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東鋒
國務院近日公布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期限是1個月。這是該條例自2008年5月1日實施以來首次修訂。在國務院持續(xù)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政務公開打破“信息孤島”的大背景下,條例修訂預示了相關的改革方向,也給了公眾不少期待。
制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主要目的是從立法層面上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政府信息的權利,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進依法行政。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社會信息化的快速發(fā)展,一些具體案例中還存在著“踢皮球”“簡單應付”等現象,較之公眾期待還有一定距離。
此次征求意見稿對公開主體和范圍、主動公開、依申請公開等重點環(huán)節(jié)作了更加詳細的規(guī)定,邏輯更清晰,內容更具體。最突出的變化是增加了“堅持公開為常態(tài)、不公開為例外”的原則,強調“除了法律、行政法規(guī)另有規(guī)定外,政府信息應當公開”。較現行條例列舉公開范圍的方式,這種變化相當于擴大了政府信息公開的范圍。另外,征求意見稿還刪除了依法申請公開中的“根據自身生產、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即所謂“三需要”前提,無疑降低了信息公開申請的門檻。
征求意見稿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突出了信息公開的機構和主體責任。在總則中明確了縣級以上政府辦和垂直機構的部門辦,是本行政區(qū)域或本系統(tǒng)的政府信息公開主管部門,并明確“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構要建立并維護政府信息公開溝通渠道,為申請人向本機關申請信息公開提供便利”“行政機關應當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開協(xié)調機制”,在“監(jiān)督和保障”一章中增加了對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追責規(guī)定。這些變化都有助于避免因公開主體模糊而出現的相互推脫、敷衍公開等問題,有利于提高監(jiān)督實效。
上述變化回應了現實需求和公眾期待。這種期待,不僅僅是公民個人的生產、生活和科研對相關政府信息的需求,同時也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供穩(wěn)定的經濟社會發(fā)展預期的需求。正如有評論指出:“政府信息公開,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改革勇氣,亦需要自下而上的公民自覺?!睂姸裕环翆⒄畔⒐_條例的修訂作為一個重要的切入點,最大限度用好這一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