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歡+程杰元
有人說,90后是被寵壞的一代,自我任性,張揚不羈,常被冠以“問題少年”的稱號;有人說,他們是迷惘的一代,心靈孤僻,信仰缺失,處于精神匱乏的“懸空”狀態(tài),總之社會上不乏批評之聲。然隨著這批大家印象中叛逆的少年們逐漸成長,對社會價值、人生價值選擇的主體性成熟度逐漸加強后,他們身上的活力、朝氣、敢于挑戰(zhàn)、勇于接受新事物等個性特征也愈發(fā)彰顯。如今皆已成年甚至逼近而立之年的90后群體中,有想法、有闖勁、有魄力的杰出青年并不在少數,他們肆意闖蕩精彩的同時也刷新了世俗以往固有的成見,正逐漸被大眾重新給予較為客觀的定義:“玩得酷靠得住”的
一代。
許世英,1991年生人,初見時青澀的面龐讓人誤以為是合作社員工代表時,他用一種略微羞澀的語氣介紹自己是浠水縣清泉綠禾蔬菜專業(yè)合作社經理,霎時讓在場之人皆大為驚愕,印象中還在“啃老”的90后居然已自立門戶,挑起了生活的重擔,還維持著眾多社員的生計,這一份膽魄可非常人所有。
在一份由刮目相看生發(fā)的小小崇敬的心境中,知曉了許世英創(chuàng)業(yè)的大致緣由,從高中起獨愛生物學科,進而大學主修了相關專業(yè),畢業(yè)后一直在武漢維爾福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事水稻科研育種工作。幾年對農業(yè)行業(yè)的洞察下來,他對當前主栽大田作物卻效益甚微的農業(yè)種植結構產生了質疑,也起了改善現有生產結構、引領種植設施蔬菜之心。
于是,在2015年許世英毅然辭去了科研工作,從武漢來到了黃岡浠水縣,流轉了0.67 hm2土地,蓋了大棚,種起了反季節(jié)蔬菜。而在經營過程中,他發(fā)現周邊眾多農戶盡管菜種得好,卻始終賣不了高價,究其原因是銷售渠道不暢通。為此基于內心對農民素來已久的情愫與惻隱,許世英不辭辛勞出面為農戶們聯系找尋大客戶,為蔬菜產品提價,長此以往,周邊菜農對這個熱心的小伙子都贊譽有加,逐漸的許世英在當地已小有名氣。
恰逢浠水縣清泉綠禾蔬菜專業(yè)合作社經營陷入困境,幾乎難以為繼,意欲另尋能人接手,許世英憑借本身的學識、種植的經驗、積攢的人氣、不凡的魄力攬下了這份重擔,承擔起了百號人的生活大計。接手過后,為盤活運作,許世英積極尋求投資,最終因其個人事跡為人傳道而被當地一名為陳四安的有識之士所欣賞,由此幸運地獲得了200萬的投資,同時當地河東街村村委會以翟書記為主的村干部予以了大力支持,合作社由此開啟了重生新階段。
得于原有基礎,加之許世英一年多的用心操持,合作社現有33.3 hm2大棚種植,66.7多hm2露地種植,種植品種包括番茄、辣椒、茄子、菜豆、菠菜、黃瓜等基本時蔬。與大多數合作社不同,許世英并沒有采取統(tǒng)一種植的雇傭方式,而是一小部分示范種植,其余大部分由流轉土地所有人自種自收,但在農資、品種等選擇及技術方面合作社會給予科學理性的引導,由于入社農戶皆種菜由來已久,因而彼此之間種植水平也并無二致,產出的蔬菜質量也差異不大。
生產環(huán)節(jié)采取“放養(yǎng)”形式,但銷售環(huán)節(jié)卻是由合作社全權負責,組織農戶進行統(tǒng)一渠道售出,目前大部分蔬菜在擁有百萬人口的浠水縣內銷,承擔起了城區(qū)60%~70%的蔬菜供給,成為了浠水縣蔬菜供應的主要“生命線”,此外還外銷于黃石、黃州、黃岡、武漢等周邊城市,甚至遠銷南昌、深圳等外省城市,年銷售額達到了近1 800萬元。
