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琦+王浩浩
蛋雕藝術在我國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婚娶、慶壽、得子之時,為圖吉祥如意贈送的紅雞蛋,就是我國蛋雕藝術的最初形態(tài)。描繪上花鳥、魚蟲、臉譜等圖案的彩蛋則是蛋雕藝術的前身。經過多年演變,人們將各種禽蛋鉆孔掏空,再在蛋殼表面雕刻精美圖案,便成了具有欣賞價值的蛋雕藝術品。蛋雕藝術傳承人清浦吳小琦女士在古老的蛋雕藝術中,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賦予蛋雕藝術新的生命,并廣泛傳授和推廣蛋雕藝術,使蛋雕藝術在淮安大地以新的形式延續(xù)。
一、蛋殼易朽,制作不簡單
吳小琦的蛋雕制作首先是選蛋,蛋都是從市場上買來的普通雞蛋或鴨蛋,但選材要求較嚴苛,蛋的光潔度、色澤、形狀等都需要與所要創(chuàng)作的主題相應,稍有瑕疵即棄。一般一盆雞蛋,能夠被選中做蛋雕的不過2、3枚。而后是蛋殼處理,用刻刀等尖銳的利器對蛋進行鉆孔處理,再用針筒抽蛋液,抽蛋黃時格外小心,因蛋黃較粘稠,用力不當很容易碰破蛋殼。抽取蛋液后的蛋殼,由于蛋殼內壁還會有殘留蛋液,時間久了便會腐臭變質,因此還要再用漂白水、清水等對蛋殼進行清洗,最后還要用福爾馬林溶液對蛋殼內壁進行消毒,這樣才完成蛋殼處理的工序,在蛋殼上進行創(chuàng)作。 雕刻之初,要定標線。將蛋殼固定,在蛋殼上依據設計圖稿將等分線,畫好行線,然后在固定位置將細部圖案畫上。接著就可以運用雕刻刀和鏟底刀進行圖案雕刻了。蛋殼的雕刻形式多種多樣,雕刻內容也是豐富多彩,可以在蛋殼上刻字,雕刻各種植物花卉,還可以雕刻各種動物,甚至可以在蛋殼上雕刻人物肖像。
二、以刃代筆,顯深厚功力
吳小琦的蛋雕能把一幅幅平面的圖像,雕刻到弧形的蛋殼表面,又使其不失真,線條精美而嚴謹,刻畫的圖像栩栩如生,顯現出她堅實的藝術功底與應變能力。吳小琦自幼受家風熏陶,學習蛋雕藝術,雕刻技藝日臻成熟,形成自己特色鮮明的創(chuàng)作風格。她的每一件蛋雕作品耗時少則一星期,多則一月,每雕刻一筆,都如履薄冰,細致入微,蛋上最細的線條不到1毫米,還要結合鏤空雕、淺浮雕、陰雕、陽雕、透雕的工藝,難度可想而知。但她卻能僅以簡單的工具輔以彩繪就可以在薄薄的蛋殼上雕刻出人物肖像、花鳥魚蟲、田園風景、詩文字畫,主輔相襯十分得當,惟妙惟肖。從古代帝王將相到現代名人,個個形象逼真,活靈活現;那野鴨閑游、畫眉小憩的悠然自得和眉眼微睜的形象讓人如醉如癡;那田園耕作,花香鳥語使人心曠神怡;那正面肖像,背面妙語詩文,將書法融匯其中的蛋雕作品更讓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耙匀袨楣P,游刃薄卵,蛋丸雕大千,微粒載千古!”是吳小琦創(chuàng)作蛋雕作品的真實寫照。
三、不忘傳承,礪創(chuàng)新之舉
家族傳統(tǒng)的蛋雕技藝被吳小琦視若珍寶,但她并沒有獨享這項技藝,她堅信藝術的生命在于傳承。近年來,她廣招“門徒”,把這項傳統(tǒng)的中華瑰寶般的技藝傳授與人,給這項藝術提供了更廣闊的流傳與發(fā)展空間。同時她還不斷研究創(chuàng)新蛋雕制作新工藝,在長期的教學與實踐中摸索出了掐絲嵌金制作法,在蛋殼的表面鑲嵌上預先捏制好的金絲圖案,然后把金絲粘貼于蛋殼表面,再粘填上固體染料,讓原本平面的圖案變得立體,增強了作品的觀賞性,為蛋雕藝術再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吳小琦在這一碰即破的蛋殼上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使它們成為藝術精品,她賦予了脆弱易逝的蛋殼化速朽為永恒的神奇力量,她也必將在蛋雕這項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道路上愈走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