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燁
摘 要: 《說文解字》是東漢許慎所著的一部文字學著作,歷代學者都對《說文解字》進行了深入考究??v觀前人研究成果,對于《說文》各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飲食、服飾、女性、親屬稱謂、玉石、祭祀、山川、草木、軍事、牲畜等方面,較少涉及天文氣象領域,分析書中的時間詞匯。本文通過分析《說文·月部》的解說體例,從字形和字義兩個角度將“月”部字分類匯總,探究“月”部字與古代歷法計時的關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月”部字,了解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
關鍵詞: 《說文·月部》 解說體例 分類 時間
《說文解字》(以下簡稱為《說文》)它是我國第一部根據(jù)部首編排的字典,對后世字典的編纂具有重要的影響。它創(chuàng)立了540個部首,共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1163個。其中的每個字都是先把小篆形體列出來,在進行字形、字義的解說,最后再分析形體結構?!墩f文·月部》收字8個,重文2個。以下從解說體例、字的分類以及“月”部字與歷法時間的關系來具體分析“月”部字。
一、解說體例
(一)解說通例
在《說文》的解說體例中,解說通例是運用最為普遍的一種,在解釋一個字時從字義和字形兩個維度入手,先解釋字義再解說字形,針對一些形聲字或者是難讀的字加以標注,實現(xiàn)字的形、音、義的和諧統(tǒng)一。
“月”部字中有6個字采用了解說通例,常用格式為某,某也,某象形/從某從某/從某某聲,分別對應《說文》中的象形字、會意字和形聲字,如:
月,闕也。大陰之精。象形。
朏,月未盛之明。從月出。
期,會也。從月,其聲。
(二)解說中帶有注釋,對字義或者字形做進一步的補充說明
“月”部字中有2個字采用了此種解說體例,對解釋字的字義具體闡釋,有:
朓,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從月,兆聲。
肭,朔而月見東方謂之縮肭。從月,內(nèi)聲。
(三)引用經(jīng)文或諺語之類的書證來解釋字形、字義
“月”部字中有2個字采用此種解說體例,且都是引用《周書》中的例證對字義進行解釋,有:
朏,月未盛之明。從月出?!吨軙吩唬骸氨鐤F。”
霸,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從月聲 聲?!吨軙吩唬骸霸丈浴!?/p>
二、“月”部字的分類
(一)依據(jù)造字法分類
許慎在《說文》中將全書的字分為六種類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zhuǎn)注,其中形聲字占比最大,共有7697個字。在“月”部字中,除了“月”和“朏”字,其余字都是形聲字。具體分類如下:
象形字:月
會意字:朏
形聲字:朔、霸、朗、朓、肭、期
(二)依據(jù)字義分類
“月”部所收錄字的字義大多是反映月亮的圓缺變化,天文學術語為月相變化。蘇軾《水調(diào)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本褪钦f明了月相變化情況。月相與太陽、地球、月亮三者位置關系有關。月相的變化依據(jù)時間順序有朔(又稱“新月”)、上弦月、滿月(又稱“望”)、下弦月、晦(又稱“殘月”)這幾個主要月相,其中上弦月和下弦月被稱為半月。這就構成一個月相變化周期:新月——滿月——殘月——新月。
根據(jù)月相變化可以將“月”部字(除“月”字之外)分為以下類:
新月類:朔,月一日始蘇也。月亮在農(nóng)歷初一開始復生,月亮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地球上看不見太陽。
朏,月未盛之明。月亮已顯現(xiàn)但是亮度不高。
霸,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月亮開始顯現(xiàn),旁邊出現(xiàn)微光。
肭,朔而月見東方謂之縮肭。農(nóng)歷月初月亮在東方出現(xiàn)就叫做縮肭,此時的月亮并未顯現(xiàn)。
朦,月朦朧也。月亮初現(xiàn),月光朦朧。
朧,朦朧也。同上。
殘月類:朓,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農(nóng)歷月底時月亮在西方出現(xiàn),此時的月亮應該是呈峨眉型,之后便又回到新月。
相關類:朗,明也。朗就是月之明,指月亮的明亮。嵇康《琴賦》:“冬夜肅清,朗月垂光?!?/p>
期,會也?!抖巫ⅰ罚骸霸陋q時也。要約必言其時?!薄捌凇保侵讣s定見面的時間,而這約期常常是在夜晚,根據(jù)月相來約定時間。在《詩經(jīng)》描寫戀愛的詩歌中,男女主人公就常選擇在夜晚月下幽期密約,或是在月下懷人,如《詩經(jīng)·邶風·靜女》、《詩經(jīng)·陳風·月出》。
三、“月”部字與歷法時間
