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曉飛 李雪丹
早春大棚番茄多層覆蓋高產(chǎn)栽培
□文/谷曉飛 李雪丹
白城市洮北區(qū)東風鄉(xiāng)有多年栽培番茄的歷史,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在生產(chǎn)中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大棚番茄早熟栽培技術。采用大棚內(nèi)掛兩層膜加地膜棚外加草苫的多層覆蓋栽培,5月下旬即可上市,上市期比常規(guī)生產(chǎn)提早10~20天,每667平方米的大棚產(chǎn)量4500千克以上,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十分顯著,現(xiàn)將主要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經(jīng)多年栽培比較,選定中雜9和臺灣375為主栽品種。這兩個品種果形、顏色均符合本地區(qū)消費習慣。中雜9果形為桃形,粉紅色,果肉厚,抗病毒病和灰霉?。慌_灣375果形為高樁橢圓形,不裂果,甜度高,風味極佳,抗逆性強,高抗灰霉病,產(chǎn)量高。
2.1 營養(yǎng)土配制:以未種過茄果類蔬菜的大田土為主,摻入2/5腐熟的圈肥并在每立方米營養(yǎng)土中加入硫酸鉀復合肥0.5千克,播種床用30%苗菌敵800倍液,進行消毒處理。
2.2 催芽播種:溫湯浸種用55℃水,恒溫浸種15~20分鐘,進行消毒,待自然冷卻后(20℃左右),常溫浸種8~24小時,然后用清水洗凈,待干呈“散落狀”時,再在25~28℃下催芽,當50%~60%種子露白即可播種。12月中下旬播種,一般每平方米播種量20~30克。
播前苗床打足底水,待水滲下后撒一層過篩藥土,然后均勻播種。播后蓋細土大約1厘米厚,并覆蓋地膜,以保持濕度,提高地溫,加快出苗。
2.3 出苗前棚內(nèi)溫度白天保持25℃以上,夜間18~20℃,出苗后及時揭去地膜,白天溫度保持23~25℃,夜間14~16℃,待幼苗2~3片真葉時(即幼苗花芽分化前),及時分苗,分苗采取營養(yǎng)缽移苗,缽徑以8厘米×8厘米為好,移苗后緩苗期白天保持25℃左右,夜間16~18℃,緩苗后白天維持21~23℃,夜間溫度12~14℃,定植前10天逐漸降溫并加大通風量,對幼苗進行鍛煉。
3.1 定植前準備:提前10~15天掛好棚內(nèi)二層膜,棚外加蓋草苫子,暖地提高地溫。定植前施足基肥。一般667平方米施腐熟雞糞8~10立方米,硫酸鉀復合肥50千克,磷酸二銨30千克,深翻兩遍,然后起小高畦,扣地膜。
3.2 定植時間:大棚內(nèi)10厘米土層溫度穩(wěn)定通過8~10℃,最低氣溫不低于5℃時定植,一般在3月上中旬。
3.3 定植密度:(30~40)厘米×50厘米,畝保苗4000~4500株。
4.1 溫度管理:緩苗期要保持高溫高濕環(huán)境,適當早蓋晚揭苫子,盡量促進緩苗,但白天不宜超過33℃。此后的溫度管理要通過推二層膜,增加膜上下空氣對流,來調(diào)節(jié)棚內(nèi)溫度。白天棚溫控制在24~26℃,中午最高不宜超過30℃,夜間保持13~15℃。當?shù)谝凰牍L到雞蛋大小時,白天棚溫提高到25~28℃,夜間14~18℃。隨著天氣轉(zhuǎn)暖,根據(jù)外界氣溫可逐漸去掉草苫,撤掉棚內(nèi)兩層膜,當果實發(fā)白時,棚溫可提升到28~30℃。
4.2 肥水管理:定植后3~5天澆一次緩苗水,第一穗果有雞蛋黃大小時澆一次大水,待2~3穗果坐住后各澆一次水,促進果實膨大,每次澆水都要隨水追肥,以硫酸鉀復合肥為主。每667平方米施30千克,澆水后閉棚提高棚溫,待棚溫達30℃以上時及時通風排濕。追肥要掌握“兩頭少,中間多”的原則。
4.3 蘸花與疏果:從每穗花序有50%開花開始,每隔1~2天上午8~10點或下午3~4點時用25~50毫克/千克的番茄靈或豐產(chǎn)2號噴花,防止重復噴花。結(jié)合蘸花每穗留果4~5個。
4.4 整枝:當?shù)谝换ㄐ蛳碌膫?cè)枝長到5厘米左右時及時摘除,每株留3~4穗果,最后一穗果上部留2~3片葉,摘心,整個生育期間及時打杈。第一穗果采收后,將莖部的老葉和病葉、黃葉及時摘掉,有利于通風透光。
早春番茄病害主要是葉霉病、灰霉病和病毒病。葉霉病、灰霉病可用50%速克靈,77%可殺得防治;病毒病可用菌毒殺星加抗病毒復合營養(yǎng)劑防治。
(白城市洮北區(qū)東風鄉(xiāng))
10.16627 /j.cnki.cn22-1215/s.2017.05.011