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明銘
在元代政區(qū)史的研究中,河南江北行省的沿革研究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仍是研究比較薄弱的領域,雖然元代河南既不像宋代時居于全國核心,也不像明清時省份已經(jīng)定型,其在宋明之間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值得探討。歸德府是元代河南的一個典型代表,一方面,它的沿革與河南省的形成關系密切,它與汴梁路、河南府路、南陽府、汝寧府這四個政區(qū)單元共同演變?yōu)槊鞔幽喜颊军S河以南的五大部分,有承續(xù)關系。另一方面,相比另外四個較為穩(wěn)定的單元,元代歸德府受各種因素影響而變動較大,對內(nèi)而言,它和下屬徐州有分合變動,可作為研究相鄰兩地關系的典型;對外而言,它對河南行省整體的發(fā)展和明初東部省界的定型有重要影響。總之,歸德府的研究對理解河南政區(qū)地理有所幫助。
目前學界對商丘政區(qū)沿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秦宋國、西漢梁國、北宋應天府,元代是薄弱時段。盡管商丘在北宋以后不再作為陪都,失去了畿輔地位,但元代歸德府上承宋金,下啟明代,仍有較大的挖掘價值與空間。目前涉及元代歸德府的專著有:余蔚《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遼金卷》對金代歸德府的沿革有清晰的交代。①周振鶴主編,余蔚著:《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遼金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801~803頁。李治安、薛磊《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元代卷》對歸德府及屬縣的沿革梳理非常詳細,并且重點指出了張子良經(jīng)略歸德的意義和元末徐州割出的時代背景,對本文有重要借鑒意義。②周振鶴主編,李治安、薛磊著:《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元代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127頁。相關論文有:李治安《元代河南行省研究》宏觀研究了河南行省的制度特征及對元代的意義。③李治安:《元代河南行省研究》,中國蒙古史學會編:《蒙古史研究》第六輯,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93~114頁。默書民《元代河南行省的站道研究》有利于從河南交通格局的角度把握歸德府的戰(zhàn)略地位。④默書民:《元代河南行省的站道研究》,《歷史地理》第二十四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63~284頁。趙曉華《商丘歷代行政區(qū)劃沿革研究》中涉及元代的部分可供參考,但尚未進一步深入探討。⑤趙曉華:《商丘歷代行政區(qū)劃沿革研究》,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梳理元代歸德府的沿革,對其政區(qū)設置的因素及利弊、在河南江北行省政區(qū)格局中的作用等問題提出淺見,敬請學界批評指正。
