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銀杏在朝陽地區(qū)主要用于道路兩旁及城市公園綠化樹種,根據(jù)優(yōu)質苗培育生產(chǎn)實踐,本文將半干旱區(qū)銀杏優(yōu)質苗培育技術總結如下。
關鍵詞:半干旱區(qū);銀杏苗;培育
中圖分類號: S79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11.040
銀杏不僅可以提供大量優(yōu)質木材、藥用葉子和種子,同時還可以起到綠化環(huán)境、凈化空氣、減少大氣層懸浮物含量,提高空氣質量,防止水土流失、防風固沙等作用,是非常好的造林綠化樹種,同時具有很高的觀賞性。
1苗地選擇
選擇在交通方便、地勢平坦、水源豐富、背風向陽、土壤深厚肥沃、灌水排水方便的地塊。銀杏對土質要求不高,各種土壤都可以,但是以壤土或砂質壤土最為適宜。一定不要選擇容易積水的低洼地。
2整地施肥
育苗地選好后,上一年秋季深翻25厘米以上,結合深翻施足基肥?;蕬贸浞指煊袡C料,每畝施用4500公斤有機肥,過磷酸鈣100公斤,硫酸亞鐵2.5公斤,然后整平耙細,冬灌。
3 做苗床
早春播種前做苗床,苗床大小和方向可根據(jù)地塊實際情況進行決定,為作業(yè)方便,床面可做成寬1~1.1米,長度10~15米。育苗地一定要設計灌排水溝。
4 種子采集與處理
選擇長勢良好,無病蟲害,40年以上的銀杏樹果實做種子。當銀杏果實外皮呈現(xiàn)黃色時采集,果實要進行堆漚腐熟,堆漚時要經(jīng)常翻動,當外皮變軟時搗爛,搓揉去掉外皮,通過風選去掉雜質,將種子放在陰涼通風處陰干,干后分級沙藏,沙藏法:首先將河沙進行篩選,調(diào)至沙子含水量達50%~55%,按種∶沙=1∶2~3的比例進行均勻混合,混合后堆放在室內(nèi),四周用紅磚壘砌,底部鋪一層細沙厚度5厘米,然后鋪一層種子,種子上覆10厘米厚的沙子,再鋪種子,再蓋細沙,可3~5層,最后用15~20厘米厚細沙封頂,并每隔1米放一排竹竿通氣。一般沙藏厚度在50厘米左右,15~20天翻動一次,隨著水分蒸發(fā)要適當灑水補充,保證種子不干、不霉、不爛。
5 催芽
為使銀杏出苗整齊一致,苗全苗壯,在播種前15~20天將沙藏銀杏種子取出,放在55℃溫水中泡24小時,然后進行催芽。催芽在溫室內(nèi),底部鋪上3層麻袋,將種子放在麻袋上,均勻攤開,厚度為一層種子厚度,種子上蓋2層麻袋,再鋪種子,種子上再蓋2層麻袋即可。要經(jīng)常檢查保持良好濕度,如果濕度不夠噴水,催芽溫度控制在30℃左右,每隔2~3天翻動一次,中午進行,保持受熱均勻,溫度一致,出芽整齊。催芽后15~20天萌動發(fā)芽,隨著翻動種子,及時將發(fā)芽種子撿出點播。
6 播種
在春季播種,只要凍土融化即可播種,朝陽地區(qū)一般在4月上旬進行,銀杏播種育苗時播種量,一般為100克種子/平方米。播種時要求行距30厘米,株距10厘米。播種溝深3.5厘米左右,經(jīng)催芽后的種子點播在溝內(nèi),一定將種子水平放在溝內(nèi),胚根向下,蓋土2.5厘米左右,然后用支小拱棚覆蓋,以后保持床面濕潤。銀杏種子的播種深度,宜淺不宜深。一般來說砂質壤土,以1.5厘米深的播種穴出苗情況最好。播深2厘米優(yōu)于3厘米,播深4厘米出苗不齊且長勢也差。
7 播后管理
加強管理才可培育出優(yōu)質壯苗。其主要措施是注意保溫保濕、加強追肥、防治病蟲、適當遮陽。
7.1保溫保濕
為使播種后幼苗順利出土,達到苗全、苗齊、苗壯,苗床土壤保溫保濕十分重要。當幼苗出齊之后,將小拱棚頂部塑料向兩邊扒開,進行適當通風降溫,待晚霜期過后,將小拱棚撤掉。在此期間應注意天氣變化,以防止高溫和倒春寒危害。
7.2遮陽
銀杏幼苗不耐高溫和強光,因此適當遮陽對幼苗生長發(fā)育是極為有利。遮陽方法很多,如架設陰棚、間種作物等。
7.3肥水管理
苗期全年追肥3~4次,當幼苗出現(xiàn)2片真葉時,噴施0.1%磷酸二氫鉀肥料,每隔15天噴1次。第一次施肥在5月中旬4片真葉時;第二次施肥在6月上旬;第三次施肥在7月下旬;第四次施肥在8月中下旬。前三次施肥,每次施尿素15公斤/畝,最后一次施復合肥(N∶P∶K=1∶1∶1)15公斤,方法在苗壟一側開溝施入。根據(jù)天氣情況及時灌水抗旱,特別是雨季一定注意防澇。
7.4中耕除草
全年一般除草松土3~5次,一定保持苗圃無雜草。幼苗期加強中耕除草,苗木稍大時結合松土進行除草,雨后和灌水后應及時松土,以免土壤板結。
7.5病蟲害防治
銀杏病蟲害比較少,苗期主要蟲害是地下害蟲(蠐螬、金針蟲、地老虎、螻蛄),病害主要是頸腐病和立枯病。
7.5.1地下害蟲 播種時撒入辛硫磷毒土,即先將0.5公斤辛硫磷乳油加水30公斤稀釋,再對干細土150公斤制成毒土。苗期地下害蟲大面積危害時,可用50%可濕性敵百蟲粉劑與秕谷的比例按1∶100制成毒鉺,于傍晚撒于苗床誘殺。
7.5.2病害 莖腐病在高溫多雨的7~9月份易發(fā)生,要及時除草、澆水,適時遮蔭,以達到降低葉面及地面溫度,從而降低根腐病的發(fā)生。另外,幼苗生長期每隔15天交替噴灑160倍波爾多液和150倍硫酸亞鐵溶液。立枯病要細致整地、排除積水、疏松土壤、避免重茬、用腐熟肥料、不突然撤除覆蓋物等。發(fā)病初期可噴灑38%惡霜嘧銅菌酯8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隔7~10天噴1次。在定植時或定植后和病害經(jīng)常發(fā)生前期,將72.2%普力克水劑按600倍液稀釋灌根,每7天用藥1次,用藥次數(shù)視病情而定。
作者簡介:張漢朋,本科學歷,林業(yè)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yè)技術指導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