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二歲的孩子,在你的眼中應該是什么樣子?重慶市巴蜀小學6年級的學生能把一條魚做出三道不同的菜,班里37個孩子每人都會20個左右的拿手菜。這門“手藝”得益于他們從2年級開始的一項家庭作業(yè)。
在小學生普遍忙于參加各種補習班、培訓課的當下,所謂“大廚班”的橫空出世可以說是一股清流了。生活實用技能與學校正規(guī)教育的深度嵌合,這一由來已久的理念與實踐,終于又有了一個頗有說服力的樣本。
過去,對小學生生活技能的培養(yǎng),一貫為主流教育觀念所主張。最近一些年以來,關于這方面的教育內(nèi)容,卻陷入了一種“去實用化”的趨勢。比如“養(yǎng)蠶”、“做PPT”之類,嚴重脫離小學生日常的生活場景。受此影響,各式各樣的“奇葩作業(yè)”一再激起了家長們的強烈反應。
在這種背景下,重慶這所小學的教育實踐,更顯得難能可貴。鼓勵學生下廚做菜,就是為家長和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然而然的交流互動場景,家長很容易參與其中,孩子們也不至于莫名“出戲”,這遠比那些刻意為之、僵硬生造的奇葩作業(yè)要高明得多。
回到生活本身,而不是跳出生活之外,對小學生的技能培養(yǎng)或曰價值教育,理應立基于此。當然了,“做菜”無疑只是眾多可用的選項之一。但凡教育者能夠跳出對所謂流行的拙劣效仿,真正回歸“成熟的傳統(tǒng)”,一切便會容易很多。
——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