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蔭
貔貅(píxiū),是中國古書記載和民間神話傳說的一種兇猛的瑞獸,曾為古代兩種氏族的圖騰?!妒酚洝の宓郾炯o》上說:“(軒轅)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币蛑鷳?zhàn)有功,貔貅被賜封為“天祿獸”,專為帝王守護財寶,也是皇室象征,稱為“帝寶”。又因其專食猛獸邪靈,故又稱“辟邪”。中國古代風水學者認為貔貅是轉(zhuǎn)禍為祥的吉瑞之獸,據(jù)說它是龍王的第九個兒子卻勝父千倍,有二十六種造型,七七四十九個化身;龍頭、嘴大似金蟾;馬身而鱗甲,似獅而麒麟足;毛色灰白,身后有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相傳其神通特異,能騰云駕霧,號令雷霆,降雨開晴,辟邪擋煞。它在天上負責巡視,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因其兇猛威武,古時候人們也常用來代稱軍隊、勇士。又因其有嘴無肛,能吞天下金銀珠寶而只進不出,民間多以其鎮(zhèn)宅聚寶。
今所見最早之貔貅形象的藝術作品上可追溯到漢代,多為帶翼的四足獸,其造形可能傳自西亞。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貔貅的形象變得更加概括抽象,裝飾意趣更濃。從現(xiàn)存的石刻及玉雕貔貅可以看出其外形極富曲線美,氣韻連貫,昂首挺胸,張嘴吐舌,氣宇軒昂。
舞獅可謂人盡皆知,逢年過節(jié)又或者商家重大活動時,都會見到敲鑼打鼓的舞獅。但是比舞醒獅更具霸氣的貔貅舞,你又有沒有聽說過?獅雖然兇猛,跟神獸貔貅比起來,還遜色三分。而在廣州黃埔大坦村民間流傳的貔貅舞,則是已經(jīng)有幾百年歷史。
在今年3月初,第13屆廣州民俗文化節(jié)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在廣州黃埔南海神廟隆重舉行。廣州黃埔區(qū)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貔貅舞分會與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聯(lián)合演出根據(jù)明末清初客家民間貔貅舞改編的舞蹈,在大賽中奪得金獎。
客家村里貔貅舞
在明代屠隆(1541-1605)的《白榆集》,就有“粉面妖童歌十行,鐵騎貔貅舞千隊”的詩句,說明最晚明朝萬歷年間已經(jīng)有貔貅舞。黃埔貔貅舞又稱“客家貓舞”,據(jù)《大坦吳氏直系世譜》(光緒二十四年抄本)記載,明末清初,一支吳姓的客家人因戰(zhàn)亂、人口繁衍等原因從梅縣白渡鎮(zhèn)遷來大坦村(原屬增城)。大坦村先人從梅縣時期就一直有習武的傳統(tǒng),并且在武術訓練和表演過程中衍生出舞貔貅。由此推斷,大坦村貔貅舞大概形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同許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一樣,它主要是通過口傳身教的方式代代相傳。
關于貔貅舞的起源還有一個傳說:紫微仙人上山時遇見一只兇猛無比的貔貅。想把這只貔貅引下山。誰知,這只貔貅一會兒懶洋洋的伸腰蹬腿,一會兒伏下身子面露兇相。仙人靈機一動,想到七十二變的孫悟空。于是就喚來一只青猴。機靈的青猴在貔貅身邊躥來躥去,把貔貅弄得團團轉(zhuǎn),于是就隨著仙人下了山。后來,人們根據(jù)這個傳說演繹出貔貅舞,其中紫微仙人的形象是大頭佛,青猴及黃猴都是孫悟空的化身。
貔貅舞類似漢族民間的舞獅子,但貔貅的相貌神態(tài)和獅子不同,貔貅舞需要表演出撲食、翻滾、搔癢、戲水到登上塔頂采青等復雜的舞蹈花樣和形式動作,沒有武功基礎是不行的。同時,貔貅舞在宗祠前表演,也可以增加宗族凝聚力。貔貅舞也同樣衍生出祈福驅(qū)邪的喜慶涵義,當?shù)乜图胰宿k喜事、逢年節(jié)、甚至開店鋪、建新房、單位落成典禮,都要表演貔貅舞,以祈求好運,喜慶吉祥和驅(qū)邪除煞,保佑平安。
貔貅起舞看門道
黃埔貔貅舞分會會長吳煥東是當?shù)仵魑枵崎T人,第六代傳承人。據(jù)其介紹,他們舞的貔貅,因形象為貓頭獅身,當?shù)厝擞纸小柏埫妾{舞”、“客家貓舞”,有時也簡稱為“獅”;每次出現(xiàn)都是一只“貓乸”(母貓)帶著一只“貓仔”(小貓);領舞或伴舞的有大頭佛(也有稱沙和尚),慈眉善目,兩耳垂肩,眉心一顆朱砂痣,身穿僧服,手執(zhí)葵扇和“青”(樹枝);有猴哥,又稱孫悟空,猴子模樣,身穿短打衫褲,扎紅腰帶,手拿香包。
他們每次出演之前,首先到祠堂擲茭,擇定良辰吉日吉時,舉行“採青”儀式,一般就是到山上或村外摘一棵青蔥嫩綠的樹枝回來,供在祖師爺?shù)纳裎磺埃ā蔼{頭”也供在神位邊上)祭“獅”。祖師爺神位的橫額寫著“風火院”,左右兩聯(lián)分別為:“拳打南山虎”、“棍挑北海龍”或者“拳從心變化”、“棍要眼精神”。 會長將出“獅”事宜稟告祖師爺,(“獅”隊的祖師爺是一位武師),經(jīng)允許后為“獅”頭點睛,謂之“開光”。“採青”儀式后,“青”將插在隊旗上隨“獅”隊出行。整個傳統(tǒng)貔貅舞的表演也正式開始,大約分為以下七步:
