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崇州市博潤·尚都大樓深基坑支護工程實例,探討在特定工程地質條件下,基坑支護結構設計的思路和施工方法。
關鍵詞:深基坑支護;穩(wěn)定;變形
【文章編號】1627-6868(2017)03-0038-03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Chongzhou city Hakata-run is building deep foundation pit project example, discussed in specific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 foundation pit support structure design idea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Key words : deep foundation pit; stability; deformation
1.工程概況
崇州市博潤·尚都項目位于崇州市西部蜀州中路與學府街交叉口南東側,交通便利,由于施工時建設方將申請占用市政人行道,所以場地北側和西側具開挖放坡的空間可采用噴錨支護,其余地段均無開挖放坡條件。本工程±0.000=532.20m,地面以上16層,地面以下二層,總建筑面積為53314.27m2,開挖深度9.8m,開挖面積為10.5萬m3?;訓|面:民用住宅,距地下室邊線約6.0m;南面:民用住宅,最近點距地下室邊線約6.0m;西面:市政道路,寬度22.0m,最近點距地下室邊線約5.5m;北面:市政道路,寬度11.0m,距地下室邊線約8.0m。(見圖1)。而基坑邊的建筑和道路均需要保護,基坑支護面積達到6630m2。基坑支護結構設計合理使用時限:1年。本工程基坑安全等級為一級。
2.地質條件分析
本工程場地地貌屬于岷江I階地,地形平坦。場地內無斷裂通過,該區(qū)域地質構造穩(wěn)定。場地上覆第四系全新統(tǒng)人工填土(Q4ml),第四系上更新統(tǒng)沖洪積(Q4al+pl)的砂和卵石。揭露地層特征自上而下依次為:
2.1第四系全新統(tǒng)人工填土(Q4ml)
2.1.1雜填土:雜色,稍密稍濕,場地局部分布,層厚0.6~2.5m。
2.1.2素填土:褐黃、褐灰色,稍濕,場地局部分布,層厚0.5~3.2m。
2.2第四系上更新統(tǒng)沖洪積(Q4al+pl)
2.2.1細砂:褐黃、褐灰色;松散~稍密;濕。以長石、石英為主組成,含少量云母片、暗色礦物,該層主要分布于場地卵石層之上和卵石層之間。該層場地局部分布,層厚0.4~3.4m。
2.2.2中砂:褐黃、褐灰色,松散,稍濕~飽和;以長石、石英為主,含少量云母片,局部混有少量卵石。該層主要呈透鏡體狀不規(guī)則分布于卵石層中,厚度0.90~3.40m。
2.2.3卵石:褐黃、褐灰、青灰色,濕~飽和,松散~密實。主要成分為花崗巖、石英巖和輝長巖,磨圓度較好,多呈圓狀、次圓狀;卵石層頂板埋深0.6m~5.0m,標高527.09m~531.55m,高差約4.4m,起伏較大。
場地地下水主要屬第四系孔隙潛水,砂、卵石為主要含水層。最高水位埋深地表下為2.5m左右,標高約529.00m,本場地砂卵石含水層滲透系數(shù)建議值25m/d。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和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及鋼結構具有微腐蝕性。
綜上所述,場地分布的填土均勻性差,厚度大,呈松散狀態(tài),抗剪強度低,容易跨塌。并且場地局部地段分布的粉砂、細砂砂層較厚,呈松散狀態(tài),抗剪強度低。在暴雨狀態(tài)下,易形成流砂,造成基坑邊坡中間空虛,嚴重威脅基坑邊坡穩(wěn)定,施工難度增加。根據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和成都市基坑支護工程施工設計經驗,綜合確定基坑坑壁土體物理力學指標參數(shù)見表1。
3.基坑支護設計
本工程基坑主要采用機械旋挖灌注樁排樁與土釘墻支護、部分結合預應力錨桿、噴錨護壁等聯(lián)合作用的支護結構,土方開挖與護壁同時施工,隨挖隨支護,要求土方開挖密切配合基坑支護施工進行(具體如圖2所示)。
