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法飛
老家廢物筐中的“廢物”有一把攀枝花甑子,雖然它已經(jīng)散架了,但甑梆、甑擔(dān)、甑篩和篾箍、草蓋等零部件一樣也沒有少。我敬佩長輩們的心志,我相信他們把木甑之類的物件保存下來,絕對不是想讓這些物件成為古董或是文物。他們之所以不燒不扔,是因為他們不想背“過河丟拐棍”及“飽飯三天就忘了餓肚三年”的罵名。
去年春節(jié),我?guī)q的兒子回老家。兒子跟他堂兄妹玩捉迷藏的時候,無意中在樓上發(fā)現(xiàn)了那只廢物筐。當(dāng)他看到竹碗、木盆、竹槽、木瓢及散了架的木甑時,感到很新奇,就忘了去找堂兄妹,而把竹槽穿在腳上,把木盆扣在頭頂,手拿木瓢來到我跟前,問我這是什么東西。我隨即告訴了兒子那些東西的名稱,又于當(dāng)天把木甑的零部件用水發(fā)了,洗了,并有意讓兒子幫忙把木甑箍了起來。第二天晚上,我跟母親商量用木甑蒸一甑玉米飯,讓孩子們嘗嘗,母親同意了。
當(dāng)我把滾圓勻稱且金黃金黃的玉米飯擺上桌子,并輔以四菜一湯的美味時,我兒子及他的堂兄妹們居然只嘗了一口就說不好吃,而且還說:“這東西,本來就是喂豬的嘛。”說完,就想離開飯桌。我生氣地叫住他們,讓母親給他們講講那把木甑都蒸過些什么。母親眼里噙著淚花,擺擺手說:“算了,算了,別為難他們。如今黨的政策好,讓他們享享福。但愿那把甑子永遠(yuǎn)不蒸過去不得不蒸的東西。”
晚上睡覺的時候,兒子問我:“奶奶怎么哭了?”我說:“奶奶是為你們過上幸福的日子而哭的。”兒子又問:“我們過上幸福日子了,她怎么不笑,還哭呢?”我直截了當(dāng)?shù)鼗卮鹫f:“因為你們不愿吃玉米飯。”為了讓兒子明白其中的道理,我向他講述了那木甑曾經(jīng)蒸過苦蕎、青稞;蒸過南瓜葉、芭蕉根;蒸過豆腐渣、泥山藥;蒸過樹皮草根這些東西。這些東西要比玉米飯難吃許多倍,但曾祖父吃了,爺爺吃了,爸爸及叔叔們也吃了,正是這些東西救了我們的命。兒子雖然沒有完全理解,有的內(nèi)容甚至連聽也聽不懂,但我還是講了,特別對五八五九年及“文革時期”,我講得很是投入,很是動情。因為“越窮越光榮”的口號在我的腦海里總是想藏藏不住,想抹抹不去。的確,那木甑從我記事開始,就是正常年景,蒸的都是包谷飯,只有到了逢年過節(jié),才偶爾蒸一甑包子饅頭或是大米飯。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xù)到八十年代才陸續(xù)有所改善。
時代的列車滾滾向前,如今實現(xiàn)電氣化了,大多數(shù)人家煮飯都用電飯煲。木甑黯然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再說那玉米面,就我們寨子而言,自從進(jìn)入八十年代末期,的確就沒有人再用來做玉米飯吃了。田多的,大米已是自給自足。田少的,就用玉米釀酒、喂豬,然后賣了白酒、肥豬買大米。要是哪家設(shè)宴吃的米差一點,還會背上吝嗇小氣的名聲。
木甑,那把閑置了近十年而又被我箍起來的木甑,不知道可曾被母親及家人又使用過。從各種情況估計,那木甑可能又被放置在不起眼的“廢物筐”中,成為一道讓人追憶苦澀歲月的風(fēng)景。
(選自《含笑花》2014年第2期)
心湖漣漪
甑子,是古代一種類似木桶但底部為竹篾編成的向內(nèi)拱的圓錐狀的炊具。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里,甑子連同那些難以下咽的野物,陪伴很多人家渡過了難關(guān)。如今時代在發(fā)展,生活日漸富裕,甑子已經(jīng)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苦澀歲月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