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春
融媒體時代,《怒江報》新聞從 “紙上”到“網上”、“手機上”,從版面到“微信”, 如何把少數民族文報辦好辦活,是編輯記者思考的又一新話題。多年來,怒江報社大力繼承和發(fā)揚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新聞采訪實踐中,察實情、講實話、求實效,不斷推出具有情感溫度、思想深度、時代高度的精品佳作,既深化了對改文風的認識,又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果。特別是《怒江報·傈僳文版》編輯記者們雖然個個都自己心里清楚從事民族文報工作出不了名,但秉著對本民族文字工作的熱愛,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工作者堅持“四向”要求,即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正確新聞志向;堅持正確工作取向。在辦報過程中,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使報紙真正發(fā)揮了宣傳黨的主張、傳遞社會正能量、引導社會熱點、疏通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jiān)督等工作,并按讀者獲取信息需求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抓作風、改文風”的嘗試,現已取得了一定經驗和做法,主要有以下的四個方面。
一、根據讀者的信息需要翻譯和采寫短稿
傈僳文報選用稿件不以漢文稿的標準來衡量,因為傈僳文報的讀者大都在農村,他們的文化水平較低,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都有局限性,他們的信息需求也和漢文報讀者不一樣,所以,要根據他們的實際和需求“抓作風、改文風”,要“對癥下藥”。我們根據讀者需要的、喜歡看的,除了政策性的宣傳以外,最主要是宣傳農村生產生活中所需要的信息。這就要求編輯記者們要繼續(xù)“抓作風、改文風”,更新觀念,與時俱進,根據讀者的實際需求,不斷調整選稿、用稿思路,把握宣傳重點,把黨的方針政策進一步貫徹落實到農村。從2006年開始,報社為了“抓作風、改文風”,經過慎重決策,精密部署,做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和改革,為每個部門配置了先進的電腦設備,安裝設計了老傈僳文編輯排版系統(tǒng)。版面編輯獨立編輯設計,提高了編輯效率,又美化了版面,增強了報紙的可讀性。同時,在怒江大峽谷網開辟了傈僳語頻道,依靠網絡平臺擴大傈僳文版的影響力,提高了知名度,受眾度也更加廣泛。
新聞報道工作中,編輯記者們按照“三貼近”原則,充分利用雙休日、或節(jié)假日的時間不辭辛苦,深入農村,深入讀者家中,全面了解他們在不同的時間里,需要什么樣的信息,認真把握宣傳的重點。根據實際調查,緊緊圍繞“生產發(fā)展、生活寬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針進行宣傳。通過近幾年努力,傈僳文報“抓作風、改文風”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如:報紙信息量明顯增加。欄目從無到有,內容豐富多彩,有知識介紹、有防治艾茲病知識、交通安全宣傳知識等共有10多個欄目。特別是2013年4 月以來,還開辟了固定的評論欄目,通過這一欄目,正確引導讀者,讓讀者樹立一些新的觀念和正確的思想。先后刊登了“如何走好人生路”、“如何孝敬父母”等言論文章,深受讀者的歡迎。
二、根據讀者的語言習慣制作標題
新聞標題,是在新聞正文內容前面,對新聞內容加以概括或評價的簡短文字,其字號大于正文,作用是劃分、組織、揭示、評價新聞內容、吸引讀者閱讀。但是少數民族文報基于少數民族群眾的語言習慣和讀者的實際情況,在翻譯標題時要進行再分析、再制作,才切合讀者的口味和需求,才能吸引讀者,走近讀者的視眼。在制作標題時,少數民族文報編輯記者,一是要改變口號式、標語式,看不懂的標題;二是要改變漢文報上照“搬下來”的,沒有趣味、沒有新意,吸引不了讀者內容的標題;三是要改變沒有概括、提煉出新聞主題的、題大文小或題小文大的標題;四是要改變成分復雜,字數過多、句子過長,讀者就感到生硬、難懂的標題;五是要改變不符合本民族語言習慣制作出來的標題。根據筆者的經驗,制作標題沒有固定的模式,“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最常用方法是把讀者最關心的、最想知道的內容提煉出來后,按本民族的語言習慣制作出來簡練、通俗、易懂、生動、朗朗上口的新標題。
