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瑾啟
(322200浙江浦江東山一區(qū)37號)
中國人向來敬重文字,珍惜字紙。古人認為文字具有生命,具有靈性,具有神力能達天。好的文字是往事的凝結(jié),心靈的展露,靈魂的安撫;是信息的使者,岔口的路標,治愚的良藥;是對大自然和人類世界的揭示或贊美。它可以成為一道彩虹,一座橋梁,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作者和讀者連接起來。
正是這樣,人們很早就視文字為造福于人類的寶物。《文昌帝君惜字文》云:“字乃天地間至寶,成人功名,佐人事業(yè),開人識見,為人憑據(jù)……以天地間之至寶,而糊墻裹物,拭穢燃燈,拋擲踩踏,不幾大損福分乎?”許多惜字文都把敬惜字紙當作一大善事進行勸導。通過引導傳播,越來越多的人將敬惜字紙當作向善而為的自覺行動。據(jù)敦煌“字與藏經(jīng)同”和將字紙穢用于茅廁為不敬的記載,可知唐五代時已出現(xiàn)敬惜字紙的習俗。到了明清,這一風氣趨于鼎盛,幾乎全民化。凡各州縣的寺廟、會館、學校、官衙以及街頭巷尾等處,普遍建造惜字亭(或叫字紙亭、焚字爐、敬字閣、敬字塔)供大家焚燒廢棄的字紙,認為這是敬惜字紙的最好辦法。
各地的惜字亭,大多配書五言或七言的惜字聯(lián)。清人朱應鎬著《楹聯(lián)新話》卷十載有:
福州街巷間惜字爐聯(lián)句多書——
能知付丙者;便是識丁人。
付丙者,即(將字紙)付諸火?!氨蔽逍兄袑倩?;“丙丁”為火日亦是火,故用火焚燒謂之“付丙”或“付丙丁”;識丁,乃識字。全聯(lián)說,知道并自覺將字紙收集起來,付之于惜字亭爐膛焚燒者,就是敬重文字有知識有文化的文明人。
江西萍鄉(xiāng)市湘東區(qū)老關鄉(xiāng)境內(nèi),曾建有一惜字亭,其上有清光緒年間邑中進士肖立炎的題聯(lián):
是地分吳頭楚尾;斯亭化斷簡殘篇。
聯(lián)句明白交待了亭址所在為古代吳楚交界處的地理位置特征,告知了亭子用于焚燒廢棄字紙的功用。
湘東區(qū)荷堯鄉(xiāng)萍水河北岸有一巨石,形似金魚而名之金魚石。石上原建有惜字亭,亦是肖立炎題聯(lián):
喜無墨跡沾塵土;猶有文光射斗牛。
聯(lián)說焚燒字紙使其它不受污染,它的文采光輝還能升耀斗牛,意為金榜題名。
湖南邵陽縣,有一建造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的敬字閣,上題一聯(lián)云:
珍藏天地秘;收拾圣賢心。
聯(lián)文雖短,卻言簡意賅。認為文字珍藏著天地間的秘訣至寶,聚集了圣哲賢人的高貴品格,理當敬重珍惜。
湖北孝感市西湖明月臺,原有西湖書院,院內(nèi)有明嘉慶年間建造的化紙爐,上有清秀才肖楚稱題聯(lián):
劫后文章歸化境;風前翰墨有余香。
聯(lián)說字紙在化紙爐中焚燒后,文章進入了精妙絕倫的境界,周圍則出現(xiàn)了一個能時時聞到墨香的良好文化氛圍。
浙江象山石浦鎮(zhèn)古街,有一座距今一百多年而仍保存完好的惜字亭。亭子呈長方形,高2米多,寬約1米。離地一米處為焚燒爐。亭體兩側(cè)石柱上刻有一聯(lián):
惡其棄于地;惜之貴若金。
頂配橫批:敬惜字紙。
此聯(lián)對那些將字紙胡亂丟棄于地的不良行為習慣,予以斥責和批判,并指出應以惜之若金的態(tài)度處置字紙,付諸亭爐焚燒。
敬惜字紙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不少上了年紀的老人,在其腦海中至今還留有不能亂丟字紙的深刻印象,認為丟棄踐踏字紙將成“睜眼瞎”。這一習俗不僅在我國盛行,并且還流傳到了日本、韓國、新加坡和美國等地。1838年,琉球國頒布命令,要求政府部門、學校、寺院、村落都必須建造焚字爐。可見其影響之深廣。日本沖繩(原琉球國)地區(qū)而今仍保留著一些敬惜字紙的習俗,并存有多處焚字爐遺址。
如今,紙張增多了,書寫容易了,文字不再被視作具有神力了。那種把字紙當作垃圾、隨便丟棄于地進行踩踏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既不文明又影響環(huán)境衛(wèi)生。對照古人,看看惜字聯(lián)和惜字文,可以從中獲得教益而提高文明素養(yǎng),樹立起敬惜字紙保護環(huán)境的良好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