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藝
從美院畢業(yè)到現在也有十幾年了,記得剛畢業(yè)的三五年間,畫花鳥、畫人物、畫山水;搗鼓水墨、玩現代派;用生紙、熟紙、皮紙;做肌理、搞特效……什么沒弄過就弄什么,還弄得熱情高漲。沉浸其中,樂此不疲,也忘乎所以??傄詾閺拿涝撼鰜肀銚碛辛恕杂傻奶炜?,實質卻像瘸子—下子失去了拐杖,東拉西扯地想趕緊抓住個什么,卻什么也沒抓住,抓住的又不稱手。于是深一腳、淺一腳,路愈發(fā)矗孺東倒西歪了。
一天早上起來,突然覺得那些擱置已久的、曾經認為陳舊腐朽而不屑模仿與重復的傳統作品,競變得和藹可親,意味綿長。不自覺便被它們迷住,非要向傳統靠近不可。
用中國畫表現傳統器物,這種氣質有點像包漿這個詞。華麗而光潤的薄薄一層,讓人覺出里面的沉穩(wěn)與樸厚,不浮不飄,經得起長時間的玩味。
包漿是人養(yǎng)出來的,急不得,慢慢來,用的時間久了才會有。有的人心急,急于見成果,就會拔苗助長,人為加速,去做舊、去仿古,一旦有作的痕跡,看著就假,叫人喜歡不起來。
新上手的器物,有生澀而粗糙的,有光鮮而亮麗的。在使用過程中,開始摸索、擦拭、把玩,日子久了,生澀與粗糙漸漸變得光潤來,光鮮亮麗漸漸退去那層“賊光”,變得沉穩(wěn)而溫雅。如同日積月累的學問與筆墨,退去了火氣,由生而熟。
中國文化很有趣,崇尚老到,瞧不起稚嫩,卻希望永葆天真。所以又要清新,又要質樸,薄中見厚。但沒有歲月的沉淀與積累,怎能達到那樣的境界!
所以中國畫與中國傳統文化,都是養(yǎng)出來的。拿書本去養(yǎng),拿生活去養(yǎng),用自己的生命閱歷去滋養(yǎng),浸泡得久了,自然就煥發(fā)出一層特有的“包漿”。有自己的氣味,有自己的光澤,有了文化與時光沉淀的味道。就像我們常說,有些人有山林氣,有些人有書卷氣,都是長期養(yǎng)出來的氣質,裝是裝不像的,得骨子里有。
當然,“把玩”的心態(tài)必不可少。閑情逸致,逸致是閑出來的,可又不是所有閑人都能玩出一分逸致來。閑一點,散一點,慢一點,再慢一點,把時光掰碎了享受。再快,就真的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