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濤,徐績芳,王家敏
(中國石油集團測井有限公司長慶事業(yè)部,陜西 西安 710000)
揚子地塊A盆地晚古生代古地磁分析
韓濤,徐績芳,王家敏
(中國石油集團測井有限公司長慶事業(yè)部,陜西 西安 710000)
揚子地塊A盆地中生代以來沉積中心經(jīng)歷了弧形遷移,盆地是否發(fā)生旋轉具有爭議。根據(jù)古地磁數(shù)據(jù)計算古緯度表明,該盆地晚二疊世以來主要經(jīng)歷了大規(guī)模的北向漂移、南向漂移、快速北向漂移?,F(xiàn)有精度古地磁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該盆地中生代以來,相對于歐亞大陸、揚子地塊的旋轉量都小于誤差范圍,缺乏有效意義的旋轉。盆地中新生代沉積中心的弧形遷移反映了周緣造山帶不同時期的構造活動對該盆地沉降及沉積的控制。
盆地;弧形遷移;古地磁;旋轉;沉積中心
A盆地是中國最典型的疊合盆地之一,中生代以來發(fā)育了多期前陸盆地,并且以該盆地中部為中心,沉積中心在盆地西部和北部經(jīng)歷了多次的弧形遷移與轉換,沉積序列不斷更替和疊加[1]。該盆地在中生代經(jīng)歷了順時針旋轉,并與周緣造山帶接觸、碰撞,導致多期前陸盆地沉積及沉積中心在山前地區(qū)發(fā)生弧形遷移。然而,該盆地中新生代的旋轉并沒有得到有力證據(jù)的支持。
揚子地塊作為東亞地區(qū)相對穩(wěn)定的大地構造單元之一,長期以來,其相對穩(wěn)定性一直被強調且經(jīng)常被稱之為“揚子地臺”或“西南地臺”,國外則稱之為南中國地塊(SCB)。A盆地是揚子地塊中最穩(wěn)定的塊體,對揚子地塊古地磁研究的大部分數(shù)據(jù)都出自于該盆地。筆者根據(jù)A盆地晚古生代以來的古地磁數(shù)據(jù),分析并計算出中新生代以來該盆地相對于揚子地塊和歐亞大陸的旋轉量,進而探討盆地沉降中心弧形遷移的原因。
中生代以來,A盆地與周緣造山帶表現(xiàn)為典型的盆山耦合關系,盆地的演化及沉積充填明顯受控于造山帶不同時期、不同方式的逆沖推覆作用[2]。對該盆地構造演化及沉積充填影響最大的是龍門山褶皺沖斷帶,其主體由一系列傾向北西的逆沖斷層和推覆體所組成[3]。顯生宙以來,龍門山地區(qū)至少經(jīng)歷了2次重大的陸-陸碰撞事件,即三疊紀晚期華北陸塊、羌塘陸塊與揚子陸塊之間的碰撞以及新生代早期的印藏碰撞。上述2次碰撞在龍門山地區(qū)形成了2期明顯的褶皺沖斷構造[4]。該盆地北緣南西朝向的弧形構造帶即大巴山褶皺沖斷帶和東西向的米倉山?jīng)_斷帶,至少經(jīng)歷了2期構造變形,且相互交錯切割,反映了其變形的先后順序。北部沖斷帶內部的構造變形形成于中生代早期,與秦嶺造山帶密切相關[5~12]。大巴山和米倉山南部外緣的沖斷褶皺明顯受控于晚期的構造,因其變形卷入了中侏羅世-早白堊世的地層和巖石,盆地的中部地層和巖石沒有表現(xiàn)出顯著的構造變形特征。
A盆地晚古生代以來地層出露較為完整,大多數(shù)巖性也適合進行古地磁研究[13~16]。該次研究的樣品年代從晚二疊世至新生代早期,其中晚二疊世的古地磁數(shù)據(jù)有部分來自峨眉山玄武巖。中生代及新生代的樣品分布在A盆地內部,巖性為陸相的砂巖和粉砂巖(表1)。
表1 A盆地晚古生代以來的古地磁數(shù)據(jù)
注:E1,2為古新世-始新世;K2為晚白堊世;J3為晚侏羅世;J2為中侏羅世;J1為早侏羅世;T3為晚三疊世;T2為中三疊 世;T1為早三疊世;P2為中二疊世;A95為古地磁極位置剩磁方向。
圖1 研究盆地晚古生代以來的古緯度變化圖
各時代的平均古緯度變化曲線(圖1)表明,該盆地在晚二疊世時期處于赤道以南的低緯度地區(qū)。晚二疊世-晚三疊世,該盆地經(jīng)歷了快速的北向漂移,緯度變化約30°,表明該時期盆地向北漂移了約3000km;晚三疊世之后,盆地的古緯度變化較小,表明印支運動以后揚子地塊并無大規(guī)模的北向水平運動,并一直持續(xù)到中侏羅世;中-晚侏羅世,該盆地經(jīng)歷了大規(guī)模的南向漂移,漂移量達到1500km,對于該期規(guī)模較大的南向漂移,多為古地磁數(shù)據(jù)測量所致,中國西部中生代地層中普遍存在磁傾角偏低現(xiàn)象[15],可能是引起該盆地“南向漂移”最主要的原因;晚侏羅世-早白堊世,該盆地的古緯度變化不明顯;新生代,該盆地經(jīng)歷了快速的北向漂移,緯度變化達15°,最終到達現(xiàn)今的位置。
利用古地磁數(shù)據(jù)計算地塊的旋轉,首先需選定一個位置相對比較固定的參考極,并了解參考極在該時代的古地磁極位置。筆者選擇歐亞大陸和揚子地塊為參考極,分別計算了其相對旋轉量。表2、3分別為早侏羅世-晚白堊世A盆地相對于歐亞大陸、揚子地塊的旋轉量數(shù)據(jù)表。表中數(shù)據(jù)顯示,A盆地相對于歐亞大陸和揚子地塊的旋轉量均小于古地磁誤差范圍(±30°),表明中生代中晚期該盆地相對于歐亞大陸和揚子地塊并沒有發(fā)生明顯的水平旋轉運動。
表2 研究盆地相對于歐亞大陸的旋轉數(shù)據(jù)表(據(jù)文獻[16])
