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廣
神色慌張,行蹤詭秘,在隱蔽的洞口處作探頭探腦狀的鼠類向來被視作膽怯之物,于是便有了“膽小如鼠”“首鼠兩端”“抱頭鼠竄”等成語的出現(xiàn)。然而,英勇善戰(zhàn)、決不退縮地把蜈蚣、蝎子等占據(jù)體長優(yōu)勢的兇猛“老毒物”視作腹中美餐的食蝗鼠,無疑顛覆了人們這一普遍而常規(guī)的認識。
食蝗鼠生活在北美洲索諾蘭沙漠中。成年食蝗鼠體重達40~60克,腹部覆蓋著白色的短毛,其余部分則為灰色或淺棕色,耳朵為圓形,四肢短小,爪子呈超萌的粉紅色,乍一看與倉鼠有幾分相似,讓你很難想象出其作戰(zhàn)時全身爆發(fā)出來的驚人實力。
雖然食蝗鼠反應機敏,并具有很強的反捕獲能力,但還是常常晝伏夜出,以避開白天響尾蛇的可怕跟蹤以及空中六七只集群作戰(zhàn)的哈里斯鷹的空中打擊。夜間的索諾蘭沙漠才是食蝗鼠出來活動并表演捕殺絕技的舞臺。
與許多雜食性鼠類動物不同,食蝗鼠偏愛肉食,而且只捕活物拒吃腐尸。食蝗鼠肌肉強健有力,適合發(fā)動猛攻,長爪子適合按住獵物,而尖利的牙齒則能夠把獵物快速撕裂。相較于近身襲擊蝗蟲和蟋蟀的輕松,食蝗鼠若是與蜈蚣、蝎子等毒物狹路相逢時,整場戰(zhàn)斗要打得激烈得多。
劇毒大蜈蚣長著一個假頭以迷惑對方,但頭上翹起的螯刺就是兩個注射毒液的大毒針。面對這讓人不寒而栗的“雙頭怪”,食蝗鼠毫不猶豫地看準時機殺將過去,幾番利索的騰躍和閃電式攻擊之后就可以將大蜈蚣制服。整個過程,食蝗鼠不時遭到螯刺襲擊而尖叫連連,打斗場面驚心動魄。
食蝗鼠大戰(zhàn)黑蝎子時的場面同樣異常精彩。黑蝎子號稱世界上毒性最強的毒蝎之一,人類若是被其蜇咬后會有生命之憂。但食蝗鼠自有應對之策,只見它一個漂亮的騰挪跳到黑蝎子尾部毒刺的正后方,這里是黑蝎子的進攻盲區(qū),然后對黑蝎子的尾部一陣猛烈撕咬,很快就能將對方的利器撕碎。失去“法寶”的黑蝎子瞬間陷入了被動的局面,食蝗鼠則愈戰(zhàn)愈勇,以迅雷之勢準確打擊黑蝎子的頭部并將其頭部咬下,然后就可以把獵物拖回洞穴喂養(yǎng)小鼠了。當然,在戰(zhàn)斗時被黑蝎子的毒刺擊中也是常有之事,但身體對蝎毒具有免疫力的食蝗鼠卻并不會因此而放慢進攻的節(jié)奏,直到取得最后的勝利。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食蝗鼠的叫聲也并非一般鼠類發(fā)出的吱吱聲,而是如狼嚎般遠傳擴散型的聲音。食蝗鼠常在地上立直身子對著月亮仰頭而叫,頗有幾分強者風范。
五月天在歌曲《倔強》中唱道,“我不怕千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笔堑?,真正能夠阻擋自己的只有自己。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只有自己勇于戰(zhàn)斗,才有可能堅持到底贏得戰(zhàn)斗。就這樣,靠著這種無畏的戰(zhàn)斗精神,小小的食蝗鼠在漆黑之夜大秀擒拿神技并主演了一個又一個驚險類的動作短片,遂躋身于索諾蘭沙漠明星勇士之列。
(選自《知識窗》2015年第1期)
閱讀賞析
文章開篇點題,點出了說明對象是鼠類一族,并借有關(guān)老鼠的成語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食蝗鼠。全文語言通俗易懂,使用列數(shù)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向讀者生動形象地介紹了食蝗鼠的大致情況,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思考練習
1.文章以“膽小如鼠”“首鼠兩端”“抱頭鼠竄”等成語作為開頭,有何用意?
2.本文是從哪些方面來向人們介紹食蝗鼠的?
3.文章最后一段中的畫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