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
(接13期)
三、洋為中用,落地生根,開放接納促變革
沈葆楨栽榕時,也許沒有想到他的洋務事業(yè)如這榕樹一樣,枝垂氣根,根又生樹,蔚然成林。
榕樹生長于熱帶、亞熱帶,樹形特別龐大。它有一個特殊功能,就是可以從枝上垂下細如毛發(fā)的絲絳,密密麻麻如簾如幕。當這細絲飄在空中時有如一團亂麻,隨風來去,看不出有什么用途。但是,它有點像希臘神話里的安泰。只要柔軟的須尖一接到地面,就見土生根,再難撼動,根又成樹,樹又吐根。就這樣連綿不斷地延展開去,一樹成林。國內最大的榕樹家族有梁啟超的家鄉(xiāng),廣東新會縣的“小鳥天堂”,一樹成林占地六畝。我見過海南島昌江縣的一棵榕樹成林,占地竟達九畝。福建是盛產榕樹的地方,福州就簡稱榕城。馬尾建廠之時,沈葆楨帶頭植榕,一時閩江口內外郁郁蔥蔥,蔚為壯觀。每當沈葆楨坐在船政衙門大堂上辦公,看著窗外日漸繁茂,已覆蓋了山腳海灘的榕樹林時,特別是那些氣根落地又生出的第二代、第三代榕樹時,心里就有了一些寬慰。
辦廠之初,最缺的是人才。中國從漢到清獨尊儒學,以文章選人立國。好的一面是禮義廉恥,修煉人的品德;琴棋書畫,修養(yǎng)人的心性。不好的一面是重文,輕工、輕商,更不研究自然之理。在唯心和自我陶醉中生活,個人自我感覺頂天立地,國家自封為天朝,閉關鎖國。1866年左宗棠上書辦船廠,其時上溯200年,即1666年,牛頓已經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而中國卻還沒有物理學這個詞;上溯100年,1765年瓦特已發(fā)明了蒸汽機,而中國的主要動力還是人力、畜力。在中國的教育體系里只有文科,沒有工科。知識體系里只有經、史、子、集,沒有自然科學知識。明代劉伯溫有一句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里只有禮義廉恥,而沒有物理化學?!鞍灿谧尽烈詿o”,盲人騎瞎馬,在用人類的一半知識來治國。這怎么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
在這種教育和選官體制中,左宗棠屢試不第,他就憤而不再應試,在家里自學農桑、水利、地理等有用之學。沈葆楨倒是按科舉制度中了進士,點了瀚林,走入仕途。但是他一與西方人打交道,發(fā)現(xiàn)自己簡直就是一個文盲。他痛感一個國家的落后是科學落后,人才落后?,F(xiàn)在要造船,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動全國,動了老祖宗。首先動到了中國的教育體系。千百年來科舉制培養(yǎng)的秀才、舉人、進士,一個也用不上。他們決定邊辦船廠,邊辦學校。從西方引進造船業(yè)像栽下了一棵大榕樹,但這樹如果只有樹干,而沒有“氣根”,永遠只是一棵樹,不能繁衍,不能成林。左宗棠上書說,花上幾百萬兩銀子,只造出十幾條船,這不是目的。最終是要培養(yǎng)出自己的人才,能造船,會開船。他請辦一座“求是堂藝局”,他要讓洋人給他下仔。一聽這個學校的名字就很有意思。既不是傳統(tǒng)的“書院”,也不是后來叫的“學堂”“大學”。而取名“局”,在“局”中求自然之“是”(規(guī)律),學習具體的技藝?!八嚒笔菑膫鹘y(tǒng)的“六藝”而來,中國還沒有“技術”這個詞匯。它生動地反映了中國教育機構的進化過程。就像一條進化中的美人魚,已有人頭,卻還留著魚身。
沈葆楨決心要在洋務這棵大榕樹上多生下一點氣根,接入中國的土壤,完成由洋到土的轉化。船廠一開辦,他就同時辦了兩所學堂:前學堂與后學堂。前學堂用法文授課,教造船,培養(yǎng)技工;后學堂用英文授課,教駕船,培養(yǎng)海員。沈親自出題,招考最優(yōu)秀的學生。學校實行最嚴格的“寬進嚴出”制度。每兩個月考試一次,依考分劃為三等。一等賞銀十元。如三次一等,另賞衣料;如三次三等則除名。開辦之初共收生300余人,只有一多半的人讀到了畢業(yè)。現(xiàn)在看當時的辦學章程,實為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打下的第一根界樁,茲錄如下:
《求是堂藝局章程》
第一條 各子弟到局學習后,每逢端午、中秋給假三日,度歲時于封印日回家,開印日到局。凡遇外國禮拜日,亦下給假。每日晨起、夜眠,聽教習、洋員訓課,不準在外嬉游,致荒學業(yè);不準侮慢教師,欺凌同學。
第二條 各子弟到局后,飲食及患病醫(yī)藥之費,均由局中給發(fā)。患病較重者,監(jiān)督驗其病果沉重,送回本家調理,病痊后即行銷假。
第三條 各子弟飲食既由藝局供給,仍每名月給銀四兩,俾贍其家,以昭體恤。
第四條 開藝局之日起,每三個月考試一次,由教習洋員分別等第。其學有進境考列一等者,賞洋銀十元,二等者無賞無罰,三等者記惰一次,兩次連考三等者戒責,三次連考三等者斥出。其三次連考一等者,于照章獎賞外,另賞衣料,以示鼓舞。