中國向來是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基礎的國家,農(nóng)作物的耕種是關鍵,這就需要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遵循一定的時間順序來進行。古人向來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習慣,以此作為農(nóng)作時間的參考標準。先人在長期實踐過程中觀察太陽、月亮等自然事物的運行規(guī)律,加以總結概括逐漸形成一種公認的時間觀念,進而誕生計時方法。對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時間的判定,早在《淮南子·天文訓》中就出現(xiàn)了24個節(jié)氣名,用來指導農(nóng)事。在《說文》中,我們可以觀察到許多有關時間觀念的詞匯,諸如:歲、時、日、月等。
《說文》“月”部字就鮮明地體現(xiàn)出先民的時間觀念,古人可根據(jù)月相變化的具體形態(tài)來判斷出大概的農(nóng)歷時間,并依據(jù)月相變化周期定義出月份的概念。
《說文》中對于“月”的釋義是這樣的:“月,闕也?!薄夺屆め屘臁罚骸霸?,闕也。滿則闕也?!毙鞛抖巫⒐{》:“象上下弦之形。日象圓形,故月象其闕也。小篆相承取字形茂美耳?!标帤v初七、初八時,月亮呈現(xiàn)闕上半部分的月相,半個亮區(qū)對著地球,叫做上弦月;到廿二、廿三時,月亮則缺下半部分,叫做下弦月。兩者所對應的時間也就是農(nóng)歷初七、初八和廿二、廿三。
“月”部字中諸多字表示月初的月相?!墩f文》:“朏,月未盛之明?!粗軙翟唬骸鐤F?!薄吨軙酚涊d觀測到月亮初現(xiàn)亮光的時間是丙午日?!抖巫⒐{》:“月朔初生明,至初三乃可見。故三日曰朏。從月、出會意,出亦聲。”根據(jù)徐灝的箋注,我們可以知道初一月亮剛剛有亮光,到初三才可以看見月光。另外,從聲符和意符上看,“出”兼任兩個功用說明月光剛出現(xiàn)光明,可以看見。“朏”所對應的就是農(nóng)歷初三。同樣在《說文》中描述月初時間段月相的字還有“霸”、“肭”?!墩f文》:“霸,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在周代金文月相術語中,“魄”可以用“霸”字代替,《段注》引《鄉(xiāng)飲酒義》正義:“前月大,則月二日生魄(霸);前月小,則三日始生魄(霸)。”就是說每月月初,月亮未全部顯現(xiàn)出來,月光微弱?!鞍浴睂r(nóng)歷初二、初三?!半恰眲t指夏歷月初,月亮出現(xiàn)雜東方,對應的是農(nóng)歷月初的日子。
“月”部字中描述殘月月相的字為“朓”,《說文》:“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笨讖V居《疑疑》:“晦、朔之交,乃月與日會之時?;薅卢F(xiàn)西方謂之朓者,未朔而先見朔之象也。故曰跳也。”陰歷月底,月亮出現(xiàn)在西方,此時月相已經(jīng)處于結束階段,呈現(xiàn)為殘月狀?!皷I”就指農(nóng)歷月底的時間。
前文所提到的“朔”和“望”就是指新月和滿月。在整個月相變化周期中,這兩個月相呈現(xiàn)出最大的反差?!墩f文·月部》:“朔,月一日始蘇也?!薄夺屆め屘臁罚骸八?,月初之名也。朔,蘇也。月死復蘇生也?!标帤v每月初一,月亮的位置就會處于地球與太陽之間,此時地球上無法觀測到月亮的亮光。因此,人們認為此時的月亮就消失不見,是虧缺之極。《說文》采取聲訓的方法用“蘇”來釋“朔”,這與“新月——滿月——殘月——新月”的月相變化周期相關。當前一個周期的月相結束時,月亮呈現(xiàn)新月狀,即將要開始新的月相周期,這是一個月亮復蘇的過程,因此就用“蘇”來釋“朔”。農(nóng)歷每月初一也就被稱為“朔日”。而“望日”則是指農(nóng)歷十五、十六,此時月亮呈現(xiàn)滿月狀,月亮運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整個亮區(qū)面對地球,地球便可觀測到整個月亮,為月圓之極。
月相以一個固定周期周而復始的變化著,傳統(tǒng)歷法就將月作為一個時間單位,以一個月相變化周期作為一個月的長度(一個朔望日),大約是29.53天。12個朔望日組成一年,農(nóng)歷閏年為13個月,多出的月份叫做“閏月”。
通過《說文·月部》的分析,可以窺探到古人的時間觀念是建立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基礎之上而發(fā)展起來的,參照日、月等天文氣象建構起農(nóng)時、月份的概念,指導農(nóng)事。自然宇宙不僅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提供條件,更激發(fā)人類掌握自然規(guī)律,改造自身生活環(huán)境無限的潛力。
參考文獻:
[1]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陳亮.21世紀《說文解字》文化研究綜述(一)[J].湘南學院學報,2013(6).
[3]姚姝婧.《說文解字》日部字探究[J].文學藝術,2014(2).
[4]周鳳玲.《說文解字》反映出的月相變化[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5]黃宇鴻.《說文》與古代時間觀探源[J].欽州學院學報,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