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華
(江蘇省丹陽市珥陵高級中學)
摘 要:為了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效果,將認知理論作為指導,結合教學中出現的實際情況,通過構建良好的地理認知結構,從而降低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學習困難,增強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地理教學;認知結構;有效性
就目前高中地理來說,面對教學,老師和學生都有很大的苦惱。因為自然地理內容復雜多變,知識點瑣碎,很多學生感到學習困難多,成績不理想。為改變這種狀況,根據地理學科的認知結構特性,老師應幫助學生構建地理認知結構,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地理素養(yǎng),從而提高教學水平。
一、教學中的問題
1.師生教學無法同步
在課堂上,由于老師與學生大都是陌生的,彼此的習慣不同,老師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不能做到對每個學生的分類教學。老師與學生之間由于認知結構的不同,使得教學出現問題。學生之間由于認知結構的不同,學習成績出現差異,如果問題長期存在,無疑會使成績進一步拉大。
2.教學方式單一
多數地理老師還是在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課堂主要是老師一人在講。老師并不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與學習效果,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學節(jié)奏與習慣完成授課。一旦學生出現問題沒有及時解決,就會對學生接下來的學習產生影響。老師如果對于這種情況處理不當,學生往往會產生厭煩情緒和抵觸心理,從而影響學習。
3.教學只停留在書本上
地理是一門自然學科,如果老師僅僅是不停地講課,學生不斷接受晦澀難懂的知識,這種教學并不適合地理課堂。新課程要求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要將地理課堂中的知識與生活相結合,通過知識來幫助自己,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地理問題,這也是素質教育的目的。
二、對策與辦法
1.重視學生的認知結構
奧蘇伯爾曾經說過:“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币虼耍乩砝蠋煈撝匾晫W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從學生出發(fā),照顧絕大多數學生的習慣方法。
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也應不斷豐富自己的認知結構,優(yōu)化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只有師生共同努力,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調整,才能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2.教學方式要多樣化
科技發(fā)展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更多便利條件。所以,老師不應該局限于傳統(tǒng)的板書教學。教育不是迂腐的一成不變,也要與時俱進,更何況多媒體教學更加有效。聲光電的全方位刺激,眼睛耳朵同時接受信息,學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查看千里之外的景象,了解不同地區(qū)的特征,在不同經緯度上任意穿梭??萍紴榻虒W服務,學生上網可以方便接觸更多的知識,這就需要老師合理引導和幫助。
3.營造課堂氛圍
學生的學習存在兩個心理過程,一個是感覺—思維—知識—智慧的過程,另一個是感受—情緒—意志—性格的過程,前者是一種認識過程,是智力活動,后者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二者密不可分。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僅要重視學生接受知識的認知構建,還要尊重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構建和諧課堂。老師與學生不應對立,而是應更多的互動與交流。通過不斷分享與聯系,加深彼此的認識。
4.理論結合實際
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對較少,對于其他國家地區(qū)的了解有限,做題分析的時候,老師可以先拿所在地的問題進行分析解決。比如,課堂上老師提供一張本地上個月的降水量分布圖,學生對于剛剛經歷過的事情腦海中或多或少還有印象,對于當地的一些情況有較深刻的認識。因此,在讀圖分析的時候,可以根據自身的經驗與所學的知識加以分析驗證。那么,我們此刻再給學生提供一張外省標志性氣候地貌特征的圖片后,學生可以通過已知驗證未知,從確定探索未定。對于地形、氣候等潛在信息,學生通過自身的認知構建,從而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正因為許多學習都依賴于教師提供的平臺,這就要求將學生安置在一種情境中,使得他們有可能模仿、內化(比如與已有知識聯系起來),并對可能的認知過程做實踐。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認知結構對于教學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如何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是教學中重要的一環(huán)。人與人之間的認知與思維習慣不同,接觸的信息基礎不對等,因此存在認知的偏差。這就需要老師與學生建立雙向對等的溝通機制,互相了解,消除認知結構不同帶來的教學影響,建立適合學生的教學機制。面對時代的發(fā)展與科技的進步,老師也要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利用一切有利的資源,提高教學效果。而且老師與學生都應重視身邊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地理知識,在生活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這一切的努力,都是通過地理認知結構提高教學水平,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傅道春,徐長江.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變[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王琰.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認知結構的構建研究:以高中自然地理為例[D].上海師范學院,2012.
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