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xué)禹
有酒盈樽
劉學(xué)禹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云:“攜幼入室,有酒盈樽?!鞭o官而歸的陶翁初進家門,有幼子相迎,有美酒候著,如此接待說明家人對其決定的理解與認同。
在中華文化中,絕不能將酒簡單地視作一種佐餐或助興的飲料。自古以來,君子有“七雅”——琴棋書畫詩酒花。這“七雅”中,唯有酒似乎沒有那么高的門檻,而今更是“飛入尋常百姓家”,所以我也能略知一二。古人所說的酒,多指家釀的酒精度不高而香醇濃郁的米酒,因此古人的酒量往往大于今人,諸如“李白斗酒詩百篇”、武松豪飲十八碗酒后打死猛虎之類的傳說,也不能算是離譜。
從化學(xué)的角度來分析,酒精是良好的有機溶劑,故而中醫(yī)用藥有以酒為藥引的先例?!侗静菥V目》有言:“酒能引諸經(jīng)與附子相同,導(dǎo)引它藥,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薄饵S帝內(nèi)經(jīng)》中甚至記載了用酒來治“鼓脹病”的事情??梢姡圃缫呀?jīng)挺進了救治天下蒼生的“杏林”。
再從生物機理的角度來分析,酒入腸胃,可由胃表皮直接吸收,無需經(jīng)過消化系統(tǒng)的輾轉(zhuǎn)加工,所以食未飽酒先足也就成了酒席上的常態(tài)。酒精能快速沖擊神經(jīng)系統(tǒng),麻痹一部分神經(jīng),又刺激一部分神經(jīng),故飲酒可以讓人感情澎湃,怡情解憂。賀喜也好,遣悲也罷,通常都少不了酒。陶潛當(dāng)年棄官返鄉(xiāng),面前的這樽酒,說是恭賀他脫離“塵網(wǎng)”也好,說是撫慰他那顆受傷的心也行,其意盡在不言中,而其他任何一種飲食恐怕都難以當(dāng)此重任!
悲了,酒可遣悲;愁了,酒可澆愁;喜了,酒可助興……如此神奇的效果,使得酒成了多愁善感的文人一生中難分難舍的伙伴。君不見:“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不醉,怎會如此狂放自在?“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無酒,哪能這般細膩敏感?“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不酣,豈得這樣灑脫豪放?除了酒,恐怕再找不出這樣一種萬能的意象——或剛或柔,或喜或悲,或嬌或嗔……沒有它演繹不出的。也可以說,沒有了酒,這許許多多的情緒、心境就都缺少了靈魂。酒,竟如海洋般深邃而變化莫測!
雖有這么多溢美之詞,但千萬別以為酒百利無害。否則哪里會有“貪杯誤事”“酒后亂性”之類的說法?
原來,有酒盈樽,遇雅者則雅,遇俗者則俗,遇惡者則可能萬劫不復(fù)!傳說中發(fā)明酒的杜康前輩,是否知道酒帶給后世的這許多是是非非?
(指導(dǎo)教師 王淦生)
(責(zé)任編輯 曹 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