在研究元代歸德府之前,需要先回顧金末該地政區(qū)。在金章宗即位的1189年,南京路的歸德府有六縣:宋城(附郭)、寧陵、谷熟、下邑、虞城、楚丘,屬州有單州、曹州、壽州。1200年金人改宋城為睢陽,1206年壽州升防御州,1208年曹州劃屬山東西路,故1208年時歸德府六縣不變,屬州惟有單州。1214年金宣宗在蒙古壓力下南遷汴梁,由于南渡后大量河北軍民涌入河南,以及出于加強防御的考慮,金人提升了許多州的級別,又新置若干州,使得南京路的政區(qū)變動十分頻繁。1216年單州升防御州,不再受歸德府節(jié)制,1217年楚丘劃屬單州,碭山來屬,1221年金人廢虞城縣,同年升亳州永城縣為永州,轄永城、下邑、碭山、酇縣,侵奪了歸德府兩縣的地域,使得歸德府東界西縮。故至1228年歸德府有三縣:睢陽、寧陵、谷熟、無屬州。
1233年正月,金哀宗出奔歸德,六月又奔蔡州。此后歸德府仍頑強守御,直到1233年末才被蒙軍攻克。1234年七月,南宋發(fā)動了端平入三京之役,收復了歸德府(宋稱為南京應天府),不久遭到蒙軍攻擊,黯然撤回淮南。
金亡前后,開封以東至徐州一帶失去了中央的控制,成為蒙、宋及紅襖軍等各方爭奪的地域,出現(xiàn)了國用安等叛服不常的地方勢力,在這樣的局勢中,范陽人張子良逐漸嶄露頭角。他先據(jù)宿州,后到泗州,在當?shù)乇>哿髅?,穩(wěn)定秩序。1238年,張子良“率泗州西城二十五縣、軍民十萬八千余口,因元帥阿術來歸。太宗命為東路都總帥,授銀青榮祿大夫,升京東路行尚書省兼都總帥,管領元附軍民,進金紫光祿大夫”①宋濂等:《元史》卷152《張子良傳》,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3598頁。?!对贰さ乩碇尽贰皻w德府”條下記載“置京東行省,未幾罷。歲壬子,又立司府州縣官,以綏定新居之民”②宋濂等:《元史》卷59《地理志二》,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1407頁。??梢娺@個為時短暫的京東行省治所即歸德府。1253年,張子良被蒙哥任命為歸德府總管,他在任上繼續(xù)招撫流民。張子良在忽必烈時期依然受到重視,1261年被任命為歸德、泗州總管,至元七年(1270)忽必烈才把他從歸德府調(diào)走?!捌吣?,罷元管戶,隸諸郡縣,改授昭勇大將軍、大名路總管,兼府尹?!雹偎五サ?《元史》卷152《張子良傳》,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3598頁。次年,張子良以78歲的高齡逝世。
忽必烈時期對中原的控制力加強,對行政區(qū)劃作了諸多調(diào)整。至元二年(1265)五月忽必烈下詔:“諸路州府,若自古名郡,戶數(shù)繁庶,且當沖要者,不須改并。其戶不滿千者,可并則并之,各投下者,并入所隸州城。其散府州郡戶少者,不須更設錄事司及司候司,附郭縣止令州府官兼領。括諸路未占籍戶任差職者以聞。”②宋濂等:《元史》卷6《世祖紀三》,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107頁?!对贰な雷婕o》記載:“(至元)二年十二月己巳,省并州縣凡二百二十余所。”③宋濂等:《元史》卷6《世祖紀三》,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109頁。這是一場規(guī)模較大的改革,歸德府至徐邳一帶的政區(qū)也有不少變動。忽必烈廢永州,將永州所轄酇縣省并,永城、下邑二縣劃給歸德府,將枯黃河以北的虞城(此前于1252年復立)、碭山二縣割屬濟寧府,省谷熟入附郭睢陽。經(jīng)過這一番調(diào)整,歸德府轄縣由金末的三個變?yōu)樗膫€,即睢陽(附郭)、永城、下邑、寧陵,在整個元代都沒有再改變。徐州因戶數(shù)較少降為下州,廢永固縣入蕭縣,省附郭彭城縣,只領蕭縣一縣?!对贰さ乩碇尽贰靶熘荨睏l載:“元初歸附后,凡州縣視民多少設官吏。至元二年,例降為下州?!雹芩五サ?《元史》卷59《地理志二》,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1408頁。宿州所領臨渙、蘄縣、靈璧、符離四縣盡廢,兩年后復置靈璧縣,改屬泗州,1280年回歸宿州。邳州因戶數(shù)較少,省下邳、宿遷、睢寧三縣,1275年復置睢寧、宿遷,屬淮安路,1278年二縣回歸邳州,下邳縣不詳何時復置,或亦在1275—1278年之間,故邳州共三縣。亳州亦因民戶較少,廢衛(wèi)真入鹿邑,廢城父入譙縣,后復置城父縣,共計譙縣、鹿邑、城父三縣。故一府四州共計十二縣。⑤《元一統(tǒng)志》亦有相同記載,見孛蘭盻等撰,趙萬里校輯:《元一統(tǒng)志》卷3《歸德府》,中華書局1966年版,第303~304頁。
