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兵
四、剝筍中見縝密
有人認為說理如抽絲剝繭,的確,道理之肌理得一根根抽、一步步理、一層層析。朱光潛先生在《藝文雜談·談對話體》中說:“疑難是思想的起點與核心,思想由此出發(fā),根據(jù)有關事實資料,尋求關系條理,逐漸剝繭抽絲,披沙揀金?!闭\哉斯言,事物肌理可謂千頭萬緒,心浮氣躁只會越理越亂,越說越累,唯有平心靜氣尋求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這就要求我們彰幽顯微,步步為營,周密分析,唯有抓取肌理的核心,才能做到析理勢如破竹、舒展自如。
運用片段
蕭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蔽以钌畹卣鄯谶@位偉人的智慧,他把占有欲未得滿足的痛苦和已得滿足的無聊這雙重悲劇表述得如此輕松俏皮。但后來又有人反其意而說:“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尋求和創(chuàng)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p>
比起蕭伯納,后者似乎更推陳出新。
曾經以為,我所謂的對生活的評價是無懈可擊的。但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若再來反復推敲,便覺得自己好像失重狀態(tài)下的宇航員,總那么輕飄飄的,甚至很難守住自己心靈的大樹。
所以,我不否定自己為名副其實的“理想主義者”,正如泰戈爾詩里嘆息的——“我相信,一切歡樂都在對岸?!焙拥谋税兑宦曢L嘆:“唉,也許,幸福盡在對岸。”
一直以來,幸福就在我們身邊,只須伸出手臂,便能掂出它的厚重,不是嗎?
當夢想照進現(xiàn)實,幸福便開始蔓延……
教師點評
從蕭伯納關于悲劇的認識到后來有人反其意而行之的觀點,再到作者切實感悟,說理之門次第打開,在層層推進下頓悟幸福就在身邊之理,事物的肌理,被層層剝開,最終見到廬山真面目。作者還善于運用引用說理,無論是蕭伯納還是泰戈爾的話,在恰當?shù)臅r候全盤拋出,恰到妙處,站在巨人肩上說理,視野會變得更加開闊。
五、針砭中見犀利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短板,如果我們一味地歌功頌德,根本無益于社會發(fā)展進步,社會需要不同聲音,需要有在別人無話可說時敢于站起來亮劍的人,需要有像魯迅一樣用匕首、刀槍去根治社會痼疾的思想者,人們不應該回避社會的矛盾和問題,一旦社會肌體生病,不能不治,針砭時弊的文章就是療治社會病體的“啄木鳥”,有了他們,社會才能健康發(fā)展。
運用片段
一個雞腿,偷走了母親的道德底線,偷走了公眾的是非觀念,網友“招牌式同情”泛濫。
在輿論的煽動下,公眾不斷重復、擴散著他者的話語。于是有了所謂“毒”疫苗帶來的恐慌,有了各種“感人事件”的刷屏運動,有了“警民街頭對跪”事件中對交警的不堪攻擊,有了在人們反復“鼓舞”下直播自殺的曾鵬宇……
由此可見,我們的社會缺少反思,缺少具有真知灼見的個體,缺少一批在別人無話可說之時,敢于揭示真相,勇于恪守社會規(guī)則和底線的警醒者,缺少挖掘人性劣根性的思想者。
馬龍·白蘭度所扮演的教父在劇中有一句頗為經典的臺詞:“后來他們來抓我,可是已經沒有人替我說話了?!毙乃岬脑捳Z,折射出的是一個時代乃至整個人類長河的悲哀。
害怕成為少數(shù),是沒有人說話的原因。
我們稱贊“將真相告訴大家”的戰(zhàn)場記者瑪麗卡爾文,歌頌以筆為戎“替不能發(fā)聲的人發(fā)聲”的作家加菜亞諾……
而今,我會去轉發(fā)、去呼吁,去替那些無人問津的事件發(fā)聲。
教師點評
在別人無話可說之時,經過清醒而又理性的思考才有可能提出新穎獨到的見解。作者指出,創(chuàng)新意識匱乏的表層原因是“社會缺少反思”,個體“缺失個性”,深層原因則是公眾缺少“在大流中成為少數(shù)”的勇氣。此外,作者在論述過程中非常注意表達“我”的見解與看法,最終以“我愿為他們發(fā)聲”的點睛之筆深化了主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