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國
【摘 要】發(fā)電機處于火力發(fā)電廠的心臟部位,發(fā)電機定冷水的好壞直接影響火力發(fā)電廠的安全生產。由于系統(tǒng)發(fā)生腐蝕,腐蝕產物在空心銅線內沉積發(fā)生堵塞,導致銅線的溫度上升,溫度過高時可能破壞絕緣繼而發(fā)生嚴重機組停運事故。常規(guī)的銅防腐方法不能直接用于定冷水系統(tǒng)。本文綜述了大型發(fā)電機定冷水系統(tǒng)的運行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定冷水系統(tǒng)的腐蝕特點,提出了定冷水系統(tǒng)腐蝕防護原理。
【關鍵詞】發(fā)電機空心銅線 腐蝕 微堿性 控制防護
1 引言
如今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大中型發(fā)電機組設備普遍采用水-氫-氫冷卻方式,發(fā)電機定冷水選用除鹽水或凝結水作為冷卻介質,冷卻水水質對保證發(fā)電機組設備經濟安全運行是非常重要的。隨著亞臨界、超臨界以及超超臨界發(fā)電機組的投入運行,對發(fā)電機定冷水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根據DL/801-2002《大型發(fā)電機內冷卻水質及系統(tǒng)技術要求》對發(fā)電機定冷水水質要求為DD(25℃)<2.0μS/cm;pH(25℃)7-9;Cu2+≤40μg/L。所以采取合理的定冷水系統(tǒng)運行方式,控制銅線腐蝕,改善定冷水水質,是提高發(fā)電機定冷水系統(tǒng)運行的安全性、經濟性和可靠性的關鍵。
2 發(fā)電機空心銅線的腐蝕特征及危害
發(fā)電機定子空心銅線一般是用工業(yè)純銅制造的。純銅在不含氧的水中的腐蝕速度是很低的,僅有10-4g/(m2·h);而當水中溶有游離的CO2,使水呈微酸性或酸性,并且有氧時,銅的腐蝕速度大大加快。腐蝕后的銅線表面露出基體銅的顏色,但無金屬光澤,表面基本平整或略有些凹凸不平,管壁明顯減薄,呈均勻腐蝕的形貌。在溫度較低時,腐蝕產物呈綠色,主要成分是堿式碳酸銅CuCO3·Cu(OH)2,以及少量的氧化亞銅Cu2O;溫度較高時,腐蝕產物為黑色,主要是氧化銅CuO以及少量的氧化亞銅和堿式碳酸銅。這可能是由于溫度較高時,沉積在管壁上的堿式碳酸銅受熱分解而生成氧化銅的緣故。
工業(yè)純銅制成的發(fā)電機空心銅線在含氧的弱酸性水中腐蝕所生成的腐蝕產物,只有少量附著在腐蝕部位的管壁表面上,大部分都從管壁上脫落而進入冷卻介質中,被帶入空心銅線冷卻介質中的腐蝕產物,在定子線圈中被發(fā)電機磁場阻擋而沉積,可能導致空心銅線逐漸被銅的氧化物堵塞或同流截面減小,引起發(fā)電機線圈溫度上升,甚至破壞絕緣而發(fā)生嚴重的機組停運事故。因此,必須采取措施防止發(fā)電機空心銅線的腐蝕。
3 影響銅線腐蝕的因素
影響銅線在冷卻水中均勻溶解腐蝕的因素主要有水的pH值和溶解氧,另外水的純度對銅線的腐蝕也有影響。
3.1 溶解氧的含量
如圖1-1所示的是在中性純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對銅的腐蝕速度的影響。從下圖可以看到,隨著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增大,開始時銅的腐蝕速度增大;但當腐蝕速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如繼續(xù)增加溶解氧的含量,則銅的腐蝕速度又趨于降低。然而,我們不可能期望用向水中添加氧的方法來降低銅的腐蝕速度,因為即使加的氧量很大,也不可能使腐蝕速度比無氧或低氧時更低。
3.2 水的pH值
圖1-2示出了水的pH值對銅的腐蝕速度的影響。由于銅的的電極點位較高,因此在pH銅的腐蝕控制中是關鍵因素。將冷卻水的pH值提高到中性或弱堿性范圍,對降低銅的腐蝕都會有明顯的效果。相反,當冷卻水的pH值低于中性時,銅的腐蝕速度就急劇增加。
3.3 水的純度
實驗結果表明,在相同的pH值下,銅在DD(25℃)<1.0μS/cm的水中的溶出速率明顯低于DD(25℃)介于2.5-10.0μS/cm的水中的溶出速率。另外,冷卻水的硬度應控制在約等于零。
4 控制定冷水水質和防止銅線腐蝕的方法
為了控制定冷水水質和防止空心銅線腐蝕,應根據定冷水水質標準的要求和純水中銅腐蝕的規(guī)律對定冷水水質進行適當的控制和調節(jié)。因此,應主要從電導率、pH值以及溶解氧和二氧化碳濃度這三方面采取適當措施。目前國內外在控制定冷水水質主要有H-OH型混床旁路處理法、Na型+H型雙混床旁路處理法、Na型+H型單混床旁路處理法、添加緩蝕劑法、換水法和微堿處理法等。
5 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發(fā)現,在發(fā)電機定冷水的控制指標中,銅含量的大小是一個反應銅線腐蝕程度的指標,pH值最銅在水中腐蝕的影響很大,只要控制好定冷水的pH值,就可以有效的控制銅線的腐蝕,從而保證發(fā)電機組的安全經濟運行。
參考文獻:
[1]陳志和主編.電廠化學設備及系統(tǒng)[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6:308~313.
[2]火電廠水處理和水分析人員資格考核委員會編.電力系統(tǒng)水處理培訓教材[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23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