注:旋轉量中+代表順時針方向旋轉;-代表逆時針方向旋轉。
表3 研究盆地相對于揚子板塊的旋轉數(shù)據(jù)表(據(jù)文獻[15])
上述結果表明,該盆地中新生代沉積中心的遷移可能并不是由于順時針旋轉所致,而是源于周緣褶皺沖斷帶的構造活動對盆地沉降及沉積的控制??死ㄖ芫壍那瓣懪璧卦谕砣B世發(fā)育于龍門山山前,屬龍門山褶皺逆沖構造載荷所致的前淵凹陷,與龍門山晚三疊世的強烈構造活動有關;侏羅紀早期的沉積地層呈面狀分布,缺乏明顯的撓曲沉降,表明構造運動相對較弱,周緣造山帶較為平靜;中侏羅世早期,前淵凹陷遷移至米倉山山前;中侏羅世,沉降中心位于大巴山山前,構成大巴山山前的前淵凹陷,而該時期大巴山山前發(fā)育了強烈的褶皺沖斷構造;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沉降中心回到米倉山山前,表明該時期為米倉山?jīng)_斷帶的主要活動時期;白堊紀末-古近紀,前淵凹陷躍遷至南龍門山山前,反映了印藏碰撞對該盆地的構造和沉積響應。
1)A盆地在晚二疊世至晚三疊世經(jīng)歷了快速的北向漂移,在中-晚侏羅世經(jīng)歷了大規(guī)模的南向漂移,在新生代時期經(jīng)歷了快速的北向漂移,最終到達現(xiàn)今的位置。
2)A盆地相對于歐亞大陸和揚子地塊的旋轉量均小于古地磁誤差范圍,表明其并未發(fā)生明顯的水平旋轉運動,中新生代沉積中心的遷移可能與盆地周緣褶皺沖斷帶的構造活動有關。
[1]陳竹新,賈東,魏國齊,等.川西前陸盆地中-新生代沉積遷移與構造轉換[J]. 中國地質,2008,35(3): 472~481.
[2] 羅志立.龍門山造山帶巖石圈演化的動力學模式[J]. 成都地質學院學報, 1991,18(1): 1~7.
[3] 許志琴,侯立瑋,王宗秀.中國松潘-甘孜造山帶的造山過程[M]. 北京:地質出版社,1992.
[4] 鄧康齡.四川盆地形成演化與油氣勘探領域[J]. 天然氣工業(yè), 1992, 12(5): 7~12.
[5] 劉和甫,梁慧社,蔡立國,等.川西龍門山?jīng)_斷系構造樣式與前陸盆地演化[J]. 地質學報, 1994,68(2): 101~118.
[6] 李勇,曾允孚,尹海生. 龍門山前陸盆地沉積及構造演化[M]. 成都: 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4.
[7] 郭正吾, 鄧康齡, 韓永輝.四川盆地形成與演化[M]. 北京: 地質出版社,1996.
[8] 羅志立,龍學明. 龍門山造山帶崛起和川西陸前盆地沉降 [J]. 四川地質學報, 1992,12(1): 1~17.
[9] 黃開年,Opdyke N D, Kent D V, 等. 二疊紀峨眉山玄武巖的一些古地磁新結果[J]. 科學通報, 1986,31(2): 133~137.
[10] 劉成英,朱日祥,潘永信.云南峨眉山玄武巖的古地磁研究 [M].北京: 地質出版社,1987.
[11] 周姚秀,魯連仲,張秉銘. 攀枝花-西昌地區(qū)古地磁的初步研究[A]. 中法合作科考隊. 中國攀西裂谷文集[C]. 北京: 地質出版社,1988.
[12] 朱志文,郝天瑤,趙惠生.攀-西斷裂帶地區(qū)古地磁學特征及其大地構造含義 [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
[13]莊忠海,蔣興治,馬醒華,等.四川盆地雅安至天全白堊系-下第三系古地磁研究[J]. 物探與化探, 1988,12(3): 224~228.
[14] 馬醒華,張正坤,McElhinny M W, 等.四川峨眉、山西太原二疊紀的古地磁研究[J]. 地球物理學報, 1989,32(11): 451~465.
[15] 吳漢寧,呂建軍,朱日祥,等. 揚子地塊顯生宙古地磁視極移曲線及地塊運動特征[J].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1998, 28(S1):71~80.
[16] Besse J,Courtillot V. Apparent and true polar wander and the geometry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over the last 200 Myr [J]. J Geophys Res, 2002,107(B11): 115~121.
[編輯] 鄧磊
2016-10-02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11ZX05007-002)。
韓濤(1985-),男,工程師,現(xiàn)主要從事石油地質、測井儀器及測井方法方面的工作,hantaocj@163.com。
P318.44
A
1673-1409(2017)11-0018-04
[引著格式]韓濤,徐績芳,王家敏.揚子地塊A盆地晚古生代古地磁分析[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 2017,14(1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