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不合群,
不少人首先想到沉默寡言,高冷,
身懷絕技卻遺世獨立,
但事實上,跟不合群的人交往真的很累。
01
不合群的人,都不怎么會溝通。
我有個朋友喜歡獨來獨往,
平日不怎么往人群里湊,
也少有人會跟她往來。
有一回我問身邊的人:“為什么你們都不太搭理她?”
朋友A說:“因為她太高冷?!?/p>
朋友B說:“因為話不投機半句多?!?/p>
朋友C說:“實在聊不下去啊?!?/p>
原來每一次跟人聊天的時候,
這位不合群的朋友因為平常說話少,
不知道要怎么和別人搭上話題,
結(jié)果說著說著氣氛就變得很尷尬。
你和不合群的朋友聊天時,
需要時刻顧及到他的心情,
話題因此也變得小心翼翼。
朋友C說,和那些性格外向開朗的人聊天時,
很少會遇到這種情況,
只要搭上話題大家就能胡侃一通。
有回她登山和驢友,
兩個人剛剛認識就能談天說地聊一晚上,
盡管第二天大家就分手各走各的。
但特別無奈的是,
這種情況不是每次都有,
只要遇上不合群的人,聊天氣氛總是特別尷尬。
我問她怎么一個尷尬法?
她說,就是聊不下去。
比如他們說話不喜歡看別人的眼睛,
有時候聊到一半,
目光都不知道漂移到哪里去,
讓說話者以為她想要匆匆結(jié)束話題。
總是給說話的人一種聊天興致不高的感覺,
自然也就聊不下了。
他們就好像用第三者的身份,
并沒有進入溝通的狀態(tài),
甚至根本就沒有在聽你說話。
C說:”聊得下去是因為雙方都有聊天的意愿,所以聊起來才會特別‘投情。”
不合群的人往往聊天興致不高,
有時候還沒有說幾句,
他們便想匆匆結(jié)束話題,
結(jié)果給別人造成了一種“自嗨”的錯覺。
盡管很多時候,他們也不想。
如果你的追求對象正好是這一類人,
就意味這你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比如你需要“自嗨”一段時間,
才能讓對方正經(jīng)地看你一眼。
因為他們通常還有一個特點,
就是只和熟人聊得很“嗨”。
02
不合群的人,有時很偏見。
有位朋友憂郁寡歡地說:
“唉!我覺得他們很虛偽,就不想和這些人接觸?!?/p>
我有點吃驚,
她口中的“這些人”當中也有我的好朋友,
結(jié)果都被“虛偽”一棍子打死。
在我的眼里分明有不少還是值得交往的人。
看我懷疑的眼神下,
這位朋友給我舉了不少的例子,
比如她不喜歡的人當中,
誰做了什么事,有多見不得人,例如劈腿。
直到把所有人都批斗一遍后,
她嘆了一口氣說,看這些人多虛偽!
不合群是因為覺得別人很虛偽,
對不喜歡的人更是懶得應酬,總是給予冷淡的回應。
她覺得寧愿被別人認作‘清高,
也不屑于和一群虛偽的凡夫俗子同流合污,
更別提有交往的興趣。
我感到不解:
“你看到別人劈腿,就說他無恥,
看到別人給領(lǐng)導送禮,就說他虛偽,
要是他別的方面好呢?”
她一時語塞,支支吾吾說不上來。
事實上問題不是出在‘虛偽的旁人身上,
而是在她本身。
用一件事就給別人貼上標簽,
認定一個人就是虛偽卑鄙,
之后一棍子打死一群人,這是過度的愛憎分明。
因為一個在社會當中會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
他可能是優(yōu)秀的CEO,
也可能對家庭不太盡責,比如喬布斯。
你能因為喬布斯不關(guān)心家庭就否定他嗎?
同理,
喜歡挑別人的毛病的人,最后挑來挑去會發(fā)現(xiàn),
原來自己才是世上僅有的“清流”,
其他人要么是虛偽,要么就是卑鄙無恥。
他們寧愿對著鏡子自怨自艾,
也不愿意和想象中‘虛偽的別人交往,
寧愿在幻想中捏造一個拯救自己的騎士,
也不愿意接受別人的好意。
這類情況很容易出現(xiàn)在不合群的人身上,
他們行走的就是‘孤獨的靈魂。
然而作為朋友,
你就要謹慎自己的一言一行了,
不然一不小心就被打入‘冷宮。
03
不合群的人,通常有點自卑。
他自嘲說:“我這人沒有什么存在感?!?/p>
比如在聊天中,
有時候說一兩句話也沒有人附和,
除了他自己也沒有人陪著尷尬。
在聚會中,
有時候他會讓自己的朋友難做,
因為他不懂得煽動氣氛,只會在一旁傻笑。
在戀愛中,
有時候一點點的風吹草動,
都會讓他恨不得變成一只蝸牛縮進殼里,
盡管他自己也知道,這樣很膽小。
他們過分敏感,
有點自卑,還有一顆“玻璃心”。
作為朋友你有時候也很納悶,
怎么會有這種一言不合就憂傷的人?
怎么會有這種動不動“玻璃心”就碎成玻璃渣的人?
面對這種情況,
你通常會多費心力去關(guān)注他們的狀態(tài)。
比如在你組織的KTV上,
有一位從頭到尾都不說一句話的朋友,
你又不能真讓他在角落里縮一晚上,
這時候你要負責煽動氣氛。
直到看見這位朋友露出笑容,
你的心也松了一口氣。
你累嗎?
你也覺得累,
但后來也就習慣了。
幾年后我才發(fā)覺,
這么多年來陪我一路走來的,
恰恰是在兩人相處中沒有存在感的人。
他們不會主動關(guān)心別人,但你感覺他就在身邊;
他們不會過分寒暄,但你需要他的時候通常不會拒絕;
他們不會表達你有多重要,但你能夠從行動中看出重視。
他們的存在感,只有在最后才被人發(fā)現(xiàn)。
你有時候很討厭他們的客套和理性,
行為舉止帶著一種“節(jié)制”,也從來不黏糊。
就是這樣的朋友:
不合群、不太會溝通、懶得應酬,
過分愛憎分明還有一顆“玻璃心”。
但偏偏就是他們陪你走到最后。
或許正是一種恰恰好的溫度,
不會過分炙熱,不會過于冰冷,
最后才能以一種習慣了的溫度,
陪伴在彼此的身邊。
你只能笑著說:累,但甘之如飴。
作者簡介:于無爭,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專欄作者,走一段路,看半生緣,情深緣淺;寫一手字,讀一世書,與世無爭。
(版權(quán)聲明:“職場”所推送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注明作者和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涉及版權(quán)問題,煩請原作者聯(lián)系我們,與您共同協(xié)商解決。聯(lián)系方式:18510882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