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卷卷
一段對白中,誰說的話,我們稱之為“提示語”;說話的內(nèi)容,我們稱之為“話語”。提示語的位置不同,所表達的語境也就不同。快來看一看,好動的提示語跑到哪里去啦?
提示語在前面
你有沒有被媽媽吐槽過,說話時總是手舞足蹈的?雖然夸張了一些,但在說話時,我們總是會伴隨一些動作和神態(tài),來配合自己表達。
那個“老外”咧嘴笑了,翹起大拇指,說:“中國人——OK!”
在說話的內(nèi)容之前,先描寫人物的動作與神態(tài),是語言描寫最常見的一種形式。
爸爸一進門,就發(fā)現(xiàn)新大陸似的,說:“你這頭發(fā)怎么剪成這樣了?”
她拿到卷子,忘記了還沒有下課,高興得又蹦又跳,沖著我大聲喊:“朵朵,朵朵,我得了100分!”
快看!“進門”“又蹦又跳”等動作,是不是讓我們筆下的語言變得生動起來啦?
提示語在后面
先寫人物所說的話,把動作、神態(tài)做提示語放在后面,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嗬!這個球投得真夠遠的!”不知是誰的大嗓門兒喊得半個操場都聽得見。
怎么樣?是不是有種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感覺?
提示語在中間
當說話的人話語有停頓,或動作、神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時候,可以將提示語放在中間。
“你們看,這些小金魚游得多可愛呀!”零玉高興地說,聲音也變得像鈴鐺一樣悅耳:“要是我們也像這三條小金魚,永遠不分開,那該多好噢!”
前半句感嘆小金魚的可愛,后半句又將同學之間的友誼比作三條不分開的小金魚,中間用人物的神態(tài)做提示語,過渡自然流暢,語言描寫的形式也變得多姿多彩起來啦。
“喔喔頭——”美丫老遠就揚起手,不斷地揮動著手臂,臉上都笑成了一朵花,“你好!”
美丫人還沒有走過來,聲音已經(jīng)傳來了,她活潑的動作和豐富的表情,讓一個簡簡單單的問好有了童真童趣。
注意:用提示語把人物的語言分成兩個部分時,提示語前后的對話都要用引號引起來。
沒有提示語
有時候一群小伙伴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如果把動作、神態(tài)都寫進去,就太啰嗦了。這時你可以試一試把提示語省略。
劉禪摔倒了,教室里立刻炸開了鍋,同學們立刻議論了起來:
“他這摔得疼不疼呀?”
“這好好的,他怎么會摔下去???”
哎呀,大家都在嘰嘰喳喳地關(guān)心劉禪同學,透過文字我們都能感受到當時的氣氛呢!
這個好動的提示語可真厲害,它跑到哪里,都能制造出完全不同的效果,我們可一定要利用好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