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思+劉媛存+趙亞+楊沫+張玉玉+呂淑聰
摘 要:濟南傳統(tǒng)民居由于其獨特的自然條件與社會條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北方民居形式,而民居中的宅門最能直觀地映射出整體民居的風格與內涵。本文以濟南后宰門街的傳統(tǒng)民居為例,探析現(xiàn)存宅門的藝術形態(tài),以總結出其藝術特征,并提出保護和更新的原則。
關鍵詞:后宰門街;宅門;藝術;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TU2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2-0164-02
一、前言
濟南的傳統(tǒng)民居雖然是典型的北方民居,但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歷史人文,形成了自身別具一格的建筑風格。它是集建筑藝術、自然歷史、人文情感為一體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chǎn),不僅體現(xiàn)著濟南的整體城市風貌,同時也懷揣著當?shù)孛癖姴豢商娲臍v史情懷。
古人有云:“宅以門戶為冠帶”,可見宅門不僅起著安全功用,更具有顯示形象的作用,是一戶人家門戶興衰的象征。①宅門作為人們進入宅院前最先看到的建筑,集繪畫、雕刻、書法等多種裝飾藝術于一身,成為了宅院中重點裝飾的對象,以此來展示住戶人家的身份地位、文化修養(yǎng)、審美情趣等。
濟南的傳統(tǒng)民居大門入口遵循傳統(tǒng)合院形制,一般設置在宅院的東南角。東南角是八卦里的“巽”,代表風,“巽地”也寓意為吉地。②民居普遍采用的是如意門、蠻子門或者垂花門,金柱大門都極其少見,采用最為廣泛的要數(shù)如意門樓了。
二、濟南后宰門街民居宅門現(xiàn)狀
后宰門街是濟南舊城的一條老街,它東起縣西巷北口,西止曲水亭街,北通岱宗街、鐘樓寺街,南鄰院后街。③
(一)現(xiàn)存?zhèn)鹘y(tǒng)宅門
后宰門街現(xiàn)已很少見保存完好的民居宅門,多數(shù)為修補過的或者翻新的。目前原貌保持比較完好的有86號田家公館、57號、108號宅院的大門。
田家公館建于清末,其最內側院落的宅門不同于其他宅門,是隨墻門的形式,并且當時建造時可能是受到基督教和宗教的影響,從街上的基督教堂和府學文廟等可以看出,從而融合了歐式和中國傳統(tǒng)道教、儒教建筑元素。宅門方形墻體略高出院墻,開一圓形門洞,因而此門也稱“月洞門”,頂上覆卷棚小瓦檐,采用板瓦仰鋪,筒瓦嚴絲合縫相扣在板瓦上的形式。瓦勾頭上雕刻生動的獸面紋,滴水上雕刻的則是寶相花和卷草紋。再往下是一排折面菱形的瓦檐,十分別致,瓦檐下的墻裙水平分為三部分,門洞四角雕刻精美的云紋,搭配朱紅色門扇,頗有道教仙風道骨之風氣。宅門右側院墻最頂端用筒瓦和板磚塑造出了圓角四方形的西式墻體,下端銜接板瓦與滴水,其下是利用筒瓦兩兩相背組合成花式檐頭,而墻體主體則用2厘米左右的方形磚搭架出鏤空的“Ⅱ”形墻面。但左側墻面年已失修,粗糙地用白漆抹面,頂端僅僅錯落搭架著紅磚。雖然田家大院內的正房、西廂房及南院門都保存的比較完好,但由于院落現(xiàn)已分為不同戶的人家居住,院內雜物亂堆亂放,連走路都比較困難,著實可惜了院內以自然山石堆砌的照壁以及雕刻精美的門樓。
57號院的宅門不如田家公館的獨特,但是卻是傳統(tǒng)的如意門形式。筒瓦與板瓦相扣組成卷棚小瓦檐,筒瓦前端設三角形釘帽,正脊由簡單的線腳裝飾,兩端有魚形螭尾,檐下由方形磚交錯擺成菱形花紋。宅門主體由條形煤灰磚砌筑而成,木扇門已被重新漆飾過,上有銅制鋪首,金色門釘已脫落二三。
(二)翻新民居宅門
后宰門街現(xiàn)如今的院落宅門都進行了翻修,如23號院、5號院、同元樓飯莊、萬家宅院等。
23號院的宅門是傳統(tǒng)的如意門,頂上小瓦檐垂直劃分為三種形式,中間部分單獨仰鋪一層板瓦,往兩側有兩排板瓦倒扣相嵌,最邊上則分別是兩排筒瓦覆蓋,其上有釘帽,頂端形成“貓頭”,整排瓦檐有滴水,但其上雕刻粗糙模糊,與舊時保留下來精美的雕刻相去甚遠。值得注意的是,小瓦檐上有秀美俊俏的“元寶脊”,同樣分為兩段,中間為板瓦交錯形成的鏤空花紋,兩端為逐層升高翹起的脊臂,形成弧形曲面,整體好似清代宮廷女子的“騎頭”。門頭中部掛有“船土坊”的紅色匾額,兩側為承托屋檐的墀頭,門為黑漆木門,無鋪首與門釘,下有方形門枕石,墻面由同樣的方形石塊砌成,兩側掛上自題的紅底金字楹聯(lián)。