本工程基坑支護采用理正基坑支護軟件進行設計計算,具體如表2。
共布樁113根。
⑴ 排樁:采用機械旋挖灌注樁,樁身直徑A型樁為1.2m,B、C型樁為1.0m。樁芯混凝土強度C30。
⑵ 預應力錨索:錨索直徑φ150,錨索采用3X?s15.2(1860)無粘結鋼絞線。錨索設置于灌注樁上。
⑶ 樁頂設置冠梁:800高,1200/1000寬,冠梁與支護樁構成平面排架共同作用。
⑷樁間支護:采用鋼筋網+噴砼,鋼筋網采用Φ6鋼筋,@250×250mm,加強筋采用Φ14鋼筋,@1000×3000/2800mm,噴C20砼,厚8~10cm。排樁澆樁后按1.5m間距植入Φ14長度30mm的連接鋼筋,樁間加強筋與后植入鋼筋連接。
⑸基坑ABC地段:基坑深度9.8m,采用噴錨護壁結合放階的形式進行支護,按1:0.5進行放坡,在坡高為-4.8m處設置一平臺,臺寬為1.0m。共設置6排錨桿,自上而下錨桿長度依次為L1=8.0m、L2=7.0m、L3=6.0m、L4=6.0m、L5=5.0m、L6=4.0m,錨桿縱橫間距為@1500×1500mm;鋼筋網片為Φ6.5鋼筋@250×250mm,加強筋采用Φ14鋼筋@1500×1500,噴C20砼,厚8~10cm(如圖3所示)。
⑹ 基坑CD地段:基坑深度8.8m,樁中心距3.0m,樁長13.5m;設1排錨索,深度-3.5m,長度13.0m;水平間距均為3.0m,施加預應力200kN。
⑺ 基坑DEF地段:基坑深度8.8m,樁中心距2.8m,樁長13.5m,其中B29、B30#樁樁徑為1.2m。
⑻ 基坑FA地段:基坑深度8.0m,樁中心距2.8m,樁頂0.5m按1:1進行放坡采用網噴支護,樁長11.5m。
4. 基坑降水設計
⑴本工程采用管井降水措施,擬采用型號為QS25-40-5,額定功率為5KW水泵,揚程大于30m的潛水泵抽水。
⑵該場地降水面積為10265.87㎡,孔隙潛水穩(wěn)定水位按5.0m考慮,滲透系數(shù)K=25m/d,降至-12.0m,降深7.0m,基坑涌水量為9047.286m3/d。含砂率小于1/20000。
⑶降水井成孔直徑φ600,井管內壁直徑為300,共18口,井間距為25m,井深為25.0m,群井抽水時含砂量監(jiān)控值≤1/2萬(井身結構見表3)。
⑷對基坑周邊進行硬化,防止地表水下滲。在地表用C15砼硬化至圍墻,厚度5cm,坡度為3%,向坑外坡。砌筑寬0.3m,高0.3m截排水溝。
5.基坑防排水措施
壁面噴射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及時在壁面上鑿出直徑30~50mm的小孔作為泄水孔(或在布設鋼筋網時安放φ35的塑料管作為泄水管),以保證壁內積水的暢通排放。
坑壁頂部用水泥砂漿或噴射混凝土散落料封閉,以避免地表水進入坑壁,影響坑壁的穩(wěn)定性。
6. 結論
(1)在樁頂設置封閉的壓頂圈梁不僅能夠有效地控制支護結構及土體的變形,而且又改善了擋土樁的受力狀態(tài),增加了擋土樁的整體剛度,減少開挖后擋土樁的位移。
(2)基坑施工過程中,信息化施工尤為關鍵,采用信息化施工,進行全方位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采取相應技術措施解決,使支護結構始終處于有效的監(jiān)控之中,確保施工安全。
本工程現(xiàn)己交付使用,實踐證明,該支護方案是成功的。
參考文獻
[1] 王曉宇、施寧.地下室深基坑支護設計與施工[J].四川建筑,2003(S1).
[2] 龔曉南、高有潮.深基坑工程設計施工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9.
[3] 程良奎、范景倫、韓軍、許建平.巖土錨固[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
[4] 王志新、卜曉翠.深基坑支護的設計與施工[J].山西建筑.2007(9):112-113.
[5] 宋煒.淺論深基坑支護[J].科技傳播,2011(07).
[6] 李秋麗、韓長林.深基坑支護設計與施工管理[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08).
【作者簡介】張成豐(1983-),男,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工程地質、環(huán)境地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