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下詔“分歸德為散府”⑥宋濂等:《元史》卷7《世祖紀四》,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134頁。。所謂散府,是相對于路總管府而言的,秩正四品,《元史·百官志》記載:“所在有隸諸路及宣慰司、行省者,有直隸省部者,有統(tǒng)州縣者,有不統(tǒng)縣者,其制各有等差。”①宋濂等:《元史》卷91《百官志七》,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2317頁。據(jù)《元史·地理志》,歸德府本隸汴梁路,至元八年“令歸德自為一府”②宋濂等:《元史》卷59《地理志二》,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1401頁。。筆者認為,這應是指歸德府由隸屬汴梁路改為直屬1268年設立的河南行省,不過該行省僅是臨時執(zhí)行軍事任務,1274年撤銷,1291年才正式設立河南江北行省。
忽必烈還將四州劃屬歸德府,《元史·地理志》記載:“以宿、亳、徐、邳并隸焉。壤地平坦,數(shù)有河患,府為散郡,設知府、治中、府判各一員,直隸行省?!雹鬯五サ?《元史》卷59《地理志二》,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1407頁。這使歸德府轄境向東大大擴展,自然,這是受到了張子良的影響。從金末占領宿州開始,他在豫東、淮北經(jīng)營了四十年,安撫百姓,頗有功績,史稱“自兵興以來,子良轉(zhuǎn)徙南北,依之以全活者,不可勝計”④宋濂等:《元史》卷152《張子良傳》,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3598頁。。歸德以東至徐、宿、泗一帶,大多成為張子良實際控制的地盤,因此奠定了行政區(qū)劃上接近一體的基礎。張子良品格忠誠,注意安撫百姓,降蒙后也沒有占地割據(jù)的野心,因此較受蒙古人信任,在忽必烈調(diào)整河北世侯轄境時,他的歸德府沒有受到什么影響。另外,泗州雖然與張子良關系密切,但因距歸德府過遠,劃屬了淮安路。
筆者據(jù)史料整理了金末至元代若干個年份斷面的歸德府政區(qū)變遷,如表1:
表1 金末至元代歸德府政區(qū)變遷簡表
續(xù)表
據(jù)《中國歷史地圖集》,金末及元代的歸德府周邊政區(qū)如圖1、圖2:
圖1 1189年金代歸德府地圖①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六冊《宋遼金時期》,“南京路”(局部圖),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版,第52~53頁。
圖2 1330年元代歸德府地圖①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元明時期》,“河南江北行省”(局部圖),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版,第15~16頁。
元代歸德府轄有四州,這與金元時期府領州的復式層級制以及元代各級政區(qū)以戶口為主要等第標準這兩個因素密不可分。
