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夢寧
周恩來(一八九八—一九七六),字翔宇。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創(chuàng)建人和領導人。周恩來同志的卓著功勛、崇高品德、光輝人格,深深銘記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在抗戰(zhàn)期間,其所撰的部分挽聯,也足可見其對傳統(tǒng)詩聯創(chuàng)作的嫻熟與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學養(yǎng)。
戴安瀾,國軍名將,黃埔系骨干之一,安徽省無為縣人。一九四二年,率第二零零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zhàn)。取得同古會戰(zhàn)、收復棠吉等戰(zhàn)功。一九四二年五月在郎科地區(qū)指揮突圍戰(zhàn)斗中負重傷,在緬北茅邦村殉國。消息傳到重慶,各界深表哀悼,周恩來題寫挽聯『黃埔之英,民族之雄?!唤o予戴安瀾將軍高度評價。
蔡元培,字鶴卿,號孑民,一九一二年一月,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蔡元培被任命為教育總長。赴任后,即躬體力行,除舊布新,積極改革教育。袁世凱在北京就任總統(tǒng)后,蔡任教育總長僅數月即行辭職,赴德國留學。一九一六年秋,應北京政府教育總長范源濂之邀回國,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前后十年,提倡學術自由,鼓勵新思想新文化,提攜年輕后進,使北大涌現出陳獨秀、李大釗等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風云人物,也使北大成為新思想、新文化的中心。一九四零年三月,病逝于香港。周恩來撰挽聯:
從排滿到抗日戰(zhàn)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
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對聯以蔡先生生涯為經緯,概括和褒揚了他的功業(yè)。
一九三九年九月,著名經濟學家吳承仕不幸病逝。吳之所以受人欽佩,不僅由于其學問淵博,而且在于他思想經歷之曲折,他曾是清末舉人,但在三十年代卻接受了馬列主義,并成為中共黨員,為抗日救國、爭取民族解放的壯麗事業(yè)戰(zhàn)斗不息,直至獻出了寶貴生命。一九四零年四月,在吳承仕先生追悼會上,周恩來撰寫挽聯:
孤懸敵區(qū),舍身成仁,不愧青年訓導;
重振國學,努力啟蒙,足資后學楷模。
一九三九年六月,國民黨第二十七集團軍楊森部包圍湖南平江嘉義新四軍留守通訊處,殺害通訊處負責人、新四軍上校涂正坤等十人。
平江慘案發(fā)生后,周恩來在中共中央南方局會議上談形勢,指出在力爭局勢好轉的同時應準備應付突然事變。強調黨的工作方式和斗爭方式須作必要的改變。八月,延安各界人士舉行追悼平江慘案遇害烈士大會,周恩來送了一副挽聯:
長夜輒深思,團結精誠,仍是當今急務;
同胞須猛省,猜疑磨擦,皆蒙日寇陰謀。
張季鸞名熾章,辛亥革命后,一九一三年主編《民主報》,因揭露袁世凱的賣國及鎮(zhèn)壓民主革命的罪惡行徑,被捕入獄。一九一七年又因披露段祺瑞之反動丑聞,再次被監(jiān)禁。出獄后任《中華新報》主筆,繼續(xù)為民主進步運動而吶喊。一九二六年與吳鼎昌、胡政之接辦《大公報》,任總編輯兼副總經理?!壕拧ひ话恕皇伦兒?積極主張共同抗日,連續(xù)報道紅軍長征,揭露日汪偽約,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報紙之一。一九四一年九月,因患肺結核病逝于重慶南岸汪山。張逝世后,重慶新聞界和社會各界人士舉行追悼會。周恩來獻上一副挽聯:
忠于所事,不屈不撓,三十年筆墨生涯,樹立起報人模范;
