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宜人的溫哥華海岸,是個釣螃蟹的好地方。沿著長長的棧橋,站滿了悠閑自在的釣友。他們身后都有一個小簍子,里面裝著張牙舞爪的野生海蟹。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每個簍子都沒有蓋子,就那樣大大方方地露著口,那些剛猛有力、野性十足的螃蟹竟然爬不出來。釣友們個個只管盯著蔚藍的海面,對身后是否發(fā)生“越獄”事件滿不在乎。
相比氣定神閑的溫哥華釣友,山東東營的蟹農(nóng)則“狼狽”得多。東營地處黃河入???,是養(yǎng)殖黃河大閘蟹的天然寶地。蟹農(nóng)利用淤滯在濕地里的海水,建起高達40厘米的圍欄,圈養(yǎng)大閘蟹。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俱全,蟹農(nóng)理應大獲豐收,然而有些蟹農(nóng)卻是年年歉收,令前來指導的技術員大跌眼鏡——明明撒了兩百只蟹苗,到了秋天竟然只剩幾十只,難道螃蟹飛了不成?
溫哥華的野生螃蟹和山東東營養(yǎng)殖的大閘蟹在物種上并無本質(zhì)不同,然而前者“身陷囹圄不能自拔”,后者卻“逃出生天逍遙法外”,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原來,溫哥華的野生螃蟹被扔進簍子后,會豎著身子掙扎,把雙足插在簍子縫里一步步向頂口爬去。其他螃蟹看到它快要爬到頂口了,立即“猱身而上”,把前者當作梯子,意圖踩著它逃走。這些臭脾氣的“蟹老板”們就這樣一個夾一個、一個拖一個,循環(huán)往復地折磨著,誰也逃不出去。
山東東營的大閘蟹則聰明得多,可能由于養(yǎng)殖共生,它們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合作默契。每當晴朗無風的夜晚,明月的清輝灑滿蟹池、照亮野地時,大閘蟹就會傾巢出動,聚集到高達40厘米的圍欄邊角處。它們在這里“商量”一陣子,便開始以驚人的速度“疊羅漢”。個大的、勁兒足的在最下邊墊底,后來的往上補充。就這樣一個摞一個,一層疊一層,等到最上面的螃蟹和圍欄等高后,它們立即有條不紊地“越獄”。就這樣,它們幾乎全跑光了。
當你融入群體時,你就會生出聯(lián)系與合作的“翅膀”,成為那只“會飛”的螃蟹。
(作者紀海龍,選自《意林》2014年第14期)
素材解讀
一己是人,渺小無力,即使費盡全力去抗爭,也改變不了坐穿“牢”底的平庸命運;眾人是天,力大無窮,只要團結起來,便可沖出一隅,到達自由的彼岸。
適用話題
團結、合作、智慧、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