金代開始在中原推行府下領州、節(jié)度州領刺史州的制度,府介于二級政區(qū)和三級政區(qū)之間,這是中國行政區(qū)劃史的一大變革,為元明的復式府下領州制奠定了基礎,從此行政區(qū)劃層級不再是秦代以來單線的統(tǒng)轄關系,直到民國推行釜底抽薪的廢府州、存縣措施才告結(jié)束。元代的政區(qū)以層級復雜著稱,周振鶴教授認為中國歷史上政區(qū)層級的第三個循環(huán)即由設置復式層級向簡化發(fā)展,由元代開端。②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4~77頁。筆者認為金代則是由簡向繁發(fā)展的轉(zhuǎn)變、過渡期。
蒙古滅金后對中原地區(qū)的政區(qū)變革主要體現(xiàn)在路的縮小、改府為路、府下領州制的推廣,另外由于世侯勢力的現(xiàn)實影響及分封食邑的蒙古習俗因素,又采取了畫境之制、投下食邑置路州的措施。還需注意的是,蒙古統(tǒng)治北方后四十余年才涉足江南,這也導致對南方的改革有時空差異。忽必烈對南宋故地采取設三行省、以十一宣慰司取代宋之十一路、普遍性將州升路以及縣升州等措施,統(tǒng)轄關系仍以單式為主,較為簡單清晰,大體維持了南宋的格局,府下管轄的屬州是由屬縣所升,其實仍與宋制相似。這也可見南北政區(qū)的較大區(qū)別。
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卷八《歷代州域形勢·元》中引用了前人的話概括了元代的政區(qū)特征:“鄭氏曰:‘分州始于人皇,州統(tǒng)縣、縣統(tǒng)郡始于周,郡統(tǒng)縣始于秦,州統(tǒng)郡、郡統(tǒng)縣始于漢。割據(jù)之世,置州乃多,隋文析天下為州,煬帝改州為郡,而州郡相等。唐混州郡為一,于建置京邑之州則始命為府。宋又府州并列矣?!栽?、府、州之制,州乃益降而小,幾與縣同列云。王氏曰:‘元人制路府州縣之等。分路始于宋,金人從而附益之。元分路益多,路遂與府州并屬于行省。其制大率以路領州,州領縣;亦有以路領府,府領州,州領縣者;又有府與州不隸路而直隸省者。’”①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卷8《歷代州域形勢·元》,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357頁。其中鄭氏為鄭樵,原文應在《郡縣遷革志》中,已佚。②趙黎:《鄭樵、顧祖禹州郡沿革說辨析》,《中州學刊》1987年第4期,第104頁。王氏不詳何人。
可見,元代府領州的制度是歸德府能夠向東大大伸展四州轄境的外因。在金代,府的屬州普遍較少,一般不超過三個,元代實行眾建路州政策,河南地區(qū)的路、府統(tǒng)轄屬州較多。
學界以往對元代政區(qū)的關注主要在行省一級,對統(tǒng)縣政區(qū)關注不多。在元代地方統(tǒng)治秩序中,散府上承省路,下領屬州、屬縣,掌管行政、財賦、司法的角色,仍應受到一定的重視。③周振鶴主編,李治安、薛磊著:《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元代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頁。
另外,這一時期的戶口也對政區(qū)有重要影響,人口狀況有助于把握金末蒙初州縣置廢的原因。在泰和七年(1207),歸德府有戶數(shù)76389戶,亳州有60535戶,宿州有55058戶,徐州有44689戶,邳州有27232戶。①脫脫等:《金史》卷25《地理志六》,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590~598、614~615頁。由于戰(zhàn)亂破壞,人口流散嚴重,金末南渡后中原地區(qū)人口劇烈減少,至亡國時河南戶口所余無幾。端平元年宋軍北上時所見的景象也十分凋敝,如蒙城縣“城中空無所有,僅存?zhèn)麣堉駭?shù)十而已”②周密:《齊東野語》卷5《端平入洛》,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77頁。。