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鈺清
【摘 要】“中庸”作為中國哲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在我國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中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現(xiàn)在有不少人對它有著一定的誤解,甚至對它進行貶損、排斥。實際上,“中庸”思想在個人修養(yǎng)、交際處事、為政治國等方面不但深刻、實用,而且具有方法論意義,人的主題是永恒的,“中庸”作為方法論在當代社會當然也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中庸;哲學;方法論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對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心理素質(zhì)的形成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其中孔子創(chuàng)立的“中庸”哲學方法論,是我國哲學史上的珍貴遺產(chǎn),它不僅在理論上具有深刻含義,而且在社會實踐中也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
“中庸”一詞最早由孔子提出,他在《雍也篇·第六》中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笔钦f中庸作為至高無上的道德原則,民眾卻長久以來都很缺乏它??鬃颖救藳]有對其進行詳盡的論述,他的“中庸”僅局限于道德哲學,經(jīng)過后來諸多儒家學者的不斷發(fā)展,使“中庸”具有了本體論上的意義,開始成為哲學中的一個范疇。盡管孔子沒有把“中庸”提升到以后的高度,但是孔子卻是從倫理學出發(fā),把“中庸”看作道德真理,并由此獲得處理各種社會問題的準則。因此,整部《論語》也就幾乎都是在談“中庸”這樣一種境界。
一、“中庸”思想的含義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認為中庸之道只是無原則的調(diào)和,是教人如何圓滑處世,躲避矛盾;與人的個性發(fā)展相對立,與解決矛盾,推動事物發(fā)展背道而馳,具有消極影響。這是對中庸之道思想理解不深,甚至懷有偏見??鬃诱f:“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朱熹說:“中無定體,隨時而在”。孔子認為“中庸”是一種最高的道德。朱熹認為“中庸”遵循著“時中”的原則,沒有定體,隨時而在。由此可見,中庸所表現(xiàn)的是一種不偏不倚、中正、平衡的最高道德思想。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中庸又被理解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對立雙方的任何一方,使雙方保持均衡的狀態(tài)。在《論語》中,“中庸”又稱為“中行”??鬃诱f:“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翱瘛?,狂妄;“狷”,拘謹,是兩種對立的品質(zhì)。一種流于冒進;一種流于退縮。
由此可見,孔子所謂的“中庸”,就是既無過,又無不及,或者可以說,中庸就是對“過”與“不及”的調(diào)和。依據(jù)上面的解釋,中庸就是“以中為用”,把兩個極端統(tǒng)一起來,采取適度的中間立場,這樣才是對中庸之道的精妙絕倫的解釋??鬃拥闹杏怪缹ξ覀兲幚砣伺c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自身內(nèi)部各方面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二、“中庸”思想的哲學方法論意義
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根本原則之一,它不僅在中國哲學史上淵源流長,影響深廣,而且成為中華民族處世哲學的一種指導思想,對人的行為舉止,道德情操等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時至今日,在這個性張揚的年代,中庸之道仍然發(fā)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具有方法論意義。
1.“執(zhí)兩用中”的矛盾觀。就是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尺度和標準,在先秦百家爭鳴的時代,各派哲學家都建立如果達不到或超過這個尺度和標準,就會使事物了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都從不同角度研究,改變原來的性質(zhì),達不到預期目的?!斑^猶不及”討論過矛盾問題。道家強調(diào)矛盾對立面之間的相的思想暗合了唯物辯證法關于度是質(zhì)與量統(tǒng)一互轉(zhuǎn)化,如老子講“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強調(diào)禍福之間、奇正之間、善惡的量在度的范圍內(nèi)變化,不影響事物質(zhì)的改變,之間可以相互轉(zhuǎn)化,所謂“物極必反”。法家則片而超過度的變化,事物的性質(zhì)就走向了事物的反面強調(diào)矛盾雙方對立的絕對性,把國君與臣民看面??鬃诱J為要保持事物質(zhì)的穩(wěn)定性、就要避免成是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絕對對立的雙方,主張“嚴刑“過”或“不及”,即“過猶不及”。無論在思想領域還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人們都要選擇如此,孔子對矛盾的統(tǒng)一性以中庸為名進行了最能符合事物發(fā)展的度,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合,比較深入的探討,這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也是難能理論與實踐相符合,這樣才能使事物向有于自己的方面發(fā)展。
2.“過猶不及”的質(zhì)量統(tǒng)一觀?!斑^猶不及”是在《論語·先進》中提出來的。鄧小平同志也講過:“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庇纱丝梢姡鬃拥摹斑^猶不及”思想對于我們今天仍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孔子的“過猶不及”思想對于我們今天仍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3.“無適”、“無莫”的辯證否定觀。有人認為,孔子“過猶不及”的思想也具有保守、消極的一面:即他一味地強調(diào)“中行”,穩(wěn)定,不求變。?子日:“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笨鬃诱f,君子對于天下洛守常道,反對事物的質(zhì)變和轉(zhuǎn)化。認為當客觀的事情,不能絕對地肯定,也不能絕對地否定,要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度的時候,如果仍然固守穩(wěn)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找出適當?shù)亩?、平衡,則會阻礙事物向前發(fā)展,就是保守的方法。這里的“義”,是適宜的意思。 可見,孔子的中庸之道,對于我們?nèi)跃哂衅毡榈姆椒ㄕ撘饬x。
4.“和而不同”的思想。對不同的對象,持不同的態(tài)度??鬃涌隙ㄊ挛锩軐α㈦p方的統(tǒng)一、和諧、事物要運用不同的中庸之道??鬃影衙軐α⒚娴暮椭C、統(tǒng)一稱之為“和”,把取消矛盾對立面的差異叫做“同”?!昂汀迸c“同”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兩個不同的哲學概念。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說,君子堅持有原則的和睦相處,反對無原則的茍同;小人只喜歡無原則的同流合污,而不喜歡有原則的和睦相處。
綜上所述,對于中庸之道的智慧、方法論指導,我們要以揚棄的精神和態(tài)度去對待,使之充分發(fā)揮積極的方法論作用,由此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書信選集》第147頁,《致張聞天》.
[2]夏延章手譯:《四書今譯》,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