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華
“兩個娘子小身材,捏著腰兒腳便開;若要嘗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頭來?!?/p>
這是南宋女詞人朱淑貞的《詠箸》詩。中國是筷子的發(fā)源地,筷子古代叫“箸” 或“筋”,具有挾、挑、撥、拌、扒等功能,是中國的主要進食工具。古往今來,小小一雙筷子,發(fā)生過不少引人入勝的趣事。
筷子是何人發(fā)明、何時產(chǎn)生,史無記載。在中國東北地區(qū),人們傳說筷子是大禹發(fā)明的。大禹日夜與洪水搏斗,珍惜每分每秒。一次,他饑餓難忍,立即架鍋煮肉充饑,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又不想等肉在鍋中冷卻而浪費時間,便隨手折下兩根樹枝,把肉從鍋湯中挾出進食,其他人也爭相仿效,此為筷子的雛形。
在江蘇一帶,傳說商代紂王吃飯時總是諸多挑剔,結(jié)果很多廚師為此而喪生。紂王的寵姬妲己也知道他難服侍,所以每次用餐時要事先品嘗。一次,妲己嘗到有些菜肴太燙,而紂王又急于要吃,為討其歡心,便取下頭上的兩枝玉簪將菜挾起來,吹涼了送到紂王口中。日復一日,這種挾菜方式傳到民間,筷子便產(chǎn)生了。由此算來,筷子的使用已有3000多年歷史了。
失匕箸《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先主備傳” 中說:劉備與漢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等密謀誅殺曹操。在一次宴會上,曹操從容地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以為韜光養(yǎng)晦之計被曹操識穿而大驚,手上的筷子都掉到地上了,只得借口雷震受驚來掩飾自己的失態(tài)。劉備手中小小的兩只箸,險些誤了大事。這便是“失匕箸” 的典故,后稱受驚失措為“失箸”。
張良借箸《史記·留侯世家》記載了“張良借箸”替劉邦籌劃戰(zhàn)局的故事。漢楚相爭時,酈食其想了一個“強漢弱楚”的計謀,向劉邦獻計,叫劉邦分封六國后代,以孤立楚王、壯大自己。正在吃飯的劉邦接受了酈食其的建議,這時,軍師張良進來,劉邦一邊吃一邊把“弱楚強漢”計劃說了一遍。張良連稱不可,并順手拿起筷子在飯桌上畫來畫去,說明統(tǒng)一與分封的利害關(guān)系與分封的危險性。劉邦一下子醒悟過來,他來不及把嘴里的飯咽下去,連忙吐出來,罵著說:“這個書呆子,這么不懂事,差點壞了老子的大事!”于是,劉邦馬上下令,把那些刻好的印信全都銷毀,中止了分封六國后代的做法。后來,“張良借箸”這一典故,用來形容能一眼看出事物中的弊端。
折箸斷婚《新唐書列傳》中記載,唐宣宗準備以永福公主下嫁士子于琮為妻,但永福公主未答應(yīng),于是她有意在進膳時折斷一根筷子。唐宣宗知道此女不愿為士子之妻,便另以一位廣德公主下嫁于琮,這就是“折箸斷婚”典故的由來。明代相傳,劉伯溫初見明太祖朱元璋時,太祖方食,即以筷為題讓劉伯溫作詩,以觀其志。劉伯溫見太祖所用筷子乃湘妃竹所制,即吟曰:“一對湘江玉并肩,二妃曾灑淚痕斑?!彼娞婷媛恫恍贾?,遂高聲續(xù)吟:“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留侯一箸間。”劉伯溫《詠竹箸》詩,巧借“張良借箸”的典故,道出自己之政治抱負,最終博得了明太祖的賞識。
清乾隆年間傳說,微服私訪的馬縣令路過牛家溝,忽聞悲愴的啼哭聲,縣老爺擠進圍觀的人群,只見山坡下田埂邊躺著一剛剛氣絕的農(nóng)夫名叫王鐵山,哀哭者是死者年輕的妻子王氏。馬縣令從王氏的哭聲中覺察出某種異常,她聲響而不悲,音尖而不顫。于是向圍觀鄉(xiāng)親打聽情況。得知是剛吃王氏送的午飯而氣絕身亡??h令遂將王氏帶回府衙,另找法醫(yī)和當?shù)孛t(yī)共同分析案情。大家疑心問題出在飯萊上,可經(jīng)檢驗沒有問題。一位老中醫(yī)指出問題出在死者用過的柳筷上,此言一出,四座皆驚。原來,柳筷本身無毒,而死者吃的栗子燒老母雞也無毒,可是三者不可同時進食,因為食物有相克的禁忌。經(jīng)過審詢,王氏招供了。原來是她勾搭上一個醫(yī)生,兩人密謀設(shè)下毒計。原本以為做得天衣無縫,沒想到縣令明察秋毫,在老中醫(yī)的協(xié)助下,弄清了謀殺案的來龍去脈,為死者申冤昭雪,并將兇手緝拿歸案。
此外還有韓凝禮用筷子預卜唐玄宗平叛的勝敗、趙達借筷子預言吳國的興衰的傳說。更為荒唐的是,五代后唐廢帝用筷子任命宰相,他不管愚賢忠奸,把候選人的名單放入瓶中,然后用筷子去挾,挾到誰的名字,便由他來擔任宰相,此舉成為千古笑柄。
1972年,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首次訪華,周恩來總理舉行國宴宴請尼克松一行,尼克松吃完把筷子放下后,加拿大多倫多的一位記者,把尼克松使用的筷子搶了,插在西裝的兜里就離開會場,收藏家向他買這雙筷子,最高價錢竟出到了兩千美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