據(jù)劉浦江估計,金朝亡國時中原地區(qū)總計約存250萬戶,約有1360萬口。而泰和七年的中原戶數(shù)約727萬,口數(shù)約4607萬,相比可發(fā)現(xiàn),中原地區(qū)戶數(shù)減少了477萬,口數(shù)減少3247萬,分別下降65.61%和70.48%。③劉浦江:《金代戶口研究》,《中國史研究》1994年第2期,第94頁。這兩個數(shù)字是驚人的。
前文所述忽必烈在至元二年頒布的省并州縣的詔令也與人口有密切關系。一方面,廢縣反映了金末蒙初中原戰(zhàn)亂劇烈、民眾傷亡殆盡的慘烈事實;另一方面,客觀上符合人口與建置相對應的行政管理原則,有利于消除“十羊九牧”的弊端,減輕百姓負擔。
元代的政區(qū)層級與等第主要以戶口為依據(jù),至元三年朝廷規(guī)定“一萬五千戶之上者為上州,六千戶之上者為中州,六千戶之下者為下州”④宋濂等:《元史》卷59《地理志二》,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2317頁。。對北方的縣規(guī)定“六千戶之上者為上縣,二千戶之上者為中縣,不及二千戶者為下縣”⑤宋濂等:《元史》卷59《地理志二》,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2318頁。。但部分地區(qū)的建置以地位重要(多為原南宋的重鎮(zhèn))、投下食邑等原因而不盡與戶口規(guī)模相同。歸德府及四州的十二縣均為下縣,可見人口均不足二千戶。
總之,經(jīng)過宋金、金蒙戰(zhàn)爭的破壞及黃河改道造成的經(jīng)濟破壞,歸德府和以徐州為中心的淮北地區(qū)人口大大減少,徐州已經(jīng)失去了建路、建府所需對應的人口條件,而其周邊惟有歸德府級別較高,這應該也是四州劃屬歸德府的原因之一。
附帶贅述一下,交通格局與黃河走向也對元代歸德府的政區(qū)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歸德府兼具水路交通,向北、東、南方向有三條路線,向北經(jīng)曹州入山東;向東經(jīng)杏岡,過夏邑、蕭縣至徐州,到徐州后與大都南下的干道匯合,可渡淮河至江南;南下經(jīng)亳州也有一條驛道。由于黃河改道,枯黃河以北的虞城、碭山二縣從歸德府劃出,使黃河成為這一段的邊界。而且歸德府、徐州、邳州三地治所均臨黃河,歸德可沿水路下至徐州、邳州,筆者推測這有利于促進三地的密切聯(lián)系,也便于歸德府居上游控制徐州,也應當是徐、邳劃屬歸德府的原因之一。
元代中期歸德府政區(qū)穩(wěn)定,沒有什么變化。至順時期,戶數(shù)恢復到23317戶。蘇天爵《滋溪文稿》卷二《歸德府新修譙門記》記載:“至元三年(1337)冬十月,汝陰李侯守中知歸德府事,偕監(jiān)郡鼎安戮力為治。未幾,政清訟簡,封內(nèi)無事,所屬州四、縣十有一,莫不趨其約束,安其政令。……歸德為郡,南控江淮,北臨大河,境大壤沃,方數(shù)千里?!雹偬K天爵:《滋溪文稿》卷2《歸德府新修譙門記》,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17頁。查《元史》《元一統(tǒng)志》《大元混一方輿勝覽》均為十二縣,這里的十一縣不詳何據(jù)。
順帝中后期,隨著統(tǒng)治危機的到來,歸德府的政區(qū)也有所變動。徐州一度脫離了歸德府又回歸,體現(xiàn)了朝廷對統(tǒng)治臨近崩潰的形勢的應對,也折射出政區(qū)設置本身的某些弊端。
1348年,沂、莒一帶爆發(fā)了農(nóng)民起義,波及徐州。元廷出于方便鎮(zhèn)壓的考慮,將徐州升路,名徐州路,導致了歸德府轄境的收縮。元代文臣蘇天爵在《滋溪文稿》卷三《新升徐州路記》中記載了此事的前因后果,并闡述了自己對當?shù)卣^(qū)的評論:
