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
有年輕人問,對生活,你有沒有過厭倦的情緒?
說心里話,我是一個從本質上對生命持悲觀態(tài)度的人,但對生活,基本上沒有產(chǎn)生過厭倦情緒。這好像是矛盾的兩極,骨子里其實相通。也許因為青年時期,在對世界的感知還混混沌沌的時候,我就毫無準備地抵達了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猝不及防中,靈魂經(jīng)歷了大的恐懼、大的悲哀。平定之后,也就有了對一般厭倦的定力。面對窮兇極惡的高寒缺氧、無窮無盡的冰川雪嶺,你無法抗拒人是多么渺小,生命是多么孤單這副鐵枷。你有一千種可能會死……但你卻在苦難的夾縫中,仍然完整地活著。而且,只要你不打算結束自己,就得繼續(xù)活下去。我盤算了一下,權衡利弊,覺得還是取后種活法比較適宜。不但感覺稍愉快,而且讓他人(起碼是父母)也較為安寧。就像得過了劇烈的水痘,對類似的疾病也有了抗體,從那以后,一般的頹喪就無法打擊我了。我明白日常生活的核心,其實就是如何善待每人僅此一次的生命,就不必因為小的苦惱而厭倦生活,正是組成寶貴生命的原材料。
他又問,你對自己的才能有沒有懷疑或是絕望?
我是一個“泛才能論”者,即認為每個人都必有獨特的才能,贊成李白所說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是這才能到底是什么,沒人事先向我們交底,大家都蒙在鼓里。本人不一定清楚,家人朋友也未必明晰,全靠仔細尋找加上運氣。有的人可能一下子就找到了;有的人費時一生一世;還有的人,干脆終身在黑暗中摸索,不得所終。飛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科技,為我們提供了越來越多施展才能的領域。例如,愛好音樂,愛好寫作……都是比較傳統(tǒng)的項目,熱愛電腦,熱愛基因工程……則是近若干年才開發(fā)出來的新領域。有時想,擅長操縱計算機的才能,以前必定悄悄存在著,但世上沒這物件時,具有此類本領潛質的人,只好委屈地干著別的行當。他若是去學畫畫,技巧不一定高,就痛苦萬分,覺得自己不成才。比爾·蓋茨若是生在唐朝,整個就算瞎了一代英雄。所以,尋找才能是一項相當艱巨重大的工程,切莫等閑視之。
他的最后一個問題是,你是怎樣度過低潮期的?
安靜地等待。好好睡覺。像一只冬眠的熊。鍛煉身體,堅信無論是承受更深的低潮或是迎接高潮,好的體魄都用得著。和知心的朋友談天,基本上不發(fā)牢騷,主要是回憶快樂的時光。多讀書,看一些傳記。一來增加知識,順帶還可以瞧瞧別人倒霉的時候是怎么挺過去的。趁機做家務,把平時忙碌顧不上的活兒都抓緊此時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