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岑溪市第二小學 蔣振鳳
一年級語文教材安排了一些融兒童情趣與科普知識為一體的課文,比如,《影子》《小松鼠找花生》《雪地里的小畫家》等。教學資源豐富的學校,課堂教學可以運用圖片、聲音、視頻、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誦讀等各種教學手段,能夠把見識尚少的一年級學生的身心完全吸引過去。而那些邊遠山區(qū)小學,沒有任何電化教學設備,又怎樣吸引小學生呢?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結(jié)合地域特點,就地取材,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把學習課文與自己實際的生活結(jié)合起來,讓課堂教學變成可以體驗、可以觸摸生活,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南北氣候差異大,景物差別很大。生長在南方的山區(qū)老師,恐怕一輩子都沒有機會走出大山去旅游,一輩子沒見過雪。對于課文中描寫的異地景物,學生無從感知,那么,教會學生觀察現(xiàn)實景物,關(guān)心實際生活環(huán)境的方法,感受到課文中所表達的詩情畫意,體驗書中的語言描述,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培養(yǎng)學生用準確詞匯表達的習慣。
去年,我去一個山區(qū)小學支教,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這一課時,教室里沒有條件播放雪景圖,怎么讓學生理解雪地和腳印的關(guān)系呢?我在讓學生認讀了生字之后,把課文編成了一個課本劇,由學生分組、分角色朗讀,再把學生帶到沙地上進行表演。學生根據(jù)老師劃分的場地和要求,模仿小雞、小鴨、小狗、小馬的動作、聲音,在沙池上走一走,體驗沙地和雪地相似的松軟感覺,而且走到什么圖畫前面,就讀什么句子。(如圖1)
圖1
《雪地里的小畫家》課本劇對白:
主持人:下雪了,下雪了,雪地里來了一群小畫家。
第一組:吱吱,吱吱,小雞畫竹葉,
第二組:汪,汪汪,小狗畫梅花,
第三組:嘎,嘎,嘎,小鴨畫楓葉,
第四組:得得,得得,得得,小馬畫月牙。
主持人: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青蛙為什么沒參加?
全 體:他在洞里睡著啦。
學生將四種角色交替扮演過了,再讓學生把各個句子補充完整,并按照四種動物的特點,畫一畫,想一想下面的問題。
(1)為什么小雞不畫月牙?小馬不畫竹葉?
(2)“小雞走一步有多少個腳印?小馬一步有多少個腳?。?/p>
(3)誰能把青蛙叫醒?
(4)用樹枝在沙中畫出四種動物各走一步的腳印,走兩步的腳印,走三步的腳印。
沙地上的畫就再現(xiàn)了課文內(nèi)容。(如圖2)
圖2
同時,學生通過畫一畫,數(shù)一數(shù),體驗課文中的生字“用”“幾”的意思。情景交融,理解和記憶都會特別深刻。
這一節(jié)課,讓學生親近自然,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將學生的學習、練習、創(chuàng)意集于一體,使得學生的學習熱情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將自然常識、自然的奧秘融進有趣的游戲生活中,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小動物、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情感。因此,語文教學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創(chuàng)設情境,課堂教學也不必局限于教室,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