僅一兩年時光,合作社就從當初的垂死掙扎轉變成如今的風生水起,這其中傾注了許世英全身心的熱情與付出,不僅如此,他還邀請大學同門、同窗好友,幾個同樣懷有滿腔奮斗熱血的青年,加入到他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中來,為合作社的長遠發(fā)展獻智獻策。
在這群既具活力又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年輕人入伙后,合作社已發(fā)生了悄然的變端:引入電子商務,加入到了網絡商城,盡管目前合作社還未真正實現蔬菜配送,但網絡卻更為輕易地讓消費者了解到綠禾,以至于尋址而來,提升了合作社蔬菜產品的知名度;農戶大多還在沿用以竹木桿、水泥柱等材料為骨架的大棚,抗風險能力較弱,而為了保溫蓋多層薄膜導致用工操作不便,針對這一系列弊端,許世英發(fā)揮個人才智,積極創(chuàng)新改建雙層大棚,既結實又保溫,同時還易操作省工,很快這一發(fā)明經示范后因實用又簡便而被周邊基地與菜農所采用,推動了本地蔬菜生產的提質升級。
創(chuàng)業(yè)之初即以改善農業(yè)生產結構、提高農民種植效益為任,一兩年過去,許世英依然堅持著這個想法,不僅在綠禾合作社是這樣做的,甚至在自己的家鄉(xiāng)——黃梅縣也做出了嘗試。家鄉(xiāng)當地蔬菜種植并未成風,很多農戶還在固執(zhí)地耕種水稻、玉米等效益并不可觀的作物,眼看著一年的辛勞并未得償所愿,許世英為他們感到十分惋惜,同時內心也滋長了示范種植蔬菜以引導老鄉(xiāng)們效仿的念頭。
由此他在家鄉(xiāng)也流轉了4~5 hm2土地,雇傭若干勞力管理,改種經濟價值較高的蔬菜,以期種成后能帶動他人。盡管目前才剛投入種植,還未見成效,許世英父母已為支持兒子事業(yè)贊助了六七萬,讓身為獨生子的許世英深深感受到了“啃老”的內疚與肩上的壓力,但為了心中樸素的期盼他還是咬咬牙選擇了一往無前。
一貫以農民利益為先的許世英,還打算在合作社周邊興建一處0.67 hm2的蔬菜交易市場,奈何土地所有權不明,計劃被擱置遲遲不能動工,被問起緣由,他坦言道這個想法其實并非他本人,而是投資人陳總所倡議的。陳總眼見家中老母為賺微薄收入,起早貪黑趕往離家中較遠的蔬菜交易市場賣菜,寒來暑往的,感覺頗為心酸,由此想著在家門口造一個交易市場,讓老母及鄉(xiāng)親們都能就近售菜。無論實現與否,其體恤之心也已讓人感懷,同時也不禁感慨:唯有志趣相投,才能相互欣賞彼此吸引,之所以能一眼相中許世英的才識與魄力,愿意為其出資逐夢,也正因為陳總也同樣是內心柔軟
之人。
未來還是一個未知數,但許世英已為綠禾合作社作好了明晰的規(guī)劃,從2017年辣椒收獲起即將同時推進蘆筍、黃秋葵等保健養(yǎng)生類蔬菜及迷你黃瓜、圣女果、白玉甜瓜等采摘型瓜果的試驗種植,充分利用合作社臨近城區(qū)、景色迷人等多重優(yōu)勢,進行鄉(xiāng)村旅游的轉型發(fā)展。明年的今日,再次徜徉基地,該會是一片果香四溢、世外桃源般的盛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