的鄰居?!?/p>
然而,以色列注重的僅僅是技術創(chuàng)新嗎?這里有個非常有名的農場,叫做約瓦塔農場,它是以色列眾多農場的一員。在這里,人們過著高福利重教育的生活,基本生活所需平均分配,算是共產主義的雛形。這是以色列人在追求高質量生活水平的制度創(chuàng)新。
他們的每一代人都在書寫和改變這個國家甚至世界的歷史。在100多年前,猶太復國主義引領猶太人重回故地,沙漠中那一片片柑橘園養(yǎng)育了幾代人,讓他們在此有了立足之地?,F(xiàn)如今,以色列人秉承傳統(tǒng),用他們的智慧和勤勞在這片沙漠中耕耘出農業(yè)和科技的綠洲。而這些,連同在服兵役過程中學到的責任感和不斷追求的高質量的精神生活,讓以色列不僅僅成為生產創(chuàng)新的“機器”,而是一種精神,一個風向標。
我們在感嘆以色列的光環(huán)之余,我們也該慶幸,上世紀戰(zhàn)爭的陰霾在離我們遠去,我們開始享受社會的安全感帶來的新的生活節(jié)奏。平衡“居安思?!焙汀白鹬厣钇焚|”也是以色列給我們上的很重要的一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