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蘋
教師對“學困生”這個詞都不陌生,但不同學科“學困生”的成因又不盡相同。擔任初中英語教學工作已有7年,在我的教學中“學困生”也客觀存在。本文選取任教近一年中3個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作為研究個體,通過觀察、詢問、調查、試卷分析的方法,對學困生的成因進行闡述。
一、研究數據
(見下表)
通過研究,在得到以上數據后發(fā)現他們成為“學困生”的原因是完全不同的。學生類型1屬于認真學習但學不得法;學生類型2屬于對學習無動機、無興趣、無投入;學生類型3屬于學習的態(tài)度不端正、隨意性強。而其背后的成因是復雜和多方面的,但從教育教學角度可將其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內因是指自身原因,一般包括智力水平、學習心理、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等;外因一般包括社會原因、家庭原因、學校原因等。
二、自身原因
學生類型1:方法策略原因
英語學科就它本身而言是一門外語,如果沒有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會讓很多學生不能很好地領會其知識含蘊或者不能適應本學科的學習,甚至有部分學生排斥學習英語。學生類型1不能及時恰當地做出調整,學習機械、呆板,只知死記硬背,不了解知識的內在聯系,學到的知識都是零散的,無法形成知識結構,進而造成他們的理解能力、遷移能力和變通能力都想對較差。
學生類型2:動力原因
學習的動機不強,沒有足夠推動學習的心理力量,對學習無興趣,缺乏自信;對于學習中的失敗或挫折,產生逃避心態(tài),導致學習動力、學習意志和學習興趣的衰退;學習不主動,學習目的不明確,從而導致成績差。
學生類型3:性格原因
學困生正處于性格發(fā)展時期,其成熟度低并有著叛逆情緒,具體表現為他們自我約束能力差、情緒不穩(wěn)定、學習隨意性大、注意力不夠集中、不善于和老師及同學交流、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等。遇到問題不會主動問老師,以致問題解決不了時會置之不理,進而使問題日積月累,思想包袱越背越重,學習上的困難越來越大。
三、家庭原因
家庭因素也是他們學習困難的重要原因。
例如學生類型2:家長的強制性
學生“家長”專制意識很強,認為孩子什么都得聽他的。就讀書問題而言,兩代人之間的溝通存在著許多障礙,做父母的對孩子情況知之甚少,不了解孩子真正的擅長和愛好,在孩子基礎知識很薄弱并不愿意學英語的情況下,強制送學生去各種培訓機構;在他們感到學習困難無助的時候,家長不會在根源上找原因,也并沒有了解情況并給予幫助,甚至對他們現在的學習情況不是很了解。當教師與家長進行溝通希望在教育學生方面想獲得他們的幫助時,他們也表示出無能為力。
四、教師原因
反思自己的教學,自己在授課時有意無意忽視了一些接受能力弱、對知識再用能力差的學生;在授課過程中不能張弛有度,深入淺出地授課;教學缺乏針對性、科學性,有時候沒有做到分層教學和因材施教;有時候高估了他們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處理能力。另外,在有些學生有問題求教時,也不是總能夠和顏悅色、極富耐心地解釋講解,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傷害到了這些學生的自尊心,導致有問題的學生不愿意或不敢向老師求教。
五、評價原因
在現行的考試體制催動下,教師不免對學生的評價標準過分追求分數,往往以學業(yè)成績或考試成績論“英雄”。按此評價方法學困生得到的往往是較低的分數,容易誘發(fā)自卑、自棄心理。
六、思想教育原因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學校的校風、教風和學分對育人的質量都有直接的影響。反思這三名學生成為學困生的原因,我作為學科任教教師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對他們任教的這段時間中,沒有對他們的情況進行細致的了解和關心,有時候并沒有做到把思想教育貫穿于日常教學工作中;在課下時間沒有做到主動接近學困生,對他們的生活、思想、興趣、歡樂、苦惱等進行了解,甚至有時候也有一些排斥的情緒,把很多份內的教育推給了班主任或者家長。這些情況都助推了他們在學習困難的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