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紅
[摘 要]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教師更要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提升,盡可能搭建一些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綜合能力的平臺。開展高中語文審美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文字中的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悟美以及模仿創(chuàng)造美。
[關鍵詞]高中語文;審美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12-0026-01
高中生正處于一個各方面能力都在快速提升的階段,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以及世界觀都未成型。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在高中階段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形成高尚人格以及樹立終身學習觀點。高中語文教材充滿著藝術氣息和人文魅力,包含許多深刻的哲理,教師要靈活運用這些素材,幫助學生正確提升審美能力。
一、引導學生尋找文字中的美
文字是文學作品的基礎組成部分,任何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離不開語言文字的修飾,所以了解文字中的美是審美的第一階段。有的作品語言華麗給人以驚艷,有的作品語言雄奇秀麗給人以震撼,有的作品語言端莊給人以堅實,有的作品語言平實卻給人以深思……閱讀不同的作品就會有不同的體驗,了解不一樣的美。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描寫到少女采蓮的畫面“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通過文字,我們了解到了少女的神情和動作,同時,我們也從中體會到了一種輕盈之美。文字的巧妙運用可以讓人體會到不同的美。再如魯迅的《藥》,在文章結尾作者寫到“一絲發(fā)抖的聲音,在空氣中愈顫愈細,細到?jīng)]有,周圍便都是死一般的靜”,這段話可以讓我們體會到枯草般的寂靜,語言并不是特別華麗,但讀起來就如同身臨其境一般。
高中語文審美教學要從文字抓起,分析不同的作品、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景象描述,同時也要分析作者的表達方式,從文字中捕捉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發(fā)現(xiàn)語句中不同尋常的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引導學生去閱讀更多的文章,用感情去朗讀,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二、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悟美
有一些文學作品的美是體現(xiàn)在字里行間的,通過閱讀就會發(fā)現(xiàn),給人以直觀的美感,而有些作品的美是潛藏于內(nèi)的,讀者往往需要深思才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妙所在。所以在教授這類作品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作品,透過作品的文字,幫助學生在腦海里展開聯(lián)想,充分利用他們的想象力,了解其中美的所在。
如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描繪了塞外黃昏雄奇壯觀的景象;“直”字描寫孤零零的一股濃煙,后句則是描寫地平線上貫穿千里的黃河上空一輪孤懸的紅日。學生如果只是簡單閱讀根本無法發(fā)現(xiàn)其中的壯麗景象。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先找尋與《使至塞上》相關的歌曲作為背景音樂,再在大屏幕上展示圖片。這樣,相關的圖片及背景音樂就能烘托整首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以多媒體營造意境也能幫助學生融入作品當中。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和意境美。
三、引導學生模仿創(chuàng)造美
創(chuàng)造美更多的是要創(chuàng)新,以及“再審美”,讓學生運用自己積累的審美知識在作品中表達出來。這是一個較難的過程,高中生可以先模仿,再創(chuàng)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對美的理解在作品中表達出來,盡可能多地鼓勵學生,讓學生在模仿中學會創(chuàng)新。
學生想要創(chuàng)造美就必須有深厚的文學功底,這就需要有很大的閱讀量,才能厚積薄發(fā)。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盡可能多地收集一些好詞佳句,養(yǎng)成收集、積累、整理的好習慣,讓自己的素材庫更為完善。教師可以推薦學生看一些高考的優(yōu)秀作文,了解其他人是如何通過文章表達自身情感的,也可以讓學生在收集優(yōu)秀作品中選擇適合的模仿對象,模仿其中的構思或者情感,在不斷模仿中尋找突破,不斷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以及表達技巧。許多優(yōu)秀的高考作文就是通過模仿一些學過的文章,在此基礎上有所突破,變換審美角度的,讓人感覺眼前一亮。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挖掘教材中的審美資源,讓學生理解到語文并不是簡單的一門學科,更是一門藝術,讓學生學好語文知識的同時,得到美的熏陶。
[1] 胡倩.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策略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4).
[2] 陸勇堅.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方法[J].西江教育論叢,2007(2).
[3] 劉付亭.試論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整體性策略和階段性任務[J].考試周刊,2011(39).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