開盤
“獅”隊到達表演地后,首先“開盤”,隊伍排列開來,搭起“獅門”,敲鑼打鼓,即為開盤十八錘,意寓表演即將開始。
拜四門
表演開始,鑼鼓響起,貔貅從“獅門”出來,在大頭佛的指引下參拜四方土地神,所以稱為“拜四門”。
馴獅
拜完四門,貔貅開始玩耍,一只“貓乸”一只“貓仔”互相挨蹭、打滾、騰挪跳躍。大頭佛走了一路,顯得有點累了,他腳步遲緩,搖著葵扇示意獅子停下來,他想靠著貔貅休息。
誰知一對貔貅玩性方起,不愿趴下來,表現(xiàn)出躁動不安的樣子。這個時候猴子出場,于是大頭佛示意猴子:“這貓乸太不聽話,你去把她馴服了!”猴子隨即沖上去,鉆到母獅子肚子下面,過了一會取出一個香包。貔貅被馴服了,趴在地上休息。
搶香包
猴子拿到香包,聞了聞,覺得很香,打算拿走。大頭佛見狀,生氣地示意:“香包應該給我!”猴子不想給,示意:“沒有,不見了。”大頭佛于是對猴子搜身,可是從左手到右手,再到身上,搜遍了也沒發(fā)現(xiàn)。原來猴子把香包夾在兩腿之間。
猴子見大頭佛找不到香包,偷偷得意,轉(zhuǎn)身就走。不料一走動香包就掉地上了,大頭佛撿到香包。猴子發(fā)現(xiàn)香包掉了,回過頭來想搶。雙方爭持不下,決定抓鬮。猴子耍了詭計,贏回香包。大頭佛發(fā)現(xiàn)猴子耍賴,又想去拿回香包,猴子最終把香包扔到大頭佛身上,然后走開了。
搶青‘
大頭佛口渴,于是挖井喝水,示意獅子也來喝。一對貔貅上前喝水,連喝三次,可能餓了,看到大頭佛拿著“青”,于是伸頭去咬,謂之“搶青”。大頭佛拿了三次,才把樹枝拿回來。endprint
武術
貔貅與大頭佛喝完水,在一邊休息,欣賞武術表演。打拳、打棍、打刀相繼上場,有對打有單打,場面熱鬧。而當中的表演高潮是:猴子上架。四個人抬著跳架上到場地中間。跳架由兩根圓木交叉成十字架形狀,豎立的一根固定在一塊平放在地上的木板上。猴子跳上木架,在上面翻騰跳躍,表現(xiàn)出猴子頑皮好動的性格和高超的武藝,最后在隊員的協(xié)助下猴子翻上架頂,用肚臍頂著架頭在上面轉(zhuǎn)圈。能表演這一角色的人既要腰力好,又要耐轉(zhuǎn),不怕暈,能擔此任的一個隊伍里也就1-2個人。
謝四門
所有的表演環(huán)節(jié)結束后,貔貅隊伍需要拜謝天地神門,謂之“謝四門”。
每次演出結束后,貔貅隊回到祠堂,都要拜謝祖師。至此,一套貔貅舞的演繹才完滿結束。
黃埔貔貅喜傳承
黃埔民協(xié)貔貅舞分會,多年來堅持開展傳承與傳播活動,于2007年將貔貅舞申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08年成功進入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而貔貅舞分會組建的九龍鎮(zhèn)大坦村貔貅隊則于2008年正式領牌演出,有表演隊員40多人,一場表演全套要70分鐘。今年,他們在民協(xié)的協(xié)助和指導下,對貔貅舞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提煉和創(chuàng)新,對表演所用的裝備也進行更新,在波羅誕開幕式上閃亮登場。觀眾看到出場的貔貅身披九色土布,威風凜凜,在鑼鼓喧天的氛圍中以勁舞來驅(qū)邪言志,節(jié)奏熱烈明快、動作粗獷奔放,展現(xiàn)了客家人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精神。表演隊員們舞蹈風格剛?cè)嵯酀?,以剛為主,充分表現(xiàn)出貔貅雄豪威猛的性格特征,而又不失詼諧生動,舞動時,貔貅的眼、耳、口分別作出眨瞼、扇動、開合和拂動等動作,整個套路情節(jié)富有戲劇性,其起“獅”、聽鼓、巡凳、撞臺角、上樓臺、食青、挖耳朵、找“獅”仔、追“獅”仔、收樁、打功夫鼓、七星鼓等十二套動作,具有奇、險、趣的特點,加上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青春靚麗的大學生伴舞,場面宏大,氣派熱鬧,成為今年波羅誕開幕式表演最精彩的一幕,并在首屆廣東省非遺邀請賽中獲得金獎。
為了貔貅舞的傳承,黃埔區(qū)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貔貅舞分會在黃埔區(qū)九龍鎮(zhèn)第二小學建立了廣州市民間文化藝術傳承基地,共培養(yǎng)學生600多人。并在村中祠堂招收徒弟20多人,每年為廣大群眾演出30多場,深受群眾喜愛。這些就是將來貔貅舞的繼承人與生力軍。
“客家貓舞”貔貅舞是廣東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作,承載著當?shù)乜图胰说墓艠忝袼罪L情,不僅舞在逢年過節(jié)的山間田頭,還舞上了廣州市的一場場大型活動舞臺,參加廣東省組織的各項比賽,是客家各宗族間和諧相處的重要紐帶之一。
(林 蔭 廣州市黃埔區(qū)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