至正戊子夏六月丙寅朔,詔升徐州為路,職從三品,割滕、嶧、邳、宿四州隸焉?!焖迍t隸歸德,滕嶧隸益都,遠者相去六七百里,近者一二百里,每聞盜發(fā),必請命于大府,大府又請命于朝廷,然后出號令,調(diào)士卒,盜已劫鹵而去,雖乘急傳,皆后時無及矣。此政令所以不行,盜賊所由滋也。徐之為郡,控扼南北,被山帶河以為固,其人悍勇尚力,蓋自古用武之地也。漢晉皆號重鎮(zhèn),在唐建武寧軍。當升徐州為路,滕、嶧、邳、宿地皆與徐相錯,宜以四州來屬。負郭之民置彭城縣治之。①蘇天爵:《滋溪文稿》卷3《新升徐州路記》,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38~39頁。
他指出了政區(qū)交界地帶難以統(tǒng)治的弊端,而且就距離來說,滕、嶧、邳三州距徐州都非常近,這樣一個環(huán)繞治所、距離適當?shù)恼^(qū)布局是較為合理的。
1351年,隨著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大起義的爆發(fā),蕭縣(一說邳州)人芝麻李也在徐州揭竿而起。當時徐州已為路治,但芝麻李等八人在八月十日夜輕易地襲擊、占領了城池并招募了大量起義軍,可見元朝統(tǒng)治岌岌可危,對中原地區(qū)控制薄弱,徐州升路只能應付偏遠地區(qū)的小股“盜寇”,在形成燎原之火的農(nóng)民軍面前并沒有太大作用。
到了至正十三年(1353)四月,在脫脫率軍鎮(zhèn)壓了芝麻李起義后,徐州隨著軍事地位下降再次降為州,回到歸德府屬下,并被改名為武安州,以“表彰”脫脫,其附郭彭城縣疑此時已廢,因明初已無此縣。邳州、宿州也一同回到歸德府屬下。但此時中原大亂,元廷并不能穩(wěn)固掌握該地。1357年七月“歸德府知府林茂、萬戶時公權(quán)叛,以城降于賊,歸德府及曹州皆陷”②宋濂等:《元史》卷45《順帝紀八》,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938頁。。這里所降的應是劉福通部。一般情況下州府多被起義軍攻克,府州級官員主動投降得較少,可見,元代對河南東部地區(qū)的控制基本已經(jīng)崩潰。
1358年五月,劉福通部攻陷汴梁路,歸德府亦被占領。1359年察罕帖木兒東征紅巾軍,先攻下歸德等外圍府州,再合圍汴梁,迫使劉福通棄城南奔。察罕帖木兒基本鎮(zhèn)壓了河南地區(qū)的起義軍,但對豫東、淮北一帶的掌握也并不牢固?!睹魇贰酚涊d,1366年四月“濠、徐、宿三州相繼下,淮東平”①張廷玉等:《明史》卷1《太祖紀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4頁。。不久,“徐達克安豐,分兵敗擴廓于徐州”②張廷玉等:《明史》卷1《太祖紀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4頁。?!睹魇芳o事本末》記載更為詳細,稱“元徐州守將樞密同知陸聚聞徐達等已克淮安,以徐、宿二州詣達軍降。太祖嘉其識天命,命為江淮行省參政,仍守徐州。于是邳、蕭、宿遷、睢寧諸縣皆降”③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8《北伐中原》,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00頁。。這使得徐州與歸德府的行政聯(lián)系再次被切斷。
隨著明軍北伐進程的展開,朱元璋又于1367年劃濟寧路的豐、沛、碭山三縣入徐州,于1368年春占領包括歸德府在內(nèi)的河南全境,蒙元對歸德130多年的統(tǒng)治宣告結(jié)束。
