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材上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一條河:在簡化的中國版圖的東方,有一條蜿蜒曲折細若游絲的河——京杭運河,史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
大運河就像是一條歷史的長線,串連起中國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上溯黃帝、炎帝、蚩尤,下至徐本禹、李昆侖、陳金良。一個個名字的背后,隱藏著一段段神秘動人的故事,彰顯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時間追溯到春秋時期,在構筑長城的思想還了無蹤跡的年代里,吳王夫差已經(jīng)組織百姓開挖邗溝,大運河的誕生初見端倪。如果說長城的修筑過程獨占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半壁江山,那么大運河的開挖將會占據(jù)更加廣闊的時間和空間。大運河先于長城修筑之前開挖,如今長城已經(jīng)隱退回歷史的角落,像一位花甲的老人一樣養(yǎng)花喂魚安享晚年;而大運河在今日依舊活力無限地發(fā)揮著她的社會作用。時至今日,大運河不僅擁有1100多千米的季節(jié)性通航里程,而且還肩負著南水北調、東線輸水的重任。古老的大運河上,號子聲、吆喝聲依舊不斷,大運河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老去。
大運河開掘于春秋,完成于隋朝,繁榮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后共持續(xù)了1779年。這近兩千年的歷史中,大運河的水節(jié)節(jié)延伸,幾乎貫穿了中國古代史的始終。提及大運河,就不得不想到長城。秦始皇當年在北方筑起了一堵暗灰冰冷的城墻(長城),借以抵御匈奴的馬蹄和狂野的嗥叫,而秦始皇也不曾忘記在南方開挖一條靈動的河(靈渠,奠定了以后江南運河的走向),借以滋潤千里沃野,喂飽封建王朝的肚皮。由此有了“北有長城,南有靈渠”的美麗說法。
明清時期,大運河的發(fā)展曾達到一個小小的鼎盛時期。運河河面上運糧的漕船,來往的運兵船,以及做生意的商船一度使寬闊的河面變得狹窄。但如今,山陜會館等商人集資“祀神明而聯(lián)桑梓”所建的會館門前是否還車水馬龍?顛覆了中國古代以政治、軍事為中心而興起的商業(yè)市鎮(zhèn),是否還演繹著中國古代史絕無僅有的奇跡?一條人工河就是一條流動的血脈,貫穿了中國的古代史,見證著一個民族歷史的興衰發(fā)展。
二
如果把陸地的車馬藝術比作成一件件靜止的石像雕塑,運河舟子的文化更像是一首首傳奇動人的歌謠詩賦。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習慣于把文字寫在水面上,借此流向未知的遠方。如今,大川高丘上唱響“逝者如斯夫”的孔子還在惆悵嘆息,湖水邊披發(fā)赤足的屈子還在悲慟欲絕,烏江江畔“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霸王還在仰天長嘯,赤壁之下東坡的一葉扁舟超然自在。此刻,又有誰在大江的河畔行走吟唱?出言為論、落筆成文的曹子建還在,高唱“三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飛還在,“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的蒲松齡還在。大運河的水滋養(yǎng)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智慧:伊尹、孫臏、魯仲連、淳于髡、傅以漸、謝臻、吳承恩……每個人的背后都有一段與大運河解不開的情緣。
當年謝靈運贊美曹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時,可曾體會到七步詩的水潤秀氣?生在水邊葬在水邊的曹植占山為王,封號東阿王,可惜后人少有提及他管理城池的豐功偉績。相反,飽蘸運河水寫下的七步詩至今水氣淋漓地在人群中流傳,他愛的那個洛神也像他的詩一樣,長久地活在每個人的心中。
大運河的水不僅盛產(chǎn)詩詞歌賦,而且還盛產(chǎn)散文小說?;窗泊筮\河入淮口東岸古鎮(zhèn)碼頭下的吳承恩,用出乎意料的想象力構筑起一個令人驚嘆的神話世界,讓我們嘆為觀止。除此之外,《水滸傳》《老殘游記》《金瓶梅》等無一不與大運河有著千絲萬縷的淵源。大運河成就了它們,它們也成就了大運河。乘船游覽一遍大運河就仿佛游覽了一遍從古代詩歌到現(xiàn)代之學的發(fā)展史。當然,大運河的文化不單單局限于無形的意識形態(tài),大運河的文化也依附于有力的物質載體。
與“鐵琴銅劍樓”“八千卷樓”“百百宋樓”并稱清代四大私人藏書樓的海源閣超越時空的限制,帶著一身潮潤的水汽依舊站在大運河的身邊,守護著這一抹流動的文化。現(xiàn)如今,我們早已望不見修筑藏書樓的楊以增的溫文爾雅,可是海源閣所代表的對文化的渴求依然存在。海源閣望著從過去流向未來的大運河,氣定神閑地守著一方土地,等待著文化從運河河面上舶來,在這里沉淀后再重新起航。集與散的文化傳播過程,使文化保持了新鮮感,不至于輕浮,不至于晦暗。胡喬木給海源閣題寫的“一人致力萬人受惠,四代藏書百代流芳”匾額用在這里恰到好處。海源閣是運河文化的一部分,運河文化的輝煌也離不開海源閣。
