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學教授,考查報考她的研究生時,畫掉得分最高的學生,取了分數略低的第二名。
她說:“我在進行一項心理追蹤研究,或者說是吸取教訓?!?/p>
她是德高望重的學者,在專業(yè)范圍內頗有建樹。別人一定要她講講錄取標準。
她緩緩地說:“我已經招了多年的研究生,我希望我所熱愛的學科,在我的學生手里發(fā)揚光大。老一輩畢竟要逝去,他們是漸漸黯淡下去的蒼藍;新的一輩一定要興旺,他們是漸漸蘇醒過來的嫩青。選擇什么樣的接班人呢?以前,我總是挑選那些得分最高,看起來兢兢業(yè)業(yè)、學習刻苦、埋頭苦干,像雞啄米一樣片刻不閑的學生。
“我想,唯有熱愛,他們才會如此努力,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他們應該是最好的。在私下里,我稱他們?yōu)椤啻蟪鹕钚偷膶W生。
“許多年過去了,我有從容的時間,以目為尺,注視他們的腳步,考查他們的經歷,以檢驗當年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
“我發(fā)現自己錯了。在未來的發(fā)展中,生龍活虎、富有潛質并且寵辱不驚,成為真正學科才俊的,是這樣一種人:表面上,他們像獅子一樣悠閑,甚至有點漫不經心和懶散,小的成績并不能鼓勵他們,反而讓他們藐視、淡漠。
“對于導師的指導和批評,他們往往是矜持而有保留地接受,看起來不是很虛心,多少有些落落寡合,經常得不到眾口一詞的稱贊。失敗的時候,他們幾乎不氣餒灰心,也不需要鼓勵;輝煌的時候,顯不出異樣的高興,仿佛對成就有著天然的免疫力。他們的面部表情總是充滿孩子般的好奇,洋溢著一種快樂,我稱之為‘歡喜型。
“苦大仇深型的學習者,主要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追求科學知識以給自身帶來的優(yōu)裕。一旦達到目的,他們對科學本身的摯愛漸漸蒸發(fā),迅速代之以新的優(yōu)化生存狀態(tài)的努力。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自然無可厚非;作為學業(yè)繼承者,他們卻不是最好的人選。
“歡喜型的學習者,也許一開始,他們走得并不快。但是,心中的愛好,猶如不斷噴發(fā)的天然氣,始終燃燒著熊熊的火焰,風暴也無法將它吹熄。在火光的引導下,歡喜型的人邊玩邊走,興趣盎然地不斷攀登,不會因路邊暫時的風景而停下腳步,直到高遠的天際?!?/p>
最后,心理學教授說:“面對世上所有的事時,人都可以被劃分成‘苦大仇深型和‘歡喜型。比如讀書,若是為了一個急功近利的目的而讀,時過境遷,就會與書形同陌路。如果真是愛好、喜歡,就會永遠將書安放枕邊,夢中與書相會。”
(秋 偉摘自微信公眾號“畢淑敏”,鄺 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