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軍
開放的社會,封閉的人
□ 楊 軍
技術能沖破某些藩籬,但不能解決人類所有的問題。在這個技術越來越發(fā)達的世界,文化和觀念的沖突反而加劇,這也正是學界近年越來越熱議的極化現(xiàn)象
據(jù)說特朗普就任后,《1984》的銷量忽然大幅度上升,躍上熱銷榜。我想他們一定沒有好好讀過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致死》,這本已經(jīng)在中國出了好幾個版本的書,在前言中的開篇就提到奧威爾的《1984》和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因為這兩本書指出了兩種不同的文化枯萎方式,奧維爾擔心的是暴政下失去自由帶來的文化的枯萎。赫胥黎擔心的則是人們被淹沒在太多選擇的洪流中,“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波茲曼相信,奧維爾的預言已經(jīng)落空。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人們早已不用擔心找不到自己喜歡的內容,不管你有什么古怪的想法和愛好,都能找到同類。各種網(wǎng)課更是讓你想學習什么都可以實現(xiàn)。所以,美國人民真的不用擔心回到奧維爾的《1984》。真正應該擔心的是,會淹沒在海量的信息中,真?zhèn)尾槐妗?/p>
特朗普用推特發(fā)聲,開了一個先例,在這次美國大選中,特朗普和希拉里都有大量的活躍支持賬號,還有大量支持他們的推文,影響了很多選民的看法。但研究者發(fā)現(xiàn),這些活躍的支持賬號,有相當一部分是機器人,更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支持特朗普和約五分之一支持希拉里的推文都是來自于機器人賬號,這些推文過百萬條。
在中國娛樂圈,總被詬病存在大量的水軍,影響甚至操控著藝人形象,其實相比于一個機器人一天就可以發(fā)成千上萬個帖子,水軍的能量都可以忽略不計了。如果你發(fā)現(xiàn)在網(wǎng)上鋪天蓋地全都是自己的反對者,你還敢堅持自己的觀點嗎,你會被帶著走嗎?你哪里知道這些全是機器人。
互聯(lián)網(wǎng)讓人類社會變得更加開放,但卻不一定讓個體變得更豐富和明智,不一定能減少可能反而增加偏見。
人在本能上總是尋求認同者,傳播學上有一個概念:選擇性接觸。即人們在接收信息的時候,總是傾向于選擇那些和自己意見相一致的,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往往視而不見。也因此,更多的選擇反而讓人們割裂成無數(shù)的小圈子,彼此不認同甚至互相攻擊。
不只互聯(lián)網(wǎng),現(xiàn)代交通也一樣,讓世界變得更加開放,出國旅游和留學的人數(shù)呈幾何級數(shù)增長,但是彼此的認知并沒有更多。
幾十年前和更早的時候,中國能出國的人是極少數(shù),大都是精英,他們有清晰的邏輯,有認識世界的熱情和能力,國人對國外的了解,大都是通過這些精英的作品,經(jīng)過了他們的加工。而現(xiàn)在,大量的人出國,每個人都在描述自己的認知,但因為認知能力的局限和時間、個人經(jīng)歷所限,每個人的認知有極大的不同,就像盲人摸象一樣,卻堅信自己是正確的。每個人都手握真理的碎片,以為自己占有全部的真理。隨便看看社交媒體上對國外的評價,就能發(fā)現(xiàn)各種分裂和誤讀。
在《圍城》里方鴻漸說: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時髦,鄉(xiāng)氣的都市化。在現(xiàn)代社會中,最怕半通不通的人,一點點見識并不足夠變得包容,只是增加了批評別人的勇氣。
技術能沖破某些藩籬,但不能解決人類所有的問題。在這個技術越來越發(fā)達的世界,文化和觀念的沖突反而加劇,這也正是學界近年越來越熱議的極化現(xiàn)象,持有不同觀點的人變得越來越極端,彼此之間的認知差距越來越大。精英如是,大眾亦如是,每個人都有認識的誤區(qū)。社會越開放,我們卻可能越封閉。相比《1984》,這才是更嚴峻的現(xiàn)實。
(摘自《南風窗》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