5號院的宅門則采用的是金柱大門的形式,門扇后退至金柱位置,兩側以石墻填充。屋頂全部使用筒瓦覆蓋,墀頭也全都以水泥抹平。但不同于23號院的如意門,將檐枋漆飾為紅色,其下椽頭頂端飾“卍”字形彩繪,但椽子尺度明顯過大不符常規(guī),應該只是模仿形式而非結構作用。門頭的額枋為滿副匾額,下方以木質雀替裝飾,但其鏤空的形式也略顯粗糙。門扇為黑漆木門,其上還有紅色線條與金色題字裝飾,無鋪首而采用近代的門栓代替,其下也無門枕石。但在宅門最前端分別有一對抱鼓石,頂上有坐式麒麟獸。
(三)總體藝術特色
后宰門街的傳統(tǒng)民居大多都只剩下翻新的宅門,且多為如意門的形制,只有少數(shù)院落采用了金柱大門或其他組合形式。總體來看,都分為三段式——卷棚瓦檐、門頭、門身。屋檐采用板瓦鋪設居多,略微講究的住戶會使用若干筒瓦覆于其上,頂部是別致的元寶脊或傳統(tǒng)的正脊與鴟吻。檐下墀頭分段雕花,承托瓦檐并銜接墻身,但其理應是重點裝飾的部位,以體現(xiàn)戶主的身份地位、文化審美等。額枋多掛匾額,門扇統(tǒng)一為黑漆木門,鋪首或門釘之類的裝飾都為金色,對比鮮明。門下多設簡易門枕石,無裝飾。
宅門整體因石制而顯穩(wěn)重,又因門小而顯玲瓏,還因獨特的小瓦檐屋頂而顯俊秀。
三、目前出現(xiàn)的問題及保護傳承原則
(一)目前出現(xiàn)的問題
由于濟南后宰門街緊鄰歷史文化街區(qū)“芙蓉街”,因此,出于商業(yè)或其他目的,許多傳統(tǒng)民居也不可避免地被進行了改造。目前出現(xiàn)了以下一些問題:
1.傳統(tǒng)民居宅門破壞的較為嚴重。即使有保存完好的宅門,其墻壁的坍塌、磚面的剝落也十分嚴重,最可惜的是,幾乎所有宅門的屋檐上都搭落著糾纏雜亂的電線,遮擋住了后面精美的脊飾。
2.“以新代舊”。一些傳統(tǒng)的宅門年已失修,恐實在無法完整恢復全貌,加之現(xiàn)在古建筑對旅游業(yè)有十分強勁的推動作用,因此,居民們便重建仿造同樣形式的宅門以期來“保留”舊時風貌。但在對建筑藝術沒有深刻理解的情況下,做出來的新式宅門最多也只能是“有其形,無其神”,甚至可能連最基本的形式模仿都相差太遠。
3.大多數(shù)保存完好的宅門上卻都掛著“謝絕參觀”的牌子,不愿外人參觀宅院。游客的參觀確實會影響居民的生活,但是謝絕參觀也著實可惜了這些精美的建筑藝術,因而這種矛盾仍需政府和居民共同的協(xié)商努力來解決。
(二)保護傳承原則
1.保護原則
首先,對傳統(tǒng)民居宅門的保護不能僅僅從個體上來進行,而應該聯(lián)系起整個院落、建筑群、街道、周邊環(huán)境以及整個城市文脈,把握整體性原則。只有完整地保護與協(xié)調好整個民居體系,才能使單體建筑在其中展現(xiàn)它應有的光彩。
再次,不論是對宅門這個建筑單體還是對整個傳統(tǒng)民居進行保護,最終目的都不是利用淺顯的形式上的復制來保留舊時的藝術,而是對建筑藝術傳達出來的特殊的藝術、文化氣息,同時也是對一個地區(qū)、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及情感訴求的保護。
然而,對宅門藝術的保護必須要以現(xiàn)實生活為前提,藝術也是為了提升生活的層次與境界而存在的,不能為了保護藝術而犧牲居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因此,對于民居宅門應該分情況來進行保護——對藝術價值較大、保存較完好的宅門及院落,應當單獨作為歷史文化遺產(chǎn)來保護與修復,不再讓居民入住而繼續(xù)破壞原貌;而對于普通的宅門則應針對瓦檐、墀頭、額枋、掛落、門拔、門枕石等重點裝飾部位進行統(tǒng)一的專業(yè)修復,不再粗制濫造得到反效果。
2.傳承原則
趙農先生曾書:“復歸應僅僅是一種過渡,而不是結果。④”我們對藝術形態(tài)的保護同樣應該作為一種手段,而非目的。
