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國(guó)平
此為上黨傳統(tǒng)名吃,是用油水面包驢油酥面制成柿餅大小,用煤炭火烙烤而成的一種色黃、質(zhì)酥、味醇、形美的小火燒,故而得名。酥火燒在長(zhǎng)治地區(qū)和涼粉、臘驢肉齊名為“三件寶”。有小詩為證:春季臘肉配火燒, 味賽東北飛龍鳥;夏季涼粉配火燒,入口即化似蜜桃;秋季餛飩配火燒,香氣順風(fēng)十里飄;冬季皮凍配火燒,能治貧血解疲勞。
此餅歷史悠久,已有200余年。相傳在清代受過皇封。傳說,慈禧給潞安知府惠征當(dāng)了女兒,經(jīng)常讓廚師到西街天地久、東街德勝齋火燒鋪買火燒吃。慈禧進(jìn)宮后,還不斷讓到潞安府辦事的公務(wù)大臣給她帶酥火燒吃。潞安府衙知道后,為討好老佛爺,每年冬季將德勝齋、天地久特地加工的火燒用黃紙紅簽包裝好,蓋上潞安府大印,派人送往北京,讓她享受。之后,酥火燒即成了宮廷的貢品。
[原料]面粉500克,花椒、茴香、精鹽共10克,芝麻少許,溫水適量,驢油170克。
[制法]1.把花椒、茴香入鍋,上小火炒焦,和精鹽一起研成細(xì)面,過蘿即得椒鹽面,待用。
2.取200克干面粉,與100克驢油和椒鹽面合在一起,揉搓成酥面;再取300克干面粉,加入50克驢油和適量溫水和好揉勻成水面,用布蓋住餳約1小時(shí)。
3.把水面、酥面上案揉好,分別揪成20個(gè)小劑子,然后取一個(gè)水面劑子用手壓扁,包入酥面。用小圓搟杖搟開,反兩頭折回來,再搟開,卷成卷用手壓扁,再折回兩頭,捏成圓形,再用小圓搟杖搟成圓勻,或是長(zhǎng)圓餅形。餅面抹少許清水出漿后,沾滿芝麻。芝麻面抹上少許油,即成酥火燒生坯。依法逐一做完。芝麻面朝下放鏊上,兩面烙黃后,再放到爐膛內(nèi)烤至金黃色即可。
叮嚀
1.如無驢油,可用其他油代替。
2.做工精細(xì),大小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