病已及身,忽輕忽重,四五月杖鞋失次,消磨了國士精神。
上聯對張先生的一生作了高度的評價與贊揚,下聯敘述了張先生病逝前與病魔搏斗的情況,聯語表達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憂時從不后人,辦文化機關,組救亡團體,力爭民主,痛掊獨裁,哪怕冤獄摧殘,宵小枉徒勞,更顯先生正氣;
歷史終須前進,開國事會議,建聯合政府,準備反攻,驅逐日寇,正待吾輩努力,哲人今逝世,倍令后死傷神。
此為周恩來挽鄒韜奮聯。一九四四年七月,著名的新聞學家、報刊政論家鄒韜奮因病不治辭世,年齡未及五十歲。他一生創(chuàng)辦和主編的報刊有《教育與職業(yè)》、《生活》周刊、《時事新報》、《生活日報》、《全民抗戰(zhàn)》和《大眾生活》等。同年十一月,周恩來作了這副挽聯。全聯八十二字,是至今所見到的周恩來撰寫的最長一副對聯。
上聯評價死者經歷、事業(yè)及其精神,下聯陳說抗戰(zhàn)政治形勢及其發(fā)展方向。全聯以寫實敘事風格見長,又寓理于其中,人物與事件融于一體,表達出了挽聯作者的悲痛哀傷。
范旭東,近代中國化學工業(yè)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一八八三年,范旭東出生在一個清貧之家,少年時代范旭東曾就學于受梁啟超思想影響較深的湖南時務學堂。一九一二年,范旭東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yè)后回國。一九一四年,范旭東于塘沽著手籌建久大精鹽公司,精鹽頗受國人歡迎。一九一七年,他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創(chuàng)辦永利制堿公司。一九四五年十月,范旭東身患急性肝炎,經醫(yī)治無效,與世長辭。周恩來挽聯以表痛惜之心:
奮斗垂卅載,獨創(chuàng)永利久大,遺恨渤海留殘業(yè);
和平正開始,方期協(xié)力建設,深痛中國失先生。
安危誰與共;
風雨憶同舟。
張沖(一九零三——一九四一),浙江省樂清人。曾參加『五·四』運動,是國民黨中堅持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少數人士之一??谷諔?zhàn)爭期間,曾任國民黨代表,與周恩來相處五年,為國共合作,為團結抗日做了大量有益工作,一九四一年不幸病逝。周恩來撰此挽聯意為:你英年早逝,今后革命事業(yè)的安和危,誰來與我共同操心呢?想想過去幾年里,我們如同坐在同一條船上,與狂風暴雨搏斗,歷經艱險和鍛煉。在成語『安危與共』、『風雨同舟』中加入『誰』、『憶』二字,寥寥十字,確切恰當,更顯感情真摯,寄意深沉。
失地未收回,虎威昭垂蘆溝月;
綿陽驚不起,鵑聲啼破錦江春。
宋哲元(一八八五——一九四零),山東省樂陵人,字明軒。行伍出身,著名抗日將領。歷任國民黨二十九軍軍長、察哈爾省主席等?!罕R溝橋事變』后,宋哲元發(fā)誓『寧為戰(zhàn)死鬼,不作亡國奴』。后來,毛澤東在給宋哲元的信中曾贊揚『先生情殷抗日,曷勝仰佩,曩者日寇入關,先生奮力邊陲,慨然御侮,義聲所播,中外同欽』。一九三八年春,任一戰(zhàn)區(qū)副司令,病發(fā)后辭職休養(yǎng),一九四零年四月病逝于四川綿陽。
國難方殷,老成凋謝,愿先生精神不死;
抗戰(zhàn)正急,團結瀕危,幸同胞萬眾一心。
徐謙(一八七一——一九四零),法學家,字季龍。原籍安徽省歙縣,生于江西省南昌,進士出身。歷任廣州革命政府司法部長、最高法院院長、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中央政府委員臨時聯合會議主席、國民黨政治會議常委和軍委主席團委員等職。曾參加巴黎和會,拒絕在和會上簽字,積極推行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反對蔣介石清共防共,被蔣介石通緝,長期隱退香港。一九四零年九月病逝。有《民約總論》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