第五條 子弟入局肄習,總以五年為限。于入局時,取具其父兄及本人甘結,限內不得告請長假,不得改習別業(yè),以取專精。
第六條 藝局內宜揀派明干正紳,常川住局,稽察師徒勤惰,亦便剽學藝事,以擴見聞。其委紳等應由總理船政大臣遴選給委。
第七條 各子弟學成后,準以水師員弁擢用。惟學習監(jiān)工、船主等事,非資性穎敏人不能。其有由文職、文生入局者,亦未便概保武職,應準照軍功人員例議獎。
第八條 各子弟之學成監(jiān)造者,學成船主者,即令作監(jiān)工、作船主,每月薪水照外國監(jiān)工、船主薪銀數發(fā)給,仍特加優(yōu)擢,以獎異能。
沈葆楨是為了造船才同時培養(yǎng)人才的,無意中他成了中國工科教育和職業(yè)教育第一人。中國的第一所工業(yè)??茖W校,也是中國的第一所職業(yè)教育學校誕生了,這是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舉,一塊歷史的里程碑。
過去儒家教育強調義理一面,遇強敵入侵幻想“忠信為甲胄”,這種唯心論有如義和團“刀槍不入”的魔咒。結果無論疆土還是肉體都被洋炮炸得粉碎。可見唯心論是因為不明自然科學。沈開辦船政學堂之初,中國的孩子還沒有一點科學基礎。他只能選品德好,性聰明的少年從新打造。他先以儒家觀點考其品學,為首期考生出的題目是“大孝終生慕父母”,考得第一名的是后來的大思想家嚴復。但學生一入學,就再不要這塊敲門磚,金蟬脫殼,甩掉“之乎者也”,立即鉆進科技書堆中。沈自己也惡補科學。學堂開的課有代數、幾何、物理、微積分、機械,還有船體和蒸汽機制造兩門實習課。他又選15至18歲,力大、聰明的孩子辦了一個“藝徒班”,這是中國最早的技工學校。他又發(fā)現(xiàn),只跟著師傅照葫蘆畫瓢學造船還不行。還要能自己畫圖設計,于是又開設了“繪事院”,這又是中國最早的工業(yè)設計院??傊?,沈葆楨借船政,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牽出了近代教育,催生了近代先進思想和科學技術人才,牽動了歷史。這也是他始料不及的。
中國的文化人大致有五個階段。一是古代傳統(tǒng)文化人物,讀經書,過科舉,守儒教;二是近代文化人物,雖出身科舉,但開始吸收西學,從張之洞到梁啟超;三是現(xiàn)代文化人物,上過私塾,但已廢科舉,后又上了西式新學堂,如魯迅、胡適;四是有舊學底子,后又接受馬克思主義,如陳獨秀、毛澤東;五是當代文化人,在新中國成長起來,先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改革開放后又再次學習西方文化。在這個文化傳承的鏈條中,船政學校正當古代文化到近代文化的過渡,是第一類文化人至第二類文化人的橋梁,是一次文化大變革。它培養(yǎng)的人才,填補了從舊式經學到新式實用科技的空缺。而且他們在接觸西方科技的同時,又必然接觸西方的思想文化。于是這批人又成了東西方文化的橋梁。他們中間出了翻譯《天演論》的嚴復,翻譯《茶花女》的林紓,修了中國第一條鐵路的詹天佑。而船校幾乎培養(yǎng)了中國海軍的全部骨干。
1871年,30余名船校學生,駕船進行了第一次航海訓練。南至新加坡,北至遼東灣,這是中國近代海軍的第一次遠航。而在20多年后的甲午海戰(zhàn)中,中方參戰(zhàn)的12艘艦的艦長(管帶)14人,有10人是馬尾船校第一期的同班同學。其中四人陣亡,三人戰(zhàn)敗后憤而自殺。美籍歷史學家唐德剛在《晚清七十年》一書中說,這是“一校一級之生而對一國”之大戰(zhàn)。辛亥革命后,大總統(tǒng)孫中山即到馬尾視察,他說:“到馬江船政局,乃知從前締造之艱,經營之善,成船之多,足為海軍之根基?!泵駠鴷r期的海軍軍官,絕大多數都是馬尾船校出身。新中國成立前夕,張愛萍受命初創(chuàng)海軍,他一個一個上門拜訪的海軍宿將,還是馬尾舊人。1949年8月28日,毛澤東接見國民黨海軍起義將領時說:“1866年馬尾船政學堂開辦起來,中國算是有了近代海軍、現(xiàn)代海軍?!泵駠\姴块L薩鎮(zhèn)冰活了95歲,見證了三個時代的海軍事業(yè)。
在馬尾閩江口,沈葆楨親手栽下的這棵巨榕,綿延海疆八千里,蔭蔽華夏百余年。要論其大,遠超新會和海南的大榕。沈公榕的生命力極強。我們在老廠區(qū)采訪時,隨便在辦公樓的走廊上、窗戶下,都能看到墻縫里鉆出的榕樹苗。而院子里,更是大榕蔽日。福州身為榕城以榕樹為驕傲,現(xiàn)從馬江口到羅星塔頂,建成了一座大型榕樹公園。滿山的榕樹攀山附石,層層疊疊,綠云壓城。氣根從天而降,密如天幕,有的竟穿透石塊,石上生根,直如弦,挺如柱。它們都是沈公榕的后代。而路旁、草地上的樹下,因地取勢,遍立了嚴復、詹天佑、林紓、鄧世昌等幾十個船政人物的雕像,他們都是沈葆楨的學生。都或坐或立,仰望大海,還在關心著中國的海疆,中國的命運。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