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文
在著作《物種起源》中,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奠基人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提出,冰河世紀時期的動物是從北極起源的。分析原因時,他認為:北極極其寒冷,在冰河世紀開始前,動物只能生活在北極圈,隨著冰期到來,全球變冷,動物才開始離開北極,向世界各地擴散。
鄧濤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他覺得達爾文的猜想并非完全正確,同時憑借多年的考察研究,鄭重其事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冰河世紀時期的物種,起源于西藏,而不是北極,許多動物是從西藏出發(fā),逐步走向地球各個角落的。
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進行科學考察時,鄧濤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完整的披毛犀頭骨化石,經(jīng)過分析,化石年齡為250萬年。冰河世紀從250萬年開始,500多萬年到250萬年之間,全球處于溫暖時期,鄧濤覺得披毛犀的起源可能不在北極??疾熘械捏@喜發(fā)現(xiàn)讓他特別興奮,只是不知道應(yīng)該去哪里考證。
瀏覽臨夏回族自治州考察時拍的照片,鄧濤看到初夏的盆地已經(jīng)布滿綠色,遠處的山坡上居然還有很多積雪。高原有寒冷的環(huán)境,鄧濤展開聯(lián)想,更早的化石也許會在高原上。在認真思考后,鄧濤迅速奔赴西藏,搜索埋藏披毛犀的沉積物,全力以赴地尋找化石證據(jù)。
在前往西藏的途中,鄧濤聽身邊的人說,英國人法爾康那在印度旅游時,從幾個到印度做生意的藏族商人身上佩戴的護身符中,發(fā)現(xiàn)其中有兩塊竟然是化石,這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他開始和商人交談,商人告訴法爾康那,化石來自西藏札達,是犀牛的化石。法爾康那經(jīng)過鑒定,認為兩塊化石都是脊椎動物化石。
這讓鄧濤受到啟發(fā),他決定去札達尋找化石。札達最有名的是古格王朝廢墟,鄧濤在這個地方進行挖掘,在幾百萬年前的地層里面果然找到了披毛犀化石。由于在地層里受到保護的化石采集時容易折斷,他只能用石膏繃帶纏住化石,一起帶回實驗室修復(fù),再恢復(fù)出披毛犀活著時的樣子。
化石中披毛犀的角已經(jīng)腐爛,鄧濤只好根據(jù)修復(fù)出來的化石恢復(fù)長角。披毛犀在寒冷的高原生活,地面經(jīng)常有厚厚的積雪,需要用角刮開積雪尋找食物,因此它的角是扁的。通過對復(fù)原圖像進行研究,鄧濤得出結(jié)論:250萬年前,全球還是溫暖的,披毛犀只能在高原上生活;在250萬年的時候,披毛犀開始走出西藏,到達甘肅臨夏盆地;在200萬年的時候,披毛犀到達河北泥河灣;在75萬年的時候,披毛犀到達西伯利亞。
鄧濤繼續(xù)在西藏搜尋,還找到了雪豹祖先的化石。對化石進行分析后,他認為:雪豹在高原起源后,同樣在冰河世紀來臨時走出西藏,它們的后代甚至到達了非洲、美洲,雪豹從西藏走出的祖先,實際上是所有現(xiàn)代大型貓科動物共同的祖先。
經(jīng)過搜索,鄧濤還在高原上找到了北極狐祖先的化石,并提出看法:500萬年前,北極狐起源于高原。在冰河世紀來臨時,它們擴散到更多地區(qū),全球變暖導致它們只能在北極生活。鄧濤也找到了盤羊祖先的化石,再次提出看法:500萬年前在高原上起源后,盤羊不僅擴散到西伯利亞,還越過白令海峽,來到阿拉斯加、美國和加拿大。
通過對多種動物化石的分析,鄧濤認為500萬年前高原形成冰雪環(huán)境,札達的年平均溫度在0℃左右,高原上動物長期忍受低溫,具有耐寒習性。冰河世紀的到來,使得他們得以走出西藏,隨著時間的更替,后代發(fā)展出更多適應(yīng)性,陸續(xù)前往世界各地,形成生物多樣性的現(xiàn)象。
在鄧濤看來,達爾文在撰寫《物種起源》時,遺傳學還沒有被人們認識到,很多古生物的證據(jù)鏈還不完善。經(jīng)過系列尋找與驗證,鄧濤得到很多科學、有力的證據(jù),推翻了達爾文的猜想,證明了自己的觀點:物種并非在北極起源,而是起源于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