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yīng)星
凡海舟,元朝與國初運米者曰遮洋淺船,次者曰鉆風船(即海鰍)。所經(jīng)道里,止萬里長灘、黑水洋、沙門島等處,皆無大險。與出使琉球、日本暨商賈爪哇、篤泥等船制度,工費不及十分之一。
凡遮洋運船制,視漕船長一丈六尺,闊二尺五寸,器具皆同,唯舵桿必用鐵力木,艌灰用魚油和桐油,不知何義。凡外國海舶制度大同小異,閩、廣(閩由海澄開洋,廣由香山澳)洋船截竹兩破排柵,樹于兩傍以抵浪。登、萊制度又不然,倭國海舶兩傍列櫓手欄板抵水,人在其中運力。朝鮮制度又不然。
至其首尾各安羅經(jīng)盤以定方向,中腰大橫梁出頭數(shù)尺,貫插腰舵,則皆同也。腰舵非與梢舵形同,乃闊板斫成刀形插入水中,亦不捩轉(zhuǎn),蓋夾衛(wèi)扶傾之義。其上仍橫柄栓于梁上,而遇淺則提起,有似乎舵,故名腰舵也。凡海舟以竹筒貯淡水數(shù)石,度供舟內(nèi)人兩日之需,遇島又汲。其何國何島合用何向,針指示昭然,恐非人力所祖。舵工一群主佐,直是識力造到死生渾忘地,非鼓勇之謂也。
(選自《天工開物·中篇·舟車》,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