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一條軍事新聞火遍全球:美軍的“愛國者”導彈擊落了一枚“飛毛腿”導彈!
用導彈打導彈,這在當時來講可是開天辟地頭一回。不過時至今日,導彈反導技術已經(jīng)越來越成熟,老牌的“愛國者”身邊也冒出了不少同行向它發(fā)起強力挑戰(zhàn)。這里邊,就有一群來自俄羅斯的“薩姆”的身影……
打導彈,有多牛
導彈反導,從字面來看似乎并沒有多少玄妙之處。不過,請想象這樣一個場景:有一顆子彈正向你飛來,你掏出手槍向它射擊,讓兩顆子彈在途中相撞,同歸于盡……這樣一想,是不是立刻覺得很神奇?而且別忘了,導彈的速度可比子彈快多了!
那么,當年的“愛國者”是怎樣完成這種高難度特技的呢?
愛國也得憑本事
1991年一戰(zhàn)成名的是“愛國者”-2型導彈(PAC-2),它是由好幾部分組成的大系統(tǒng)——每當有導彈來襲,它的導彈預警系統(tǒng)就會首先拉響警報,接著,目標識別系統(tǒng)將從一群目標中區(qū)分出“真敵人”,與此同時,目標跟蹤雷達開始傳送目標的實時動態(tài)數(shù)據(jù),指揮控制系統(tǒng)收到數(shù)據(jù)后,發(fā)出進攻指令,引導雷達當即指引導彈攔截目標。
系統(tǒng)中的小伙伴們工作如此賣力,作為主角的“愛國者”導彈自身當然不能拖后腿。它除了高速靈活這些最基本的能力外,彈頭的脈沖引信還能發(fā)射寬窄不同的兩種波束,分別用來鎖定慢速與快速的目標。而且,它還采用了高爆破片彈頭,大大增加了擊毀目標的概率。
升級之后更給力
如今,“愛國者”已經(jīng)升級到了第3型(PAC-3)。相比“愛國者”-2,它的雷達系統(tǒng)功率直接翻倍,擁有了對低空、超高速目標的探測能力,發(fā)射車也更加機動靈活,可以在遠離指控站與雷達站20千米的地方工作。對于導彈本身,“愛國者”-3不僅提升了動力和機動過載,還開創(chuàng)了破片攻擊加直接碰撞的“雙保險”攔截模式。看來,被它盯上的導彈,多半是兇多吉少!
“薩姆”,你是誰
看到“愛國者”這樣夸耀自己的本領,最不服氣的肯定要數(shù)“薩姆”。這個“薩姆”又是何方神圣呢?
其實,“薩姆”是英文縮寫“SAM”的音譯,原本的意思就是“地空導彈”。因為嫌俄文名稱太麻煩,所以西方國家就把俄羅斯(包括蘇聯(lián))歷史上所有的地空導彈都稱作“薩姆”,從“薩姆”-1一直排到了“薩姆”-24。“薩姆”系列的大部分都只是普通的防空導彈,不過,如果我說出其中僅有的幾種反導導彈的大名,你肯定會驚呼:原來是它!
其實,參與反導競賽的絕不只是“愛國者”和這幾位“薩姆”,它們還面對著諸如以色列的“箭”-2、中國的“紅旗”-9等優(yōu)秀系統(tǒng)的強力挑戰(zhàn)。在導彈反導技術還沒有完全成熟前,所有的競爭者都有許多問題等待改進,沒有誰敢說自己比其他對手強多少。毫無疑問,反導武林的紛爭還將繼續(xù),“盟主”之位最終花落誰家,誰也沒法打包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