但首先,對傳統(tǒng)宅門形式上的審美藝術應做到深入理解、掌握、并傳承。后宰門街傳統(tǒng)民居的大多數(shù)宅門都只模仿了舊時的大致形式,但局部構件例如脊梁、瓦片、墀頭、門枕石的雕刻藝術,椽頭、雀替、門扇上的彩繪藝術等都毫無體現(xiàn)或盲目修飾。此舉不僅破壞了建筑藝術的“原真性”,同時還會對藝術形態(tài)的傳承造成消極的反作用。因此,應對各個部件的結構、裝飾做細致的分析歸類,例如雕刻的材質、紋樣、題材、寓意;彩繪的色彩、圖案等,以此來恢復宅門的形式美感。
其次,精湛的藝術必然由優(yōu)秀的工藝技術來完成?,F(xiàn)如今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傳承情況不容樂觀,也許更多的是因為傳統(tǒng)建筑技術的流失,因此對藝術的傳承同時要從工藝出發(fā),保護好了源頭,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水流。
但是最為關鍵的應該還是對其歷史價值與文化內涵的傳承,傳統(tǒng)民居宅門由于其獨特的性質,被賦予了多重功能與意義。通過對表面藝術形態(tài)的延續(xù),而使建筑文化源遠流長。
四、結語
濟南傳統(tǒng)民居的宅門藝術集中體現(xiàn)著當時的工藝技術水平和藝術審美,但隨著城市社會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由于普通居民缺乏對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保護意識,盲目改建或修補,致使民居受到破壞與改變也是不可避免的,加之多年的風雨侵襲,傳統(tǒng)建筑風貌更是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宅門作為一所民居的“門臉”,凝聚著寶貴的建筑藝術精華,因此對其藝術形態(tài)的保護與傳承是迫在眉睫的。我們需要將其珍貴的民間藝術流傳下去,來保留濟南自身的地域性建筑風格,使?jié)系膫鹘y(tǒng)院落擁有永久的生命力。
注釋:
①解煥新,賈玉嘉.膠東民居的璀璨明珠--李氏莊園[J].走向世界,2015(40).
②王暉,張越,孫洪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在北京四合院中的體現(xiàn)[J].遼寧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03).
③姜波.后宰門的記憶[J].走向世界,2007(12).
④趙農.鑒古知今—中國傳統(tǒng)圖形的現(xiàn)代化[C].兩岸三地中國傳統(tǒng)圖形與現(xiàn)代視覺設計學術研討會,2004.
參考文獻:
[1]王輝,趙琳.在秩序與詩意之間--試析濟南傳統(tǒng)合院民居的地域特色[J].小城鎮(zhèn)建設,2005(07).
[2]解煥新,賈玉嘉.膠東民居的璀璨明珠--李氏莊園[J].走向世界,2015(40).
[3]王暉,張越,孫洪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在北京四合院中的體現(xiàn)[J].遼寧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03).
[4]張蕾.濟南老城城市空間特色研究[D].福州:華僑大學,2014.
[5]姜波.后宰門的記憶[J].走向世界,2007(12).
[6]趙農.鑒古知今—中國傳統(tǒng)圖形的現(xiàn)代化[C].兩岸三地中國傳統(tǒng)圖形與現(xiàn)代視覺設計學術研討會,2004.
[7]汪之力.中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8]李秋香.北方民居[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9]沈曉輝.門飾藝術[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4.
[10]周貴生.北京老宅院門樓[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6.
[11]閻瑛.傳統(tǒng)民居藝術[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