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四清
一位小學教師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智力,給沒學過分數(shù)乘法的5年級學生出了一道考試題:
“爸爸的年齡是哥哥的5倍,小明的年齡是哥哥的1/3,爸爸的年齡是小明的幾倍?”
這位教師的原文是這樣的:“當時我有點替學生擔憂,沒有學過分數(shù)乘法計算的孩子能順利解答這樣的題目嗎?考試的結果證明,我的擔憂是沒必要的,近60%的學生不但能正確地解答出來,而且思路也是很合理的。有的學生寫道:小明的年齡是哥哥1/3,也就是哥哥的年齡是小明的3倍,如果小明為1倍量,哥哥的年齡就是3倍量。又因為爸爸的年齡是哥哥的5倍,所以爸爸的年齡有哥哥5個那么多,也就是說,爸爸的年齡是小明的3×5=15倍。還有的學生根據(jù)題意,先假設出小明的年齡是7歲,按題目給的條件分別求出哥哥的年齡為7×3=21,爸爸的年齡為21×5=105,最后再求倍數(shù)105÷7=15(倍)。上述的結果使我受到很大鼓舞,也證明了平時重視開發(fā)學生智力的做法是有效的。”
是的,按照數(shù)學的邏輯,上述的做法并不錯,其計算的結果也正確。就是學生舉的例子中,105歲的爸爸竟然有個7歲的兒子,有21歲的兒子也不太符合生活中的情理。我看后想,怪不得孩子們習慣喊“老爸”,但這也不是“老爸”的出處啊!我審過稿件后批示請責編修改,我們的編輯很聰明,將“爸爸”改成“爺爺”,“7”改成“5”,這樣,75歲的爺爺有一個5歲的小孫子和一個15歲的大孫子,合乎情理了。文章付印前,我特意翻看這篇文章。因為我在教師進修學校從教時,教過算術基礎理論這門課,也教過教材教法。職業(yè)的原因,對這道題進行了如下分析:設爺爺、哥哥、小明的年齡分別是X、Y、Z,X=5Y,3Z=Y;這是兩個不定方程,可組成三元一次不定方程組,可得無數(shù)個解,其整數(shù)解可例舉如下:
原來不把“爸爸”改成“爺爺”,此題出的也沒問題。若是“爸爸”的話,第2、3、4、5組解都符合實際,若是“爺爺”的話,那很明顯前三組解就不符合實際。所以說這道題出得對,就是學生的舉例不符合實際,只不過教師沒指出來罷了。這就是教師的課堂預設沒有到位。不過,敢寫,這是很了不起的。如果這位教師把他的文章讓同事幫助修改一下,哪怕是征求一下同行的意見,可能就不會出現(xiàn)此錯誤了。還有的老師按每平方米產(chǎn)20克小麥出題,讓學生算每畝產(chǎn)量,產(chǎn)量也太低了?。?平方米=0.0015畝,1畝=666.67平方米)另外我們還得小心小麥畝產(chǎn)上“噸”的題目啊!
所以,教師朋友們寫教研文章,不管是否要發(fā)表,都要認真啄一啄自己的文字;責編既然決定選用某稿作為要刊登的文稿,也就是它有可取之處,就應用地心去讀一讀,盡責地改一改。編輯不能不修改、不加工就讓它“原汁原味”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否則,粗糙的文稿登在刊物上,讀者的感受如何?刊物的水平、品味何在?刊物難堪,責編更難堪。
[責任編輯 牛賓國]endprint
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