只有堅持走近群眾,走近人民才能獲得新聞報道的激情與生命。文風連著作風,作風影響文風。作風扎實,報道容易“短、實、新”,作風漂浮,報道難免“假、長、空”。轉變作風,就是要真正走近群眾,既要身到基層,更要心入基層。只有俯下身去,沉下心來,才能捕捉到真情實感,搜集到鮮活素材,新聞報道才能改進文風,贏得群眾,擁有生命力。傈僳文報新聞報道的語言要在人民群眾中尋找,只有引用人民群眾樸實的語言,才能被讀者接受。
三、根據讀者的閱讀能力翻譯稿件
根據《怒江報·傈僳文版》調查顯示,90%-95%以上的讀者就在農村。還發(fā)現他們受教育程度偏低,為此,《怒江報·傈僳文版》編輯記者在翻譯新聞稿子時,要力求做到三點:一是篇幅要短小。 少數民族文報讀者看報紙,全憑興趣愛好或對某種信息的需要而看的。一般來說,他們喜歡看的是短篇幅的、通俗易懂的新聞稿子。所以翻譯稿件要改變過去那些多說幾句才感覺多好的陳舊觀念,力求文字短,并把的信息內容表達清楚,讀者一看就明白。特別是2014年以來,《怒江報·傈僳文版》大膽改革創(chuàng)新,除特殊情況外, 每個版面刊登用5—8條稿件,并配2—3幅圖片,這樣即增加了版面信息量,又美觀了報紙版面。實踐證明,這一改革是成功的, 深受讀者歡迎。二是句子要簡練。句子是篇幅的組成部分,要提倡短稿短篇,不把漢文稿上的句子逐一翻譯,而是經過再次創(chuàng)作,翻譯出精華內容。讀者愛不愛看,是新聞報道成功與否的最終評判。翻譯稿件受眾歡不歡迎,是編輯翻譯技巧的關鍵?!白プ黠L、改文風”,就是要始終想著群眾需求,根據不同類型群眾的需求,刊登不同的內容、提供不同的服務。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改文風,改出真正好文風。
四、根據讀者的視覺要求設計版面要“活”
雖然《怒江報·傈僳文版》在當今社會各種媒體間競爭激烈的環(huán)境中并不占有優(yōu)勢,但認真挖掘民族文報的特色,結合融媒體,進行“抓作風、改文風”,在改進版面設計方面積極嘗試、大膽創(chuàng)新,把報紙版面辦“活”。
報紙版面的形式創(chuàng)新方面,傈僳文版的版式原來各個版面都一律用3欄,后來用4欄,使用4號字體,顯得過大,與版面大小比例失去平衡,嚴重影響了美觀度。后來通過創(chuàng)新,各個版面都一律改用5欄,縮小正文字號改為小5號固定下來至今,這樣,增大了版面容量,能承載更多的信息。
刊登大幅新聞圖片。一個版面上,刊登的新聞圖片,橫豎圖片相互搭配使用,圖片的位置占2欄或者3欄,突出視覺沖擊力,農民讀者看見自己家鄉(xiāng)的醒目圖片時,能夠產生進一步細看的效果。
使用大小不同標題字體字號。以前使用的標題字絕對不允許碰題,現在我們做了大膽嘗試,允許標題字多行,如果標題字相碰用不同字體、字號加以區(qū)分。但各個版面正文字體都統(tǒng)一使用小5號字體,這樣,整個版面效果更好看、美觀了。
目前,《怒江報·傈僳文版》也利用融媒體多平臺發(fā)布信息,使全州內看不懂聽不懂漢語的傈僳、怒族、白族支系勒墨人、獨龍族群眾學習禁毒防艾知識有了新平臺,特別是邊境沿線抵御外來文化滲透方面起了積極作用。
實踐表明,只有改革創(chuàng)新,繼續(xù)堅持“走轉改”,才是少數民族文報希望所在。我們只有“抓作風、改文風”同時,還要積極運用新興媒體平臺,才能把信息傳播得更遠更廣?!杜瓐蟆だ畚陌妗纷赞k報創(chuàng)刊以來,在老編輯記者們一代又一代的影響下,不怕吃苦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多從讀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切實做到了“短、實、新”,反對“假、長、空”,不斷增強新聞報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親和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