元末徐州的調(diào)整體現(xiàn)了歸德府設置的一些弊端。首先,雖然元初徐州一帶戶口減少,但隨著徐州等州人口的恢復,必然要求相應的行政等級;其次,就歸德府的地理格局來看,府治偏處轄境的西北一隅,徐州、邳州離歸德府較遠,邳州、宿遷二地離府治更有400余里之遙,管理上有鞭長莫及之憂,無論是百姓輸送賦稅還是各種公務,或是維護邊界治安,都不甚方便,元代層次復雜的行政體制更加劇了這一弊端,如前文蘇天爵指出的應對盜賊的不便之處就是鮮明體現(xiàn)。
另外,商丘、徐州之間雖無地形阻隔,但經(jīng)常被視作不同的文化地理分區(qū),商丘緊鄰河南腹心汴梁,徐州則常被視作淮北、淮東地區(qū),在歷史上,商丘轄有徐州也是較少見的。而明初將兩地分割開的因素也帶有濃厚的軍事和區(qū)域差異色彩,即早在1366年就攻占徐、邳等地,較早納入統(tǒng)治范圍,徐州更擔負了應天府北部屏障的重任,不再是河南東部屏障,與歸德府互動關系減少,其戰(zhàn)略價值的指向發(fā)生地理轉(zhuǎn)移,筆者認為這也是徐州納入南直隸的原因之一。而歸德府遲至1368年才與河南全境一同被攻克,自然仍保留為河南屬地。
河南江北行省居元朝十一省之中,控有黃河、淮河、大別山等山川之險和汴梁、襄陽等軍事重鎮(zhèn),在元朝地位重要。《元史·地理志》記載:“(至元)二十八年,以瀕河而南,大江以北,其地沖要,又新入版圖,置省南京以控治之?!雹偎五サ?《元史》卷59《地理志二》,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1401頁。元人朱德潤也稱,“國家自中州入職方,而河南行省尤為關鍵之地。蓋其被山帶河,山肥民秀,為中州都會,其力足以內(nèi)藩京師,其勢足以外控諸夏,而其歲產(chǎn)之入,又足以為兵賦之供也”②朱德潤:《存復齋文集》卷4《送譚清財知事赴河南省掾序》,《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2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92頁。。由于位處黃河以南的豫東平原腹地,歸德府劃屬河南行省自然毫無疑問,需要探討的是它在行省格局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學者已經(jīng)指出,河南行省恰恰處在漢地軍事鎮(zhèn)戍區(qū)域的中心地帶,可以遏制和控馭西部的川陜二省和南部的江南三省。③李治安:《元代河南行省研究》,中國蒙古史學會編:《蒙古史研究》第六輯,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114頁。元代初步形成了以省城汴梁為核心的五大地理單元格局,到明代確立,即西部的洛陽、東部的歸德、南部的汝寧、西南部的南陽,環(huán)繞中心形成眾星捧月格局。歸德府處在省治汴梁路向東、向東南聯(lián)系的要道上,站赤分布較密集。一方面它作為省治以東的重鎮(zhèn),擔負替行省控制東部轄區(qū)的重任。另一方面,在元代以北制南的政策背景下,歸德府和徐州等地離原南宋轄境很近,也為行省起到控扼江淮的作用。
就社會生活而言,河南行省的屯田和防治黃河河患是兩項重要任務。歸德府和四州位于廣闊的黃淮平原上,土地肥沃,筆者認為也是重要的屯田區(qū)。如1279年三月忽必烈“詔禁歸德、亳、壽、臨淮等處畋獵”,目的應是禁止擾亂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百姓生活,鮮明體現(xiàn)了朝廷對當?shù)厣鐣娃r(nóng)業(yè)的重視。④宋濂等:《元史》卷10《世祖紀七》,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210頁。另外,歸德府等地瀕臨黃河,頻繁遭受水災及旱災、蝗災,朝廷常常免其田租并積極賑災,《元史》里有多處記載,這體現(xiàn)了對當?shù)貐^(qū)域發(fā)展的重視,注重維護地方社會穩(wěn)定。