真正的文化不應該是文人的專屬,他更應該屬于每一個人;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也不應該局限于文字紙張的單調,而是應該擁有繽紛多彩的存在姿態(tài)。早在幾千年前,運河文化就證明了這一點。大汶口時期的灰陶證明了文化可以是一種可供審美的日常器皿,陽谷景陽岡的“牛祭”證明了文化可以是一種狂歡的神圣儀式,東阿梵唄寺的梵唄音證明了文化可以是一種音樂,晉商的“非必殺身成仁,問我輩誰會節(jié)義;漫說通經(jīng)致用,笑書生空讀春秋”更證明了文化是一種實踐。
大運河的文化就如同運河的水一樣相互流通,相互匯合,永遠新鮮,生機盎然。
三
沒來聊城之前,就聽說聊城的湖、河水面積占了城區(qū)的三分之一,聊城因此被稱為“中國北方威尼斯”。這座處于山東省西北部的小城,出人意料的沒有內陸城市的干燥、粗糙,相反卻擁有湖的神韻、河的靈秀,構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體交相輝映童話般的美麗。
我是在夏末秋初的季節(jié)里到達了聊城。初到聊城,就迫不及待地去看大運河。一個人徒步走了很久,古城區(qū)的青石板街上很安靜,可以聽到自己鞋底的“嚓嚓”聲。走了一個多小時,遠遠地望見一條被花木掩映著的淺綠色的河,沒有聽到隱約的流水聲,沒有聞到河里的魚腥味,觸目可及的是樹木的蔥郁,撲面而來的是花草泥土的清香。大運河安靜地躺在花木的擁抱中,平靜地像一位鄉(xiāng)村母親。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還時常以“鬧脾氣”的方式引起我們的注意,大運河卻按照我們給她擬定好的路線,滋養(yǎng)起兩岸的美麗。與自然的奇跡(黃河、長江)相比,大運河更是人類智慧開出的一朵奇葩。走近大運河,才看清水流的方向。我看過大海的波濤洶涌,大海的水是一種磅礴的氣勢,是一種力量的彰顯,它的激蕩讓人忘記了水的柔美,忘記了水滴石穿的永恒力量。站在大運河的身邊,才體驗到水可掬可捧的真實,才體會到水是女性陰柔的象征。坐在潮濕的臨水臺階上,看腳邊的水從容不迫地向著同一個方向流去,心緒如眼前的一抹運河水悠悠地流向未知的遠方。
沿河走一遭可以看到系滿紅綢帶像老頑童似的國槐,宋代隆興寺銹跡斑斑的鐵塔還站在運河邊洗濯著自己古舊的倒影。橫穿古城區(qū)時可遠遠望到晴空之下的“天下第一樓”——光岳樓。乾隆九過東昌,六登光岳樓時留下的墨跡未干,《南巡盛典》中記載的乾隆行宮(光岳樓二樓)的燭光閃爍。“泰山東峙,黃河面臨,岳色濤聲,憑欄把酒無限好;層臺謝書,微鄉(xiāng)明志,人杰地靈,登樓懷古有余馨?!边@是后人對光岳樓的贊美。一條河,一座樓,一段水氣淋漓的故事讓人浮想聯(lián)翩。穿過古城區(qū),重新臨水而行,會依次經(jīng)過中國運河博物館、孔繁森紀念館、水城明珠廣場。大運河在東昌湖稍作休整,又繼續(xù)前行。沿河南行不久,就看到清代晉商所建的山陜會館。如今,館內戲臺上是否還有水袖油彩金甲玉衣,山門前是否還有來往不息的馬車、商船,古老的賬房里老先生的算盤是否會伴著如豆的燭光響到天亮?步行走完聊城段的大運河,我站在城墻上眺望遠去的運河:運河的地理文化遠遠不止這些,聊城憑借一條河就獲得了“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的美譽,那么整條運河沿岸的城市風光又會是怎樣的繁華盛況呢?
大運河的水之所以如此平和,不得不稱贊早已看不見模樣的祖先們。拿聊城作例,聊城郊外至今還保留著大大小小的閘、壩、堰、堤的水利工程的遺跡,它們的存在強有力地證明了大運河的貢獻和祖先們的智慧。當運河水依次流過這些軟壩、硬壩時,溫順的水流就成了甘露,順從地聽從人們的調配,滋養(yǎng)一方土地的富庶。
當然,由于某些特殊地勢,大運河也一度向人們發(fā)難。地圖上有一個不起眼的小城:南旺。這個不起眼的名字背后隱藏著運河開挖的一個難題。在大運河流經(jīng)的路線中,南旺處在地勢最高點,就像一只攔路虎,突然出現(xiàn)在運河河道的中段,截斷了運河南去的路線,運河水頓時慌亂了,紛紛扭頭回流。由于地勢過高,南旺到天津的水流由南向北倒流。聰明的祖先們就在南旺建分水壩、打水庫,結合當?shù)丶竟?jié)的變化蓄水放水,安撫了受驚的大運河。這一次大運河又順從了人的意愿,南來北往的運河水在海河處交匯,一同流向了大海。同樣,在南旺以南的長江流域,運河水和長江水也相安無事地匯入了東海。大運河河水“兩上兩下”的難題就此解決,并形成了運河水“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說法。
大運河悠悠地從古代流向現(xiàn)在,帶著一身花草的清香,帶著祖先們治河的智慧與沿岸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睦相處。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與自然地理氣候相融合的水利奇跡,大運河的美麗在今天才愈加清晰。
四
斗轉星移,人為構建的許許多多僵硬冰冷的建筑早已經(jīng)失去了它們原本的社會功效,它們也只能退隱回歷史舞臺的邊緣,成為曾經(jīng)輝煌過的帶有歷史象征的文物。大運河則不同。大運河雖然也是人力開挖修繕的一項浩大的工程,可是當長城、故宮等一系列皇家建筑隨著封建王朝的沒落而昏然入睡時,大運河則信心百倍的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時至今日,會通河酒的酒香已經(jīng)漂洋過海,老舍先生贊美過的“鐵公雞”也早已聞名遐邇,用“蓮花土”燒制的臨清貢磚“漂”到北京,還在構建我們的北大校園,季羨林老先生喜愛的藍綠眼睛的獅貓依然嬌憨可愛……這些小事情雖然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實實在在地說明了大運河依舊富有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