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豐強+左紅穩(wěn)+張明敏
摘 要:船用焚燒爐是船上專用于焚燒船舶產(chǎn)生的廢油與固體垃圾的設備,也是船舶重要的防污染設備之一。隨著防止船舶污染的國際公約、國內(nèi)法律法規(guī)的不斷修訂和完善,各港口國PSC檢查力度的加強,船舶防污染設備在安全檢查中已是必查項目之一,所以正確掌握船用焚燒爐的操作技巧尤為重要。該文主要對某型焚燒爐的概況、垃圾處理方法和注意事項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焚燒 污油 固體垃圾 故障分析
中圖分類號:X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3(c)-0042-02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海洋為人類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生活必需品。但人類在向海洋索取各種資源和便利的同時,也對海洋環(huán)境造成了污染。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海洋資源的不斷開發(fā)利用,人們對海洋環(huán)境的保護越來越重視了。焚燒爐作為船舶出海期間防污染設備之一,它能夠焚燒各類油渣、油污水和固體垃圾,減少了船舶對海洋的污染。焚燒爐是保護海洋環(huán)境的重要設備之一。
1 某型焚燒爐概況
(1)型號:600 SLWSP;最大固體垃圾處理量:100 kg/h;最大污油處理量:66 L/h;排煙溫度<350 ℃;油柜加熱蒸汽壓力:0.7 MPa。
(2)焚燒爐焚燒模式有兩種:分別是固體模式和渣油模式,SOLID為固體模式,SOLID&OIL為渣油模式(同時可處理固體垃圾)。
(3)焚燒爐的燃油供給方式:焚燒爐有2個燃燒室,第二燃燒室先燃燒,第一燃燒室后燃燒,第一燃燒室主要燃燒污油及固體垃圾,第二燃燒室主要燃燒可燃氣體。燃油從焚燒爐油柜至油路如圖1所示,包括單向閥、燃油泵、壓力控制閥、油壓表、兩個電磁閥至噴油器。第一燃燒室與第二燃燒室油路相同。兩個燃油泵型號相同,均可以調(diào)節(jié)出口壓力,自帶濾器和輔鍋爐燃燒器油泵相似。
(4)焚燒爐油柜的介紹(如圖2)。
①焚燒爐污油柜容積:1 200 L。
②污油柜可由污油泵和油渣泵將相應的污油駁運至柜內(nèi)。
③溫控閥設定值是70 ℃。
④污油柜溢流、泄放均至滑油油渣艙。
⑤在污油柜底部有2個溫度傳感器:一個是測溫;另一個是高溫報警;高溫報警設定值70 ℃。
⑥攪拌泵前速關閥要會開關方法。
⑦焚燒污油的同時可以燒垃圾。
2 焚燒固體垃圾和污油的操作
2.1 固體垃圾的焚燒
(1)應將書籍或者保密文件進行粉碎打包后焚燒。
(2)一次加料不要加太多。
(3)兩次加料的時間間隔要在3~5 min。
2.2 污油垃圾的焚燒
污油通過污油燃燒器燃燒,從輸送泵(出口壓力2Bar)過來的污油至污油燃燒器,通過壓縮空氣(通過減壓閥調(diào)整至3Bar)霧化混合后,至爐膛內(nèi)燃燒。
3 焚燒爐運行和除灰注意事項
3.1 運行時注意事項
(1)注意第一燃燒室、第二燃燒室是否正常。
(2)保持負壓在-20 mm。
(3)燃燒完垃圾后需要清理燃燒現(xiàn)場,保持機艙清潔衛(wèi)生。
(4)焚燒爐在運行過程中或者運行完畢停機后斷電,主風機會停止工作,爐膛內(nèi)的余熱得不到冷卻,爐膛內(nèi)的溫度會迅速上升,溫度過高會造成線路、爐膛及其它部件損壞。所以,垃圾焚燒完畢后,將啟動按鈕打至停止狀態(tài)即可,且不可切斷電源。
3.2 除灰時注意事項
(1)出海期間除灰需要2人同行,禁止1人單獨前往后甲板。
(2)除灰套的垃圾袋要套2層,防止垃圾袋破裂將灰塵撒到機艙內(nèi)。
(3)除灰時可以使用鏟子將爐體內(nèi)的灰塵清除干凈。
(4)除灰過后需要清潔焚燒爐周圍地面衛(wèi)生。
4 焚燒爐運行中的典型故障排除
4.1 焚燒爐氣路進水
在進水量多的情況下,可以在壓縮空氣進口端拆開法蘭,將水放空。若進水量少,可以在壓縮空氣管路末端進行管路放殘。
4.2 焚燒爐內(nèi)門關不上
(1)焚燒爐長時間不使用,會產(chǎn)生內(nèi)門打開后關不上的情況,此時在壓縮空氣壓力正常的情況下,按下關門按鈕,可以借用工作人員的外力往上推,將內(nèi)門關閉。
(2)焚燒爐內(nèi)書籍和垃圾投放過多,致使沒有完全燒透,全部擠壓在內(nèi)門門口處,使內(nèi)門不能完全關閉,可以將焚燒爐開啟,讓它燃燒一會,將未燒完的垃圾燒盡,此時不要繼續(xù)填放垃圾。
5 結(jié)語
隨著人們對海洋壞境保護意識的增強,船舶焚燒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工作人員在焚燒污油和固體垃圾時,要嚴格按照操作流程,嚴禁錯操、誤操、漏操。要做到體積較大的垃圾和塑料垃圾的分類燃燒處理。隨時觀察焚燒爐的工作狀態(tài)并做好垃圾焚燒登記,以備外港安檢人員的檢查。平時要定期加強設備的巡視檢查及保養(yǎng),保證其最佳的使用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 姚成玉.船舶防污染操作使用說明[J].中國機械工程,2012(1):56-63.
[2] 高社生.船舶與海洋工程[M].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9:65-68.
[3] 王志勇.船舶輔機[J].機械工程學報,2013(3):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