元代歸德府的許多地方官員也切實履行了治民和教化責任。王惲《故正議大夫前御史中丞王公墓志銘》記載王復“八年辛未春,自中書舍人出知歸德府。府居河下流,其秋水大至,環(huán)城為海,眾胥沉為慼。君乃督棹師浮舟楫,濟民于丘陵林木上,遂相水沖,循橫堤,疏二渠,一注汳瀆,一達河故道,水隨退,得腴田萬頃佃貧民,仍請廩粟,得萬五千石活饑殍者”①王惲著,楊亮、鐘彥飛點校:《王惲全集匯?!肪?9,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2340頁。。對照至元八年(1271)二月歸德升散府之事,王復應是調(diào)整后的首任歸德知府。還可舉《元史·良吏傳》中卜天璋的例子:“皇慶初,天璋為歸德知府,邵農(nóng)興學,復河渠,河患遂弭?!眰髦羞€提到他懲治盜賊的事例。②宋濂等:《元史》卷191《良吏傳一》,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4361頁。再如上文蘇天爵所記知府李侯對地方社會的治理??梢?,歸德府的主要社會問題就是河患,而在這些良吏治理下,河患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歸德府經(jīng)濟、教育等方面的區(qū)域發(fā)展也頗有成效,這也有利于居全國中樞之地的河南地區(qū)的安定,不至于災荒或盜賊向四方蔓延,有利于元朝統(tǒng)治。
縱向比較的話,商丘在宋、金、元、明時期經(jīng)歷了曲折起伏的變化。在北宋,它是趙匡胤龍興之地,被升為陪都南京應天府,作為畿輔,地位十分尊崇。在金代,它的陪都稱號被取消,改名歸德府,但仍是南京路二十多個統(tǒng)縣政區(qū)里僅有的三個府之一(亦即原北宋三京的開封、洛陽、商丘),表明金代在河南地區(qū)大體繼承北宋的格局,商丘仍是中原重鎮(zhèn),轄境上倒沒有太大變化。元代歸德府失去了宋金時期拱衛(wèi)都城的畿輔地位,重要性有所下降,地位降低,不過由于地廣人稀,在轄境上反而達到了最大范圍。到了明初,由于人口減少、建設開封等各種因素,商丘失去了360年作為府的資格,降為了開封府屬州歸德州,轄境也大大縮小,不過由于其自身經(jīng)濟、人口的發(fā)展和固有的重要地位,在明代后期的嘉靖二十四年(1545)又恢復為歸德府,并且基本定型直至今日。
筆者認為,歸德府在金元時期地位變化的原因主要是四點,第一是黃河水患的破壞,第二是全國政治中心的轉(zhuǎn)移,第三是運河改道,海運興起,使歸德府的交通優(yōu)勢大大減少,第四是多次戰(zhàn)亂的破壞。這樣的變化使其地位和轄境都有很大的波動。
縱覽元代歸德府沿革和轄境的伸縮變遷,可見元代政區(qū)的一些特點,例如軍事形勢、人事對政區(qū)的影響較大。元代是河南省逐漸形成的時期,在這樣的背景下,從金代、元代到明初,歸德府經(jīng)歷了轄境擴大又縮小、自身級別由府降州的變化過程,轄縣與邊界也逐漸固定下來??梢姡巧糖鹫^(qū)史上比較重要的一環(huán)。
元代歸德府向東囊括徐州等四州,主要有四方面因素,第一,張子良個人因素的影響;第二,制度背景是金元時期的復式層級制使府擁有了領州的權(quán)力;第三,徐宿一帶人口劇烈減少,無法達到朝廷制度中設府的資格;第四,黃河走向也有一定影響,由于黃河改道,虞城、碭山劃出,北部邊界略有調(diào)整。不過,徐州的離合表明過大的轄境和繁瑣的行政制度不利于地方的長治久安,商丘、徐州不同的地理分區(qū)和發(fā)展指向也使兩地形成相對獨立的單元,不便于統(tǒng)合。但在政權(quán)行將崩潰之時,即便實行科學合理的劃分也不能維護地方的穩(wěn)定。
總之,在北宋以后,河南地區(qū)失去了全國中心的輝煌地位,在元代地位整體呈下降趨勢,不過在政區(qū)制度方面產(chǎn)生了較多新的變化,對后世影響較大,如省制和邊界的確立、名稱的更改、府領州的復式層級制等,歸德府可以作為研究河南行省乃至元